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如釋重負,輕裝前進

昨天講了品物流形, 性自命出。 雖然作為三字經的開篇, 但內容遠遠超出其範圍, 難怪有些同學疑問難道古代小孩開蒙都是這些嗎?怎麼可能。

但三字經深入淺出, 確實給出了性的幾個特點, 完全不同于左道的特點, 我們不過是把這個問題從源頭本質上梳理出來。 替很多沒有正經學過的同學把蒙求開了而已。

我很久以來就想寫這篇, 大概從二十幾歲就想寫了。 三年前在知乎上寫天河章, 還有三教合一流變的文章等等也想寫這個問題。 結果一直被耽擱了。 直到這次有機會, 不但寫了, 還對著一百位論壇上的朋友講了。 講完了, 就好像完成了生命中一個階段性的任務。 一整天都身心輕鬆。 沒事就和同學們聊天。 很久沒有這麼輕快的感覺了。 ^_^。 不管這種負擔是怎麼來的, 終究是卸下了, 登山就是要不斷的自新自重吧。 如此作文講學也是學之為我,

用之為人。 不過是盡心於此道之必然而已。 想必會有用心的同學得益。 而我整理好行囊, 可以繼續我的旅程。 去鑽研更有意思的東西。 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輕則失本, 躁則失君。 放鬆一天未必是好事。 這大概是我講完之後最大的收穫。 不敢絲毫懈怠吧。 所以繼續總結, 研究其他的東西去。 ^_^, 不過這篇總結還是和大家分享, 可以説明理解上次的內容, 很多答疑中的問題也就不問自明瞭。

三字經性的定義非常清晰, 第一, 性本善。 第二, 性相近。 第三, 性可移。 三者引申出去是無窮的變化, 而不是死水一灘的性一樣, 性不移, 見性就到頭了。

那麼我們基本厘清幾個問題:

1.性是身體和天氣結合的產生的氣的一種。 所以任何脫離身體而單純言心性都有偏頗的問題。

心生於性, 性是心之未萌, 而性是身和氣的結合。 那麼說明心也是身氣相合之後的產物。 那麼這個高級的君主之官能的基礎依然是生理性的, 而不是先驗的, 神秘的。 心的出現, 智識的出現在自然發生的序列中排位不高, 以此解釋世界的形成, 更多是一種太過重視人自我意識之後才產生的思潮。 事事以人為中心最後必然會產生這樣的趨勢。 人本主義有好處, 但太過必生禍患。 我們所做之事不過是為了一個相對的平衡而已。 ^_^, 而身形本身就是父精母血而成, 也是天地之氣在無數世代傳遞下來之後的一種積累。 所以本質上也是氣, 天予之氣並不是杯子成型後一下子灌入的, 所以不是出生時候那口呼吸之氣。
那口氣是後天第一口氣, 不是先天天予之氣的。 但這再往下就是更多其他內容, 治學最怕貪多, 所以就不多談了。

2.性雖然受到身體的影響是相對安靜的。 但正因為其體相對純淨, 反而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 就像白紙最好上色畫圖一樣。

其用無窮。 但白色不是空的。 ^_^。 所以不是性空的。 這點精微不分辨就會出現混淆。 其感物而動的原因, 恰恰是因為這個系統開放, 可以受到環境影響。 物是什麼?就是環境啊。 那麼這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的“環境發生學”也就是不離之道的描述。 可以看出這個體系是自洽完整, 一體成型的。

3.環境可以影響這個相對乾淨的性。 而有意識的輸出資訊, 有系統的創造一個高濃度可重複互動的環境, 就是教育的本質, 當然我們華夏教育強調效其先。 所以在這個環境上加上了原始純淨的自然資訊。 是特色。 而不是人為之偽造的心識理論。

