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威力遠超核武的火山之王|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本文為我局的第131篇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喀拉喀托火山的故事

文字:lwr | 製圖:孫綠 | 編輯:孫綠

近日, 我局看到一組2012年的火山攝影, 其景象令我團回憶起初來地球考察時破裂帶的方向分佈。 “老喀拉喀托”的附近還住著兩個鄰居:小島Verlaten和小島Lang。

1883年劇烈噴發之前的喀拉喀托島

根據爪哇酋長錄(Pustaka Raja)記載, “老喀拉喀托”成形於西元416年的一次大規模噴發,

噴發規模和1883年噴發相當。 劇烈的噴發使山體塌陷, 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 然而, 這次事件的噴發時間仍存在爭議。 地質學家們認為, 這次大規模噴發影響了全球氣候, 根據年輪以及冰芯中的氣候記錄, 噴發應該發生在西元535年(Wohletz, 2000)。

無論成形於哪一年, ”老喀拉喀托“島上的三個火山口, 在接下來的1000多年中, 輪流發生著一些小型的噴發。 雖然該島處於地質活動非常活躍的俯衝區(subduction zone), 但“老喀拉喀托”真是本本分分, 完全沒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任何危害。

從17世紀到1883年之前, 這裡異常平靜, 甚至無法在任何歷史記載中, 找到噴發過的痕跡。 而這種平靜, 可能正暗示了災難的到來。

1883年5月, 老喀拉喀托開始了小規模的噴發活動, 隨後噴發越演越烈,

直到當年8月, 噴發類型發展為“普林尼式”(最劇烈的噴發類型), 噴發活動達到頂峰。

這場持續三個月的噴發事件, 產生了體積巨大的火山碎屑流、酸性氣體, 以及火山灰。 漫天的火山灰遮住了陽光, “黑雲圧城”, 持續數日, 仿佛世界末日一般。 噴發產生的氣柱高達幾十公里, 直沖雲霄, 進入平流層, 火山灰隨之升起, 被風帶到約840公里以外的新加坡。

同時代的畫家在大約1888年繪出了1883年噴發時的景象

除此之外, 噴發時的聲響之大, 連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澳大利亞、模里西斯, 都有人記載了當時驚天的巨響。 噴發帶來的劇烈震顫, 引發了大規模海嘯, 海浪撲上陸地, 導致距島40公里以外爪哇島(下圖Java)和蘇門答臘島(下圖Sumatra)約36000名村民罹難。 由於噴發發生在海中, 岩漿與水汽形成了能量巨大的火山碎屑激浪(pyroclastic surge), 破壞性比火山碎屑流更大(pyroclastic flow), 對南蘇門答臘島的很多地方造成了災害(下圖米色區域)。

1883年噴發的災害示意圖。 紅色箭頭代表火山碎屑流的移動距離, 藍色箭頭代表海嘯的波及範圍, 米色區域為受到碎屑激浪衝擊的區域。

1883年8月, 噴發結束了, 災害卻未終止。

噴發時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硫, 在空氣中形成了氣溶膠, 於平流層中“織”出了一塊巨大的遮罩陽光的“反光板”。 據記載, 噴發後的第二年, 全球氣溫下降1.2攝氏度;直到噴發後的第六年, 當地氣溫才逐漸恢復正常。

“老喀拉喀托”宣洩了怒火,也毀滅了自己。

1883年噴發使得老島被岩漿“沖”毀,只剩下南端的三分之一。不僅如此,老島仿佛失去了“生命力”,從1883年至今,再也沒有發生噴發。

1883年噴發以後,老喀拉喀托島只剩下了原有的三分之一的面積。

一切又恢復了平靜,直到四十四年以後(1927年),在老島以北約4公里處,岩漿再次由洋殼下湧出,炙熱的岩漿在海水中快速冷卻,形成岩石,大量岩石又從海底逐漸堆積,探出水面,而這個“新生兒”被稱為”喀拉喀托之子(Anak Krakatau)“,Anak是印尼語“兒子”的意思。在形成初期,新島曾發生多次水下爆發,又數度被海面淹沒,直到1930年才真正成為一個穩定的島嶼。

