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雍正繼位之謎,是否真的篡改遺詔,當時有機會讓他這麼去做嗎

當康熙駕崩的消息傳出, 很多人是非常意外的。 而更令他們意外的是, 最終繼承康熙寶座的居然是一向不被康熙看好的雍正。 因此, 在不少的民間傳說和野史中都有雍正是篡改康熙的遺詔才當上皇上的說法。 在這些傳說中都說, 康熙其實是把皇位傳給十四自, 但是雍正在康熙還沒有宣佈遺詔之前就已經把他篡改了。

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改遺詔才當上皇帝的呢?如果是, 那麼過程是什麼樣的?

在清代的野史中對雍正改詔有很多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是雍正康熙在遺詔中寫道“朕十四皇子, 即承大統。 ”而康熙在還沒有公佈遺詔之前就把他交給隆科多保管,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隆科多是支持雍正的, 於是雍正和隆科多串謀, 將遺詔中的“十”字改為“第”字並且殺害了康熙, 順利地登上了皇位。

的確, 皇四子胤禛在儲位之爭中勢力不強,

他並沒有過人的才能, 且已過不惑之年。 那麼, 康熙帝臨終決定傳位於他, 究竟出於什麼考慮呢?據後世學者分析, 雍正帝得以即位,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誠孝皇父, 友愛兄弟”。 當爭儲的諸皇子違反孝道、兄弟相殘時, 胤禛卻始終保持對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 而且能與其他皇子和睦相處。 儘管也有學者揣測胤禛當時是假意斡旋于諸皇子之間, 即位後卻對他們進行殘酷的迫害。 然而, 他畢竟在康熙帝生前維持了孝順、友愛的良好形象。

第二是勤奮敬業、謹慎實幹。 康熙帝晚年, 胤禛掌管戶部, 任勞任怨, 做出了顯著的政績。 事實證明, 雍正帝即位後也非常勤政, 在位13年之中共留下了1000多萬字的朱批, 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只睡三四個小時。 他常年不休息, 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在雍正帝的努力下, “攤丁入畝”、創立軍機處、“改土歸流”等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得以推行。

軍機處

第三是雷厲風行、堅固可托。 康熙帝晚年, 由於過於仁慈, 朝中貪污腐敗現象有所蔓延。

他深深認識到這一弊端, 多次表示要傳位於一個“堅固可托”之人。 雍正帝雷厲風行, 即位後果然大力整頓吏治, 對“康乾盛世”的過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四是因為康熙帝對胤禛之子弘曆極為喜愛。 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 幼年時聰慧威武, 被康熙帝稱為“有英雄之氣”。 所謂“愛屋及烏”, 康熙帝對胤禛也更為賞識。 由此看來, 雍正帝即位或多或少還沾了兒子的光。

雍正帝即位後, 吸取康熙帝晚年諸皇子爭儲的教訓, 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即由皇帝秘密親書預立皇太子名字的“禦書”, 密封匣內, 藏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 皇帝臨死前(或死後), 由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等按“禦書”所定, 擁立嗣皇帝即位。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篡改遺詔中的文字的說法,

話說康熙在遺詔中寫的是“傳位十四字”, 並交與隆科多保管, 但是隆科多卻最後和雍正串通好, 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字。 改成“傳位與四子”雍正就順理成章位與上了皇帝。

康熙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晚感到身體不適, 十三日駕崩的。從發病到死亡,前後七天。

病因是風寒,導致炎症,中途還齋戒過幾天,病情一度好轉。

再來看一下這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情:

康熙是在狩獵途中(南苑)感到身體不適的,之前他見過的最後一批人就是雍正等一干查勘糧倉的大臣,此後康熙感染風寒,於是下旨不再接見任何人(包括當時的傳教士)。

接下來康熙就開始在(暢春園)“靜養齋戒”,期間除了御醫,就連妃嬪都不能見到康熙。

但是,就在這期間的一天下午,康熙猝死,死後,御醫宣佈康熙指定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為繼承人。胤禛立馬在紫禁城宣佈繼位,同時率領大批人馬,刀劍出鞘,連夜將康熙屍體從暢春園接回,隆科多隨即宣佈遺詔。

康熙遺詔在2010年被考古發掘。遺詔顯示,康熙確是傳位皇四子胤禛。那些民間傳說的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的流言純屬智商污蔑,掰著腳趾你都能想明白,滿人用的是滿文,滿文...出土的有三種版本,漢文是其中一種而已。

表面上看好像一切都風平浪靜,但是筆俠認為疑點頗多,經不起推敲,首先有兩大疑問?

一、康熙的死因

康熙如果是猝死,他怎麼立遺詔?康熙如果不是猝死,他死前為什麼不召見顧命大臣?