4.性善,性近而不同,性能改變這三點清晰的話,就可以明確分辨佛教見性成佛根本和我們講的東西完全不一樣。要是一個性的話,他們的佛大概就是人初生之時的狀態。那基本是不出莊子落馬首所言人之藩籬範圍的。就是一種特殊生理心理條件的特殊觀察所得,也和自然本真隔著薄霧輕紗。或者有的乾脆就是腦補。所以最準確的說法就是他們的佛性和我們華夏以來的性不是一回事。而在傳播過程中,借用我們看重的一個概念去構造他們的本體論。但在這個過程中置換了我們文明中的基本概念。後人不查,就在意那些人心人性造作之言,迷惑自我意識這個無聊的事實。才會被他們拐進大坑。說白了就是己私太重。宋代以來的三教合一根本是一種粗製濫造,想當然的說法。因為很多問題都是這樣把不是一個內涵意義的東西硬捏成一個。那麼後世以此登山,以見性為道門修煉底色的方式,精微之處差的太多了。

以此登山,走到一定程度就是岔路,很多前輩就是為了適應當時那種見性流俗的說法,才會以此立論,但後人不肯學其實髓,流於表面,那麼真的被外道拐了去。所以很多貌似很有名的前輩,不過就是有名而已,根本在這條路上沒走多遠就岔路。道理不清,無非是在岔路上找了歇腳的地方以為到頂而已。就是沒有真正的基礎,自學參修居多,不得傳承。此道精微之極,同體而出,自成體系,不需要任何外道說法解釋的。不肯磨鐵成真,自然好取方便外道說法,看似能解一時之患,但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成就有限。這樣根本入不了真正的道門。俗世紅塵混個名聲香火罷了。

至此大家能明白,三教合一為啥實在太過粗疏,對於世間可以粉飾下太平。但從道理精微之處根本站不住腳,除非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是從前秦兩漢學問中演化出來的華夏文脈。以此登山,只怕真的很難。這也是為啥仙道邈邈的原因。

5.善就是純淨,擁有無數可能性的意思,也就是生機無限的狀態。所以乾淨的白板再加上生動不息的天道本質,自然會產生出選擇和限制,那麼自我意識就會從中誕生。此謂知也。所以善有純,生,知三個意義。而不是簡單的道德標準。因為在不同語境下,這三點會有無窮演化,應物無窮而不迷才是道門心法。不見得是那種被理學家固化的先驗的神秘的道德標準。道德行為標準往往是根據這三點在不同環境下生出的,就像我上節課舉的例子,非洲食人部落難道不是人?若是的話,豈非不符合他們四端的定義?這種人為固化道德標準其實就是二元對立的產生。根本不是自然之道。相反,以我們的善的定義觀之 。純白就是可以根據外界環境而上色。這就是為什麼重視環境和教育的力量的根本原因。而求生的本能不管你教不教,都會成為好生的一部分,也就是善。那麼非洲食人族,不過在那種環境下做出了能夠生存的選擇。恰恰是因為其性本純善,能夠以求生為目標的。如此推而廣之,我們性的定義恢復到了先秦道家諸子物性的範疇,而不是簡單的狹隘的人性。任何有高級智慧的生物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觀察解釋。任何生物都具有和環境互動的本能。這也是生命的真諦。而人類所代表的智慧生物所獨善的就是特別重視學習教育,可以有意識的快速以重複的方式從環境中獲得完成這個過程。這個環境包括上行下效的人文環境,也包括特殊的自然環境。

教育是人類生存下來的本質性力量。學習是生命最終的本能之一。也是繼承了天道的特性。重視學習教育傳承是我們文明為啥生命力極為綿長,冠絕此間的根本原因。世人不學,不重視環境,是背離華夏文明根本之道,也是自掘墳墓之事。所以我們勸學,會不斷的深化這方面的力度。^_^

