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名人與成都」抗戰中周恩來每返延安都要給毛主席、朱德等帶郫縣豆瓣

說到四川的豆瓣醬, 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郫縣豆瓣”。 那是很常見的四川調味品, 也是川菜的基礎。 在豆瓣醬裡窺視一種堅韌又感人的東西, 是時間積累的味道。

郫縣豆瓣自誕生之日起, 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三百多年來, 郫縣豆瓣已深深地融入了川人的胃口和川菜的風味中, 作為川菜烹飪獨特的調味料, 郫縣豆瓣在川菜風味體系中, 尤其是家常風味菜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無論是其歷史淵源、釀制工藝、風味特性還是烹調運用, 郫縣豆瓣之風韻都無可比擬。 其原因就在於郫縣豆瓣原本就是一款“道法自然, 美味天成”的味道傑作。

得天獨厚 傳奇味魂

(觀賞辣椒)

明代末年, 辣椒傳入中國, 最初為僅供觀賞的花卉植物。 清康熙年間, 辣椒由江浙沿海溯長江西進, 其後從湖北、湖南、貴州擴散至四川, 迅速為川人所接受, 並在川西地區普遍栽種。

隨著大移民浪潮的蜂起, 四川的人口結構、生活習俗、生產方式, 乃至飲食的烹調方法都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 特別是醬油、醋、豆豉、甜麵醬等生產技藝的進入, 進一步促進了南北菜肴與烹技的大融合, 使近代川菜得以脫引而出。 而辣椒及獨一無二的郫縣豆瓣,

更使現代川菜風味體系迅速形成並崛起, 就此演繹出川菜風味萬千, 風情萬種的味道傳奇。

(情景再現:陳家人潛心研製郫縣豆瓣配方)

郫縣豆瓣的創制和傳承極富傳奇色彩。 據《郫縣縣誌》記載, 清朝康熙年間, 福建汀州永定縣孝感鄉翠享村陳氏一大家人跳筐扛包,

扶老攜幼, 披星戴月, 日曬雨淋地行進在移民入川的路途上。 隨身攜帶的充饑乾糧——胡豆(又名蠶豆)因遇連日陰雨而生黴, 陳氏不舍拋棄, 便放在田埂上晾曬乾後就著辣椒、食鹽拌合藉以填肚解饑。 然而一經入口, 他感覺發黴的胡豆瓣拌合辣椒吃來竟十分鮮香爽口、餘味綿長, 隨即將此無意間得來的食用方法保留了下來。 就這樣, 一個偶然的機遇, 催生了郫縣豆瓣傳奇生涯的萌芽。 落腳郫縣後, 陳氏家人見郫縣土地肥沃, 水流滋潤, 便在郫縣城南外1千米處的火燒橋砍竹搭屋落戶安家, 其後, 這個茅屋竹院就被四鄰稱為“陳家笆笆門”。

(情景再現:陳家人在起居室品嘗郫縣豆瓣的風味品質)

陳家人以農耕為主, 雖辛勤勞作也只能勉強糊口, 後來便經營起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手工釀造品。 當時, 那種用發黴(實為發酵)的胡豆瓣加辣椒、川鹽製成的辣椒醬名叫“辣子豆瓣”。 陳氏家人先是挑擔進城, 走街串戶賣醬油、麩醋和辣子豆瓣, 一路吆喝:“買開胃提神的辣子豆瓣喲!”鬥轉星移, 陳氏的“辣子豆瓣”年年如法炮製,聲譽漸起,便逐步由挑擔串巷發展為小作坊經營。到了清咸豐三年(1853年),陳氏後人在文廟巷陳家祠堂的南大街創立起“益豐和”醬園。陳守信,號益謙,取其“益”為號。時值大清咸豐年,以“豐”為時記,“和”則取“天地人”三和之義。這便是郫縣豆瓣最早的生產廠家。“郫縣豆瓣”的名字與品牌也得以迅速發揚。“益豐和”這一名稱一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至今該門市還掛著這一匾牌。

