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崇禎皇帝夢見一個“有”字,大臣說是好兆,太監卻傷心大哭

【崇禎十七年三月庚子, 十二日】

李自成距離北京越來越近。

三月十二日這一天, 崇禎皇帝照例召集大臣, 討論時局和對策。 大家講來講去, 能想出的辦法只有嚴守城門, 禁止出入。

這樣的討論毫無用處, 在場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清楚這一點。 崇禎皇帝倍感絕望, 沒有哪個人能夠力挽狂瀾, 幫助他渡過危局。 為此, 傷心的崇禎皇帝幾次落淚。

城防方面, 崇禎皇帝原本安排襄城伯李國楨全面負責。 這位李國楨的祖上有一個李濬, 當年追隨明成祖朱棣在北平起兵, 積功封為襄城伯, 食祿一千石。 李國楨承襲了襄城伯的爵位, 他的口才很好, 讓崇禎皇帝以為他是一個人才, 任命他總督京軍三大營。

所謂的京軍三大營, 實際就是明朝的皇家親軍, 主要負責護衛皇上和京城。 三大營的建制在明成祖時代定型, 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其中的五軍營用來結營佈陣,

三千營負責巡哨, 神機營負責火器。

明人筆記《今言》中介紹, 五軍營中包括步隊和馬隊, 而神機營中都是步隊, 三千營中都是馬隊。 如果皇帝出征, 各營分佈的形式是:皇帝的大營居中, 五軍營按照步兵在內, 騎兵在外的順序環布周圍, 騎兵的週邊則是神機營。

後來三大營幾經變化, 已經和明成祖時期的三大營完全不同, 兵額越來越少, 品質越來越差。 到了崇禎年間, 三大營名義上的兵員數量在十萬左右, 其中包括許多虛占冒領和老弱者, 加上流行疫病的侵蝕, 戰鬥力已經極為低下。

在具體的城防策略上, 李國楨抽出三大營的部分兵力, 在北京的城門之外結營。 如此一來, 城牆之上的兵力更顯不足。

後來, 當農民軍逼近北京時, 城外結營的三大營明軍根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不戰而降, 反過身來幫助農民軍攻城。 而城上的守軍原本就是他們在軍營中的同伴, 哪裡肯向他們放炮放箭?其結果可想而知。 可見, 崇禎皇帝重用的這位李國楨的方略有多差勁。

李國楨之外,

崇禎皇帝又派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提督京營。 這位王承恩從前是曹化淳名下的太監, 是崇禎皇帝最信任的人。

《明季北略》中有一則“王承恩哭夢”, 說的是有一段時間, 崇禎皇帝經常夢見神人, 在他的手心中畫一個“有”字。 醒來之後崇禎皇帝感覺疑惑, 詢問大臣們, 大家都認為是好兆頭, 預示著要平定賊寇。

太監王承恩卻放聲大哭。 崇禎皇帝問他為何要哭, 他先請求皇帝赦他無罪, 才大膽說道:“依奴才推算, 神人這是告訴陛下, 大明江山將要失去一半。 ”

崇禎皇帝讓他解釋, 他說:“這個‘有’字, 上半邊是一個‘大’字, 少了一捺;下半邊是一個‘明’字, 少了一日。 合而觀之, 大不成大, 明不成明, 也就是大明缺陷之意。 神人這是在提示陛下要加倍提防賊寇。

這樣的解說, 崇禎皇帝當然不喜歡。 也有文獻把這個故事安排到別的大臣身上, 內容都差不多。

王承恩是崇禎皇帝絕對的心腹, 由他提督北京城防, 當然讓李國楨感覺束手束腳, 難有作為, 有大臣因此批評他“城守失措”。

當時, 朝廷還分派許多官員到各個城門去協助守衛。 問題是,城上的一切全由太監掌控,官員們要想上城,必須得到太監的批准。甚至兵部尚書張縉彥要想上城,也要帶著崇禎皇帝的手敕,聽起來簡直像笑話一般。

前篇: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皇帝痛批自己,同時發出一筆可憐的兵餉

城變三十天(之十二),于左 撰

問題是,城上的一切全由太監掌控,官員們要想上城,必須得到太監的批准。甚至兵部尚書張縉彥要想上城,也要帶著崇禎皇帝的手敕,聽起來簡直像笑話一般。

前篇: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皇帝痛批自己,同時發出一筆可憐的兵餉

城變三十天(之十二),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