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啟動“戰略資源” 無棣經濟開發區“人才興企”顯成效

啟動“戰略資源” 無棣經濟開發區“人才興企”顯成效

大眾網記者 王君彩 孫秀利 蘇建軍

盧斯得集團總經理助理孫紅濱介紹企業人才引進情況

今年7月, 濱州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組織全市人才工作觀摩會議與會人員來無棣縣觀摩。 觀摩組一行先後前往無棣經濟開發區盧斯得集團、山東海瓷集團實地聽取相關情況介紹。 無棣經濟開發區在人才工作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令觀摩人員讚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這為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為打造科技創新示範園區的主戰場, 無棣經濟開發區通過柔性引才、產學研合作等方式, 堅持人才引進和培養並重、人才與產業互融, 不斷加強載體建設、拓展創新創業平臺,

大力推進人才工作, 帶動企業轉型升級, 為全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援。

盧斯得集團生產的汽車制動器部件

國際人才助力企業轉向覆蓋高科技產業

位於無棣經濟開發區的盧斯得集團, 是一家致力於傳統動力和新能源汽車制動系統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企業。

經政府部門“牽線”, 先後與青島科技大學中德學院和德國慕尼克應用科技大學等國內外多家院校建立“產學研”關係, 引進國內外博士8名, 其中泰山學者1名、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2名, 成功建立大學生實訓基地和博士工作站。 “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李慶党博士帶領公司技術和維修團隊, 順利完成36台加工車床數控系統升級工作, 月提高產量1500餘件, 產品成材率平均提高4%。

企業為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先後成立多個“課題組”, 採用高端人才帶隊、一線技術人員攻堅實踐的方法, 順利解決高端產品生產工藝開發等30余項問題, 不僅極大提升了產能也節約了生產成本。

目前, 公司與德國專家合作設立技術中心, 專注于電子駐車EPB系統專案和新能源汽車的兩檔混合動力專用變速器項目的研發, 來實現專案的產品化, 快速佔領市場。

“專家們為我們解決基礎技術難題、實際生產難題, 並指導汽車發展行業最前沿的地方, 有的專家教授直接帶項目來, 拓展了我們企業的專案生產。 ”盧斯得集團總經理助理孫紅濱在接受大眾網記者採訪時說, 通過專家教授理論高度上不斷的指導實踐, 公司由原來的照單生產變為現在可以修改圖紙, 並經常為客戶提出建設性意見;隨著與專家團隊合作的繼續深入, 公司也由制動器生產向變速器生產發展, 慢慢地向高科技產業覆蓋。

天順藥業藥品包裝線

 產學研合作帶動企業產品研發提升競爭力

在山東天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蔣龍和向記者介紹, 公司規模小, 環境差、條件弱, 人才不可能長駐。 企業先後引進千人計畫學者青島大學孫鶴博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泰山學者田景振教授, 為企業新藥研發提供技術支持。與孫鶴博士合作申報的人才千人計畫成功立項2014年省科技重大專項。公司還與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共建“教學科研實習基地”。

“為吸引高素質人才,我們在濟南設立了了研發中心,建立項目團隊。”蔣龍和說,目前公司已經擁有省級工程實驗室,並成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現在用來生產膠囊、固體和噴劑的兩個生產車間、3條生產線明年將全部實現拆舊建新,以滿足灌腸液類新藥生產需要。

在從事木材生產、加工和木建築設計、建造的山東綠嘉木塑公司,一條24米長的木梁生產線讓人倍感震撼。公司副總經理傅連剛告訴記者,這是全球最大的木梁生產線,設備都是從德國、義大利引進。企業與南京工業大學合作成立木結構設計研究所,填補了國內木質結構膠合部件研究和設計的空白。有了人才技術的支持,公司成功承接了世界上單跨跨度最大的木結構人行拱橋——蘇州胥虹橋、江蘇省綠色建築博覽園木結構展覽館等專案工程,競爭力顯著提升。

精美的貝瓷產品

科技創新與文化藝術嫁接開啟貝瓷產業復興之路

2008年,傳統製造業滑入了低谷,技術升級、產品換代、企業轉型成為所有企業的追求,山東海瓷集團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探索之路。公司致力研發的新藝術瓷工藝實現中國水墨藝術與海瓷的融合,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吸引了劉大為、姜寶林、張志民等全國知名藝術家的長期合作,打造藝術家創作基地。海瓷藝術作品也作為國禮登上國際舞臺,受到廣泛喜愛。

在山東海瓷集團的“海玉館”展廳,除去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瓷器、藝術瓷器作品外,還有最新研發的生物海瓷產品。講解員向記者介紹,生物海瓷專案是公司與河北工業大學梁金生博士合作,被列入泰山學者藍色產業領軍人才計畫專案。在團隊的攻堅努力下,不用洗潔精清洗的生物海瓷餐具問世,該產品僅用清水即可沖洗乾淨,有效解決了洗潔精在餐具上的殘留問題。這是人才和技術引發的一次健康革命,開啟了對餐具潔淨污染問題的系統性解決通路。