所有證詞都顯示,康熙臨死前曾指定繼承人為雍正,但為什麼康熙生病那麼長時間都不下詔確認?而遺詔又與康熙猝死互相矛盾。

二、遺詔的真假

我們都知道康熙在死之前是沒有確立繼承人的,當時有兩位最具競爭力的皇儲:皇四子胤禛和十四子胤禎(後改名允禵),按理應該胤禛最具繼承權,但康熙遲遲不宣佈,這說明他是另有所圖。

康熙生前最喜歡的就是十四子胤禎,他任命胤禎為大將軍平定西藏、青海、新疆叛亂,目的很明顯,是讓胤禎先立功,再立儲。而胤禛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功勞。

我們再來觀察一個人:隆科多,康熙身邊的親信,同時也是四爺党的死粉。在康熙駕崩後,就是他宣佈遺詔的,後被封一等公。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當胤禎為康熙奔喪的時候,雍正一直監視胤禎,並把他的所有書信(重點是康熙的親筆書信)收繳,從此,胤禎一直被軟禁到乾隆登基。

從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雍正在繼位期間,京城的局勢是非常緊張的,暗流湧動,不排除有小規模的軍事政變。從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在如此險惡的宮廷鬥爭面前,雍正很難洗脫自己的嫌疑。只是筆俠不願意捅破那層窗戶紙而已......

在許多電影和電視劇,他篡改了康熙當皇帝的遺詔傳說被一次又一次,讓很多人認為他是康熙的“一招十四”與“四通”。這個傳說是真的還是假的?它有多少可信度?對許多歷史學家來說,這已成為一個難題。但最近,康熙的遺囑副本出現了200年,與雍正爭論的是名字,也讓神秘與傳承有關。

這張遺囑出現在臺北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在上面清楚地寫上:“傳位四子”。沒有篡改的跡象,文字也非常流暢。這說明雍正大帝是合乎邏輯的,康熙也親自頒佈詔書,並沒有傳說中的詔書和敕令。

事實上,之所以有篡改敕令的說法,是因為雍正對他的政敵非常不滿,所以我們故意傳播這條消息。然而,有人質疑,是不是在雍正當皇帝時,故意篡改了康熙的筆跡並寫了信?然而,專家們分析了這種情況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王室遺囑相當珍貴,與下一個皇帝的尊嚴有著重要的關係,是關於承認的能力。所以,無論是格式還是寫作,都非常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制定一個欺騙人民的法令通常是不可能的。

要暗地裡修改一份真正的遺詔並不是如此的簡單,況且如此重要的先帝遺詔,無論在格式還是在其他方面都要求非常嚴格,而雍正皇帝修改遺詔也是出現於野史中,所以他的正確性和真實性都無法保證,野史裡很多東西可以說,都是由普通百姓口中或者民間流傳編寫的,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用正確的眼光,不能被誤導!

清朝遺詔由漢文、滿文和蒙文三種文字記載,能改動漢文,滿文和蒙文又怎麼改?而且內容肯定會涉及到繼承人的名字,胤禛和胤禵兩個字明顯不同,如何改?還有就是,按照當時漢字的書寫習慣,“於”這個字應該寫成繁體字的“於”,種種情況表明,民間的傳說不成立。

按照當時清朝實際情況,老四繼位比老十四要更好。

康熙末年,官吏貪污嚴重,國庫虧空,鄉紳豪強不用交稅,因此許多人為了躲避賦稅,將土地投在鄉紳豪強的門下,國庫儲備白銀不到700萬兩。老十四胤禵是一位軍事能力突出的皇子,但是從未接觸過經濟、民生、賦稅等問題,如果由他來繼承皇位,清王朝可能會陷入隋煬帝那種局面,儘管當時與準噶爾作戰,但這個不是根本問題,動不了清朝根本。雍正在位13年,最大功績整頓吏治,清點全國耕地,然後要求鄉紳豪強繳納賦稅,還規定了服徭役,對貪污更是加大懲罰力度,國庫白銀儲備從700萬增長到8000萬兩,讓乾隆皇帝有了揮霍的資本,雍正損害了鄉紳豪強的利益,因此民間出現了許多黑雍正的段子。

有人這樣評價清朝三位皇帝,康熙是創業之君,雍正是守成之君,乾隆是敗家之君,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

十三日駕崩的。從發病到死亡,前後七天。

病因是風寒,導致炎症,中途還齋戒過幾天,病情一度好轉。

再來看一下這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情:

康熙是在狩獵途中(南苑)感到身體不適的,之前他見過的最後一批人就是雍正等一干查勘糧倉的大臣,此後康熙感染風寒,於是下旨不再接見任何人(包括當時的傳教士)。

接下來康熙就開始在(暢春園)“靜養齋戒”,期間除了御醫,就連妃嬪都不能見到康熙。

但是,就在這期間的一天下午,康熙猝死,死後,御醫宣佈康熙指定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為繼承人。胤禛立馬在紫禁城宣佈繼位,同時率領大批人馬,刀劍出鞘,連夜將康熙屍體從暢春園接回,隆科多隨即宣佈遺詔。

康熙遺詔在2010年被考古發掘。遺詔顯示,康熙確是傳位皇四子胤禛。那些民間傳說的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的流言純屬智商污蔑,掰著腳趾你都能想明白,滿人用的是滿文,滿文...出土的有三種版本,漢文是其中一種而已。

表面上看好像一切都風平浪靜,但是筆俠認為疑點頗多,經不起推敲,首先有兩大疑問?