這次所講開頭無非是這本生死書的第一頁總論中第一行,深入進去就是博大精微的自然奧秘。但真正能深入的人,必然是格物入微之人,必然是學修並舉,行而知之的人。

很多同學看不上儒學,一上來就喜歡抽象,形而上的描述,看似高妙,若無基礎,多有膚淺。不知精微,難得其大,不得其儉,罔論其廣。那不過是個粗胚,根本連一個臺階都登不上去的。最後,除了無窮自大,滿腦子思辨以外,啥也不成。當然我指的是登山這件事上。生活啥的沒問題哈。儒學之精妙,就在精微之處,至此才能進入道家的領域。不學儒,沒有儒家能力上的訓練,修道難之又難。

而當我們以氣學作為中國古代學問根基之時,這個學問就不是哲學,就不是一個形而上寬泛抽象可以任人胡琢磨的學問了,就有了一個腳踏實地的物件承載這些形而上的思緒。由虛而實。謂之實學。雖然氣學很難,雖然依然有很多問題,但終究是不一樣了。

把中國典籍學問都矮化成文學,哲學,思辨,而不是對自然的描述,是一種悲哀,是千年來的弊病,也是為啥在後來輸給了西方的科學。不重視自然,就重視人那點事自然發展不出來什麼,對的錯的都發展不出來。而我們文明最精妙的東西恰恰來源祖先們對自然實在的描述。而不是無聊人性那點破爛。這次課的意義,或者我出來講東西的目的,就是還給大家一個應有的視角。一個鮮活實際,自然真實視角為出發的華夏文明。而不是一種虛偽假大空,活在自己那點人情造作,鄉願為常,還自以為高尚的聖母文明天朝上國幻想中。

至此,我階段性的任務已經完成。以後還會再講此事,但這麼三個小時一口氣講下來可能是近期不會了。^_^

謝謝師父的教誨。很多問題不是他親口和我講,親身指點,以身教之,我永遠不會明白。但一旦明白了,走到了,爬過這個地方,再去看地圖,一目了然,地圖對錯都可以分辨出來。也確實明白這個性根本不是什麼要緊之事,難怪先秦諸子道門高賢根本不會特別提及。就如課後我們一位同學總結的那樣,在那個時代,這些都是常識,誰會沒事總給大家解釋那個時代人人皆知的常識呢?從此可見我們文明的斷層多麼嚴重。

孟子等於是第一位把性賦予道德先驗意義的名人大儒,我們非常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但其實並不支持。儒家諸賢繼承了夫子筆削春秋的做法,立下善惡標準,也是為了在人為主的環境,授民以正。歷代大儒為啥都沿用此說,未必是不知道其中真實,不過他們憂國憂民,以教化為價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所以難免有不見得實事求是的問題。以價值觀衝擊世界觀,以人易天是人要凸顯自身價值必然會經歷的過程。但過猶不及,現在就有點過了。

現在這個時代儒家再也不用被背負那些沉重,難言的,甚至痛苦的包袱了。可以輕裝的前進,可以和夫子講,我們可以回到原來那種以事實為准,而不是以人性價值為准的好學先王的氛圍中去了。您老不用再擔心春秋之罪了。這三千年大變局,其實也是儒道兩家從新回到自然真實語境下最好的機會。自新其德,恰逢其時。如釋重負,輕裝前行。生在這個年代也是難得的幸運吧。^_^

我們以後會組織論壇願意深學的朋友,開始逐漸解析孟荀之別,孟莊差異,慢慢過渡到兩漢諸子,玄佛之過,理學三位先驅,二程,關學,朱子性二元論,最後到船山先生的性氣一體等等。把這個視角不斷完善。^_^