2008年地質學家繪製的“喀拉喀托之子”和“老喀拉喀托”。紅色虛線代表公園416年噴發的破火山口的可能範圍。藍色區域代表1883年噴發前破火山口的位置。

自1930年起,年幼的子島開始學習“如何噴發”的技能,大約每1-2年噴發一次。子島的性情溫和,噴發形式多為斯通博利式(Stromboli),噴發產物主要為火山灰,玄武質的熔岩流(lava flow),釋氣作用產生的硫磺,以及一些飛行距離不遠的火山彈。

白色及淺黃色的塊體是硫磺,黑色及深棕色的是噴發形成的玄武岩。

子島噴發形成的火山彈,落在距火山口約700米遠處(頭盔為比例尺)

子島距今最近的兩次噴發,分別發生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和2014年3月。雖然未曾發生巨大噴發,沒惹過什麼亂子,子島卻在默默地成長。自20世紀50年代起,子島便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續地向上增高。

英國攝影師于2012年6月排到的喀拉喀托火山

出於對災害的防禦準備,印尼政府及當地的火山觀測機構已經在喀拉喀托島上,安裝了GPS即時監測儀器。一旦GPS記錄異常,而且指示有噴發跡象,政府將會組織那些可能被災難波及的居民避難撤離。

常見的安置在火山周圍的GPS監測站,用於監測火山周圍的地表活動。

所幸,子島至今為止仍然保持著它的好脾氣。正由於它如此溫和,印尼政府便考慮將它發展為旅遊景點,供人們近距離接觸火山這一神秘的自然造物。

1991年,喀拉喀托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自然遺產”。近年來,首都雅加達已有多家旅行社組織“喀拉喀托”旅遊專案。如今去子島上遊玩,仍然可以看到2012年噴發產生的熔岩流,正是這些冷冰冰的黑色岩石,在剛剛噴出地表時,溫度能達到約1000攝氏度。

子島上如龍骨般的巨型熔岩流,向畫面的左下方延伸(形成於2012年噴發)

筆者于2015年10月,在嚮導的帶領下,坐著快艇,去過喀拉喀托島。雖然曾經到過很多火山,死的、活的、正在噴發的都見過了,卻從未在活火山腳下露營過。那次的經歷算是彌補了這一缺失:我們的帳篷就搭在“喀拉喀托之子”的山腳下,搭在由黑色火山灰組成的海灘上。

搭在活火山腳下,海灘上的帳篷

在日暮時分,我們登上了子島的頂峰。後來在月光下一路跑下山,烤著嚮導捕來的新鮮的魚和蝦,喝著冷藏箱裡的冰鎮啤酒,幾個朋友談天說地,再在海浪聲中入眠。

在喀拉喀托子島頂峰看月亮

第二天我們搭快艇離開了喀拉喀托。雖然遊客來了又走,母島與子島仍然相互陪伴著,生活在茫茫印度洋中。除了鮮有的噴發,其餘的時間,這兒都十分安靜。這種讓人惴惴不安的平靜,應該就是自然隨手“拋下”,卻令人類感到無比珍貴的饋贈吧。

推薦閱讀:

http://volcano.oregonstate.edu/describe-1883-eruption-krakatau

http://www.photovolcanica.com/VolcanoInfo/Krakatau/Krakatau.html

Simkin, T., and Fiske, R.S., Krakatau 1883: The volcanic eruption and its effect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464 p

END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這裡:

為什麼大連在東北的地位無可動搖 | 地球知識局

為什麼世界強國都想要控制亞丁 | 地球知識局

在山東與蘇南之間,連雲港為何顯得如此尷尬?