在郫縣豆瓣的發展史上還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敘。1915年,四川軍政府到西藏犒勞駐軍,想到眾軍士在高寒地帶蔬菜稀缺生活艱苦,便決定用郫縣豆瓣作為勞品。郫縣知事擔心引起“益豐和”與“元豐源”這兩家大號的商業紛爭,便分別向兩家各訂購了2萬公斤,如此巨大的訂量轟動了川西。於是兩家在準備貨源時也就暗自較勁不僅互比品質,在包裝上也獨出心裁,均用荷葉、油紙、精美竹簍盛裝。馬隊翻山越嶺日夜兼程,歷經三月送達雪域高原時,將士們揭去外包的幹荷葉、油紙後,沒想到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的郫縣豆瓣依然線香撲鼻,色澤如初,唯美無比,深得官兵讚譽。四川軍政府特此嘉獎並贈牌匾以資鼓勵。其後在四川省釀造品評選中,又被四川省勸業會(商務局)評為優等釀造品,郫縣豆瓣此後更是聲名遠播,成為巴山蜀水千家萬戶必備的調味品。

(情景再現:香味撲鼻的郫縣豆瓣,受到軍政部門的特別嘉獎)

圖據網路

抗日戰爭時期,常至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周恩來每返延安,都要帶些麻辣牛肉幹、郫縣豆瓣和榨菜等四川特產分送給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有段時間,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率部隊轉戰太行山,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周恩來特地托人買了一些麻辣牛肉幹、郫縣豆瓣和榨菜輾轉送給朱總司令,但朱德一直捨不得拿出來吃,直到有次劉伯承、鄧小平從前線來總部開會,朱總司令方才叫人把這幾樣家鄉特產拿出來款待兩位四川老鄉。

1956年公私合營後,“益豐和”、“紹豐和”、“元豐源”合併為“國營郫縣豆瓣廠”,在政府支持下隨即擴建廠房、增添設施,產量扶搖上升,並以“鵑城牌”為商標註冊,成批量行銷全國各地。

經過三百多年的不斷摸索和反復實踐,郫縣豆瓣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釀制工藝和流程。首先是精選二荊條辣椒,主要採用郫縣及郫縣附近的雙流、仁壽,以及中江、三台、鹽亭等川東地區的二荊條辣椒,採摘時間在每年的7月至立秋後15天,要求其色澤紅亮、肉頭飽滿、無黴變、無雜物。去掉辣椒蒂後,再宰成一寸二分長的短節,與食鹽混合後放入槽桶於太陽下暴曬,每天翻攪兩次。

其次是胡豆的品質,主要選用產自郫縣本地的二流板幹胡豆,以及川東地區和雲南省的胡豆,水源取自郫縣地區的地下水源,經冷水浸泡發漲後,再由石墨碾壓去皮。

再是將黃豆磨成面後與糯米粉混合製成曲餅,與精麵粉混合,與去皮的胡豆瓣攪拌均勻後放入扁筐中,送入曲房使之自然發酵;發酵後的豆瓣入缸與辣椒混合。其後每天早晨翻、曬、露,一年左右後紅豆瓣成熟,黑豆瓣一年半以上成熟,具有“色紅褐、油潤、醬酯香、味鮮辣”之特色。雖說郫縣良好的水質是郫縣豆瓣高品質的保證,濕潤的空氣為豆瓣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提供了上架環境,但豆瓣的日曬夜露、使其吸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光華,歷時三載,方才有了油潤紅亮、醬香馥鬱、酯香醇厚的這款味道郫縣的神來之作。

郫縣豆瓣作為郫縣乃至四川最像了的一張特色名片,它以一種特殊的味道形式詮釋了“川菜之魂”、“味源郫縣”的地域性、唯一性、原創性,是郫縣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全世界人們都喜愛的味道——川味之調為靈魂。

(外國友人瞭解郫縣豆瓣的傳統製作工藝)

到1978年,隨著鄉鎮自辦豆瓣廠的迅速增多,郫縣豆瓣年產量已達3000噸以上,產品多次榮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2000年後,隨著川菜風行天下,郫縣豆瓣的生產企業也得以迅猛發展。除了老字型大小“鵑城牌”、“紹豐和”外,還出現了“丹丹牌”、“郫筒牌”、“高福記”、“老吉師”、“京韓四季”、“川郫牌”、“兆豐牌”等品牌企業。