最後,上次時間太緊,有些問題沒有答疑,也為了給課後筆記組的同學複課。我們本周週三晚上七點半還有加一次答疑。論壇刷屏太快,就在這裡再通知一下,自己去論壇查帖子吧

另外,冬學期間,我們要整理論壇,改版等等,就暫時關閉對外開放註冊,請有意註冊的朋友立春之後再來,謝謝大家理解。^_^

4.性善,性近而不同,性能改變這三點清晰的話,就可以明確分辨佛教見性成佛根本和我們講的東西完全不一樣。要是一個性的話,他們的佛大概就是人初生之時的狀態。那基本是不出莊子落馬首所言人之藩籬範圍的。就是一種特殊生理心理條件的特殊觀察所得,也和自然本真隔著薄霧輕紗。或者有的乾脆就是腦補。所以最準確的說法就是他們的佛性和我們華夏以來的性不是一回事。而在傳播過程中,借用我們看重的一個概念去構造他們的本體論。但在這個過程中置換了我們文明中的基本概念。後人不查,就在意那些人心人性造作之言,迷惑自我意識這個無聊的事實。才會被他們拐進大坑。說白了就是己私太重。宋代以來的三教合一根本是一種粗製濫造,想當然的說法。因為很多問題都是這樣把不是一個內涵意義的東西硬捏成一個。那麼後世以此登山,以見性為道門修煉底色的方式,精微之處差的太多了。

以此登山,走到一定程度就是岔路,很多前輩就是為了適應當時那種見性流俗的說法,才會以此立論,但後人不肯學其實髓,流於表面,那麼真的被外道拐了去。所以很多貌似很有名的前輩,不過就是有名而已,根本在這條路上沒走多遠就岔路。道理不清,無非是在岔路上找了歇腳的地方以為到頂而已。就是沒有真正的基礎,自學參修居多,不得傳承。此道精微之極,同體而出,自成體系,不需要任何外道說法解釋的。不肯磨鐵成真,自然好取方便外道說法,看似能解一時之患,但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成就有限。這樣根本入不了真正的道門。俗世紅塵混個名聲香火罷了。

至此大家能明白,三教合一為啥實在太過粗疏,對於世間可以粉飾下太平。但從道理精微之處根本站不住腳,除非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是從前秦兩漢學問中演化出來的華夏文脈。以此登山,只怕真的很難。這也是為啥仙道邈邈的原因。

5.善就是純淨,擁有無數可能性的意思,也就是生機無限的狀態。所以乾淨的白板再加上生動不息的天道本質,自然會產生出選擇和限制,那麼自我意識就會從中誕生。此謂知也。所以善有純,生,知三個意義。而不是簡單的道德標準。因為在不同語境下,這三點會有無窮演化,應物無窮而不迷才是道門心法。不見得是那種被理學家固化的先驗的神秘的道德標準。道德行為標準往往是根據這三點在不同環境下生出的,就像我上節課舉的例子,非洲食人部落難道不是人?若是的話,豈非不符合他們四端的定義?這種人為固化道德標準其實就是二元對立的產生。根本不是自然之道。相反,以我們的善的定義觀之 。純白就是可以根據外界環境而上色。這就是為什麼重視環境和教育的力量的根本原因。而求生的本能不管你教不教,都會成為好生的一部分,也就是善。那麼非洲食人族,不過在那種環境下做出了能夠生存的選擇。恰恰是因為其性本純善,能夠以求生為目標的。如此推而廣之,我們性的定義恢復到了先秦道家諸子物性的範疇,而不是簡單的狹隘的人性。任何有高級智慧的生物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觀察解釋。任何生物都具有和環境互動的本能。這也是生命的真諦。而人類所代表的智慧生物所獨善的就是特別重視學習教育,可以有意識的快速以重複的方式從環境中獲得完成這個過程。這個環境包括上行下效的人文環境,也包括特殊的自然環境。

教育是人類生存下來的本質性力量。學習是生命最終的本能之一。也是繼承了天道的特性。重視學習教育傳承是我們文明為啥生命力極為綿長,冠絕此間的根本原因。世人不學,不重視環境,是背離華夏文明根本之道,也是自掘墳墓之事。所以我們勸學,會不斷的深化這方面的力度。^_^