]黃金與珠貝,屬於楚國人的絲綢之路

琉球地緣格局 | 中美日之間的太平洋孤兒

當地氣溫才逐漸恢復正常。

“老喀拉喀托”宣洩了怒火,也毀滅了自己。

1883年噴發使得老島被岩漿“沖”毀,只剩下南端的三分之一。不僅如此,老島仿佛失去了“生命力”,從1883年至今,再也沒有發生噴發。

1883年噴發以後,老喀拉喀托島只剩下了原有的三分之一的面積。

一切又恢復了平靜,直到四十四年以後(1927年),在老島以北約4公里處,岩漿再次由洋殼下湧出,炙熱的岩漿在海水中快速冷卻,形成岩石,大量岩石又從海底逐漸堆積,探出水面,而這個“新生兒”被稱為”喀拉喀托之子(Anak Krakatau)“,Anak是印尼語“兒子”的意思。在形成初期,新島曾發生多次水下爆發,又數度被海面淹沒,直到1930年才真正成為一個穩定的島嶼。

2008年地質學家繪製的“喀拉喀托之子”和“老喀拉喀托”。紅色虛線代表公園416年噴發的破火山口的可能範圍。藍色區域代表1883年噴發前破火山口的位置。

自1930年起,年幼的子島開始學習“如何噴發”的技能,大約每1-2年噴發一次。子島的性情溫和,噴發形式多為斯通博利式(Stromboli),噴發產物主要為火山灰,玄武質的熔岩流(lava flow),釋氣作用產生的硫磺,以及一些飛行距離不遠的火山彈。

白色及淺黃色的塊體是硫磺,黑色及深棕色的是噴發形成的玄武岩。

子島噴發形成的火山彈,落在距火山口約700米遠處(頭盔為比例尺)

子島距今最近的兩次噴發,分別發生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和2014年3月。雖然未曾發生巨大噴發,沒惹過什麼亂子,子島卻在默默地成長。自20世紀50年代起,子島便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續地向上增高。

英國攝影師于2012年6月排到的喀拉喀托火山

出於對災害的防禦準備,印尼政府及當地的火山觀測機構已經在喀拉喀托島上,安裝了GPS即時監測儀器。一旦GPS記錄異常,而且指示有噴發跡象,政府將會組織那些可能被災難波及的居民避難撤離。

常見的安置在火山周圍的GPS監測站,用於監測火山周圍的地表活動。

所幸,子島至今為止仍然保持著它的好脾氣。正由於它如此溫和,印尼政府便考慮將它發展為旅遊景點,供人們近距離接觸火山這一神秘的自然造物。

1991年,喀拉喀托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自然遺產”。近年來,首都雅加達已有多家旅行社組織“喀拉喀托”旅遊專案。如今去子島上遊玩,仍然可以看到2012年噴發產生的熔岩流,正是這些冷冰冰的黑色岩石,在剛剛噴出地表時,溫度能達到約1000攝氏度。

子島上如龍骨般的巨型熔岩流,向畫面的左下方延伸(形成於2012年噴發)

筆者于2015年10月,在嚮導的帶領下,坐著快艇,去過喀拉喀托島。雖然曾經到過很多火山,死的、活的、正在噴發的都見過了,卻從未在活火山腳下露營過。那次的經歷算是彌補了這一缺失:我們的帳篷就搭在“喀拉喀托之子”的山腳下,搭在由黑色火山灰組成的海灘上。

搭在活火山腳下,海灘上的帳篷

在日暮時分,我們登上了子島的頂峰。後來在月光下一路跑下山,烤著嚮導捕來的新鮮的魚和蝦,喝著冷藏箱裡的冰鎮啤酒,幾個朋友談天說地,再在海浪聲中入眠。

在喀拉喀托子島頂峰看月亮

第二天我們搭快艇離開了喀拉喀托。雖然遊客來了又走,母島與子島仍然相互陪伴著,生活在茫茫印度洋中。除了鮮有的噴發,其餘的時間,這兒都十分安靜。這種讓人惴惴不安的平靜,應該就是自然隨手“拋下”,卻令人類感到無比珍貴的饋贈吧。

推薦閱讀:

http://volcano.oregonstate.edu/describe-1883-eruption-krakatau

http://www.photovolcanica.com/VolcanoInfo/Krakatau/Krakatau.html

Simkin, T., and Fiske, R.S., Krakatau 1883: The volcanic eruption and its effect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464 p

END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這裡:

為什麼大連在東北的地位無可動搖 | 地球知識局

為什麼世界強國都想要控制亞丁 | 地球知識局

在山東與蘇南之間,連雲港為何顯得如此尷尬?

]黃金與珠貝,屬於楚國人的絲綢之路

琉球地緣格局 | 中美日之間的太平洋孤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