目前,山東海瓷集團藝術家合作的“濱州十大歷史人物海瓷藝術瓶”獲得山東泰山文藝獎一等獎。無棣經濟開發區促成企業與濱州學院藝術學院聯合舉辦“海瓷創意設計展”,同時與山東工藝美院、山東藝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利用其美術及設計人力資源,共同開發產品和文化服務。通過一系列的產學研合作,大幅提高了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開發能力,開啟了貝瓷產業復興之路。

綠嘉木塑公司車間內正在加工的木屋

綠嘉木塑公司生產的圓柱形木梁產品

加強人才載體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為做好人才工作,無棣經濟開發區工作人員定期到企業走訪調研,摸清企業高層次人才現狀及需求情況,組織園區企業填報高成長型企業後備人才情況表,及時説明企業做好省、市級專案申報工作。為幫助和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該區開發建設了科技孵化園;目前,專案一期科技研發中心正在進行建設,計畫2017年底投入使用,將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創業與成長環境。

無棣經濟開發區高度重視人才平臺載體建設,結合區位特點和產業基礎,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著力打造一批高水準的研發、孵化平臺,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空間,效果明顯。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工業設計中心1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

下一步,該區將從單純引才、單純招商方式,轉向以人才、資金、專案打包引進模式,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與人才引進三方共贏;適時依託科技孵化器建設人才公寓,解決人才就業創業的短期租賃和過度性周轉用房;繼續大力支持和幫助企業引進人才,對符合條件申報人才專案計畫的,全力做好督促協調申報工作;密切開發區班子成員與人才的聯繫,定期走訪慰問,為人才創業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為企業新藥研發提供技術支持。與孫鶴博士合作申報的人才千人計畫成功立項2014年省科技重大專項。公司還與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共建“教學科研實習基地”。

“為吸引高素質人才,我們在濟南設立了了研發中心,建立項目團隊。”蔣龍和說,目前公司已經擁有省級工程實驗室,並成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現在用來生產膠囊、固體和噴劑的兩個生產車間、3條生產線明年將全部實現拆舊建新,以滿足灌腸液類新藥生產需要。

在從事木材生產、加工和木建築設計、建造的山東綠嘉木塑公司,一條24米長的木梁生產線讓人倍感震撼。公司副總經理傅連剛告訴記者,這是全球最大的木梁生產線,設備都是從德國、義大利引進。企業與南京工業大學合作成立木結構設計研究所,填補了國內木質結構膠合部件研究和設計的空白。有了人才技術的支持,公司成功承接了世界上單跨跨度最大的木結構人行拱橋——蘇州胥虹橋、江蘇省綠色建築博覽園木結構展覽館等專案工程,競爭力顯著提升。

精美的貝瓷產品

科技創新與文化藝術嫁接開啟貝瓷產業復興之路

2008年,傳統製造業滑入了低谷,技術升級、產品換代、企業轉型成為所有企業的追求,山東海瓷集團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探索之路。公司致力研發的新藝術瓷工藝實現中國水墨藝術與海瓷的融合,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吸引了劉大為、姜寶林、張志民等全國知名藝術家的長期合作,打造藝術家創作基地。海瓷藝術作品也作為國禮登上國際舞臺,受到廣泛喜愛。

在山東海瓷集團的“海玉館”展廳,除去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瓷器、藝術瓷器作品外,還有最新研發的生物海瓷產品。講解員向記者介紹,生物海瓷專案是公司與河北工業大學梁金生博士合作,被列入泰山學者藍色產業領軍人才計畫專案。在團隊的攻堅努力下,不用洗潔精清洗的生物海瓷餐具問世,該產品僅用清水即可沖洗乾淨,有效解決了洗潔精在餐具上的殘留問題。這是人才和技術引發的一次健康革命,開啟了對餐具潔淨污染問題的系統性解決通路。

目前,山東海瓷集團藝術家合作的“濱州十大歷史人物海瓷藝術瓶”獲得山東泰山文藝獎一等獎。無棣經濟開發區促成企業與濱州學院藝術學院聯合舉辦“海瓷創意設計展”,同時與山東工藝美院、山東藝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利用其美術及設計人力資源,共同開發產品和文化服務。通過一系列的產學研合作,大幅提高了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開發能力,開啟了貝瓷產業復興之路。

綠嘉木塑公司車間內正在加工的木屋

綠嘉木塑公司生產的圓柱形木梁產品

加強人才載體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為做好人才工作,無棣經濟開發區工作人員定期到企業走訪調研,摸清企業高層次人才現狀及需求情況,組織園區企業填報高成長型企業後備人才情況表,及時説明企業做好省、市級專案申報工作。為幫助和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該區開發建設了科技孵化園;目前,專案一期科技研發中心正在進行建設,計畫2017年底投入使用,將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創業與成長環境。

無棣經濟開發區高度重視人才平臺載體建設,結合區位特點和產業基礎,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著力打造一批高水準的研發、孵化平臺,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空間,效果明顯。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工業設計中心1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

下一步,該區將從單純引才、單純招商方式,轉向以人才、資金、專案打包引進模式,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與人才引進三方共贏;適時依託科技孵化器建設人才公寓,解決人才就業創業的短期租賃和過度性周轉用房;繼續大力支持和幫助企業引進人才,對符合條件申報人才專案計畫的,全力做好督促協調申報工作;密切開發區班子成員與人才的聯繫,定期走訪慰問,為人才創業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