郫縣豆瓣在自身不斷壯大中,也帶動了食品包裝、運輸、竹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郫縣豆瓣產品結構調整取得很大進展,從傳統單一的豆瓣產品發展到調味品系列、開胃小菜系列、作料系列、火鍋底料等新品,銷售遍佈全國各省、市,並出口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日本國家。真正實現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有川菜的地方就有郫縣豆瓣。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郫縣豆瓣也從傳統製作發展到了現代標準化生產,並於2000年4月21日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郫縣豆瓣也通過了國家原產地保護審查,受到了國家對原產地標準的嚴格規範和管理。有了嚴格的生產標準和品質監管體系。郫縣豆瓣作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不僅具有識別產地來源的功能,還是一種品質標誌,顯示出其它同類產品無法比擬的品牌優勢、信譽優勢和品質優勢。

如今,郫縣豆瓣已作為四川省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已有一百多家生產企業,系類產品年總產量超過60萬噸,元宵我國港、澳、臺地區及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

陳氏的“辣子豆瓣”年年如法炮製,聲譽漸起,便逐步由挑擔串巷發展為小作坊經營。到了清咸豐三年(1853年),陳氏後人在文廟巷陳家祠堂的南大街創立起“益豐和”醬園。陳守信,號益謙,取其“益”為號。時值大清咸豐年,以“豐”為時記,“和”則取“天地人”三和之義。這便是郫縣豆瓣最早的生產廠家。“郫縣豆瓣”的名字與品牌也得以迅速發揚。“益豐和”這一名稱一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至今該門市還掛著這一匾牌。

在郫縣豆瓣的發展史上還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敘。1915年,四川軍政府到西藏犒勞駐軍,想到眾軍士在高寒地帶蔬菜稀缺生活艱苦,便決定用郫縣豆瓣作為勞品。郫縣知事擔心引起“益豐和”與“元豐源”這兩家大號的商業紛爭,便分別向兩家各訂購了2萬公斤,如此巨大的訂量轟動了川西。於是兩家在準備貨源時也就暗自較勁不僅互比品質,在包裝上也獨出心裁,均用荷葉、油紙、精美竹簍盛裝。馬隊翻山越嶺日夜兼程,歷經三月送達雪域高原時,將士們揭去外包的幹荷葉、油紙後,沒想到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的郫縣豆瓣依然線香撲鼻,色澤如初,唯美無比,深得官兵讚譽。四川軍政府特此嘉獎並贈牌匾以資鼓勵。其後在四川省釀造品評選中,又被四川省勸業會(商務局)評為優等釀造品,郫縣豆瓣此後更是聲名遠播,成為巴山蜀水千家萬戶必備的調味品。

(情景再現:香味撲鼻的郫縣豆瓣,受到軍政部門的特別嘉獎)

圖據網路

抗日戰爭時期,常至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周恩來每返延安,都要帶些麻辣牛肉幹、郫縣豆瓣和榨菜等四川特產分送給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有段時間,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率部隊轉戰太行山,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周恩來特地托人買了一些麻辣牛肉幹、郫縣豆瓣和榨菜輾轉送給朱總司令,但朱德一直捨不得拿出來吃,直到有次劉伯承、鄧小平從前線來總部開會,朱總司令方才叫人把這幾樣家鄉特產拿出來款待兩位四川老鄉。

1956年公私合營後,“益豐和”、“紹豐和”、“元豐源”合併為“國營郫縣豆瓣廠”,在政府支持下隨即擴建廠房、增添設施,產量扶搖上升,並以“鵑城牌”為商標註冊,成批量行銷全國各地。

經過三百多年的不斷摸索和反復實踐,郫縣豆瓣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釀制工藝和流程。首先是精選二荊條辣椒,主要採用郫縣及郫縣附近的雙流、仁壽,以及中江、三台、鹽亭等川東地區的二荊條辣椒,採摘時間在每年的7月至立秋後15天,要求其色澤紅亮、肉頭飽滿、無黴變、無雜物。去掉辣椒蒂後,再宰成一寸二分長的短節,與食鹽混合後放入槽桶於太陽下暴曬,每天翻攪兩次。

其次是胡豆的品質,主要選用產自郫縣本地的二流板幹胡豆,以及川東地區和雲南省的胡豆,水源取自郫縣地區的地下水源,經冷水浸泡發漲後,再由石墨碾壓去皮。

再是將黃豆磨成面後