一、康熙的死因

康熙如果是猝死,他怎麼立遺詔?康熙如果不是猝死,他死前為什麼不召見顧命大臣?

所有證詞都顯示,康熙臨死前曾指定繼承人為雍正,但為什麼康熙生病那麼長時間都不下詔確認?而遺詔又與康熙猝死互相矛盾。

二、遺詔的真假

我們都知道康熙在死之前是沒有確立繼承人的,當時有兩位最具競爭力的皇儲:皇四子胤禛和十四子胤禎(後改名允禵),按理應該胤禛最具繼承權,但康熙遲遲不宣佈,這說明他是另有所圖。

康熙生前最喜歡的就是十四子胤禎,他任命胤禎為大將軍平定西藏、青海、新疆叛亂,目的很明顯,是讓胤禎先立功,再立儲。而胤禛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功勞。

我們再來觀察一個人:隆科多,康熙身邊的親信,同時也是四爺党的死粉。在康熙駕崩後,就是他宣佈遺詔的,後被封一等公。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當胤禎為康熙奔喪的時候,雍正一直監視胤禎,並把他的所有書信(重點是康熙的親筆書信)收繳,從此,胤禎一直被軟禁到乾隆登基。

從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雍正在繼位期間,京城的局勢是非常緊張的,暗流湧動,不排除有小規模的軍事政變。從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在如此險惡的宮廷鬥爭面前,雍正很難洗脫自己的嫌疑。只是筆俠不願意捅破那層窗戶紙而已......

在許多電影和電視劇,他篡改了康熙當皇帝的遺詔傳說被一次又一次,讓很多人認為他是康熙的“一招十四”與“四通”。這個傳說是真的還是假的?它有多少可信度?對許多歷史學家來說,這已成為一個難題。但最近,康熙的遺囑副本出現了200年,與雍正爭論的是名字,也讓神秘與傳承有關。

這張遺囑出現在臺北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在上面清楚地寫上:“傳位四子”。沒有篡改的跡象,文字也非常流暢。這說明雍正大帝是合乎邏輯的,康熙也親自頒佈詔書,並沒有傳說中的詔書和敕令。

事實上,之所以有篡改敕令的說法,是因為雍正對他的政敵非常不滿,所以我們故意傳播這條消息。然而,有人質疑,是不是在雍正當皇帝時,故意篡改了康熙的筆跡並寫了信?然而,專家們分析了這種情況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王室遺囑相當珍貴,與下一個皇帝的尊嚴有著重要的關係,是關於承認的能力。所以,無論是格式還是寫作,都非常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制定一個欺騙人民的法令通常是不可能的。

要暗地裡修改一份真正的遺詔並不是如此的簡單,況且如此重要的先帝遺詔,無論在格式還是在其他方面都要求非常嚴格,而雍正皇帝修改遺詔也是出現於野史中,所以他的正確性和真實性都無法保證,野史裡很多東西可以說,都是由普通百姓口中或者民間流傳編寫的,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用正確的眼光,不能被誤導!

清朝遺詔由漢文、滿文和蒙文三種文字記載,能改動漢文,滿文和蒙文又怎麼改?而且內容肯定會涉及到繼承人的名字,胤禛和胤禵兩個字明顯不同,如何改?還有就是,按照當時漢字的書寫習慣,“於”這個字應該寫成繁體字的“於”,種種情況表明,民間的傳說不成立。

按照當時清朝實際情況,老四繼位比老十四要更好。

康熙末年,官吏貪污嚴重,國庫虧空,鄉紳豪強不用交稅,因此許多人為了躲避賦稅,將土地投在鄉紳豪強的門下,國庫儲備白銀不到700萬兩。老十四胤禵是一位軍事能力突出的皇子,但是從未接觸過經濟、民生、賦稅等問題,如果由他來繼承皇位,清王朝可能會陷入隋煬帝那種局面,儘管當時與準噶爾作戰,但這個不是根本問題,動不了清朝根本。雍正在位13年,最大功績整頓吏治,清點全國耕地,然後要求鄉紳豪強繳納賦稅,還規定了服徭役,對貪污更是加大懲罰力度,國庫白銀儲備從700萬增長到8000萬兩,讓乾隆皇帝有了揮霍的資本,雍正損害了鄉紳豪強的利益,因此民間出現了許多黑雍正的段子。

有人這樣評價清朝三位皇帝,康熙是創業之君,雍正是守成之君,乾隆是敗家之君,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