這次所講開頭無非是這本生死書的第一頁總論中第一行,深入進去就是博大精微的自然奧秘。但真正能深入的人,必然是格物入微之人,必然是學修並舉,行而知之的人。

很多同學看不上儒學,一上來就喜歡抽象,形而上的描述,看似高妙,若無基礎,多有膚淺。不知精微,難得其大,不得其儉,罔論其廣。那不過是個粗胚,根本連一個臺階都登不上去的。最後,除了無窮自大,滿腦子思辨以外,啥也不成。當然我指的是登山這件事上。生活啥的沒問題哈。儒學之精妙,就在精微之處,至此才能進入道家的領域。不學儒,沒有儒家能力上的訓練,修道難之又難。

而當我們以氣學作為中國古代學問根基之時,這個學問就不是哲學,就不是一個形而上寬泛抽象可以任人胡琢磨的學問了,就有了一個腳踏實地的物件承載這些形而上的思緒。由虛而實。謂之實學。雖然氣學很難,雖然依然有很多問題,但終究是不一樣了。

把中國典籍學問都矮化成文學,哲學,思辨,而不是對自然的描述,是一種悲哀,是千年來的弊病,也是為啥在後來輸給了西方的科學。不重視自然,就重視人那點事自然發展不出來什麼,對的錯的都發展不出來。而我們文明最精妙的東西恰恰來源祖先們對自然實在的描述。而不是無聊人性那點破爛。這次課的意義,或者我出來講東西的目的,就是還給大家一個應有的視角。一個鮮活實際,自然真實視角為出發的華夏文明。而不是一種虛偽假大空,活在自己那點人情造作,鄉願為常,還自以為高尚的聖母文明天朝上國幻想中。

至此,我階段性的任務已經完成。以後還會再講此事,但這麼三個小時一口氣講下來可能是近期不會了。^_^

謝謝師父的教誨。很多問題不是他親口和我講,親身指點,以身教之,我永遠不會明白。但一旦明白了,走到了,爬過這個地方,再去看地圖,一目了然,地圖對錯都可以分辨出來。也確實明白這個性根本不是什麼要緊之事,難怪先秦諸子道門高賢根本不會特別提及。就如課後我們一位同學總結的那樣,在那個時代,這些都是常識,誰會沒事總給大家解釋那個時代人人皆知的常識呢?從此可見我們文明的斷層多麼嚴重。

孟子等於是第一位把性賦予道德先驗意義的名人大儒,我們非常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但其實並不支持。儒家諸賢繼承了夫子筆削春秋的做法,立下善惡標準,也是為了在人為主的環境,授民以正。歷代大儒為啥都沿用此說,未必是不知道其中真實,不過他們憂國憂民,以教化為價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所以難免有不見得實事求是的問題。以價值觀衝擊世界觀,以人易天是人要凸顯自身價值必然會經歷的過程。但過猶不及,現在就有點過了。

現在這個時代儒家再也不用被背負那些沉重,難言的,甚至痛苦的包袱了。可以輕裝的前進,可以和夫子講,我們可以回到原來那種以事實為准,而不是以人性價值為准的好學先王的氛圍中去了。您老不用再擔心春秋之罪了。這三千年大變局,其實也是儒道兩家從新回到自然真實語境下最好的機會。自新其德,恰逢其時。如釋重負,輕裝前行。生在這個年代也是難得的幸運吧。^_^

我們以後會組織論壇願意深學的朋友,開始逐漸解析孟荀之別,孟莊差異,慢慢過渡到兩漢諸子,玄佛之過,理學三位先驅,二程,關學,朱子性二元論,最後到船山先生的性氣一體等等。把這個視角不斷完善。^_^

最後,上次時間太緊,有些問題沒有答疑,也為了給課後筆記組的同學複課。我們本周週三晚上七點半還有加一次答疑。論壇刷屏太快,就在這裡再通知一下,自己去論壇查帖子吧

另外,冬學期間,我們要整理論壇,改版等等,就暫時關閉對外開放註冊,請有意註冊的朋友立春之後再來,謝謝大家理解。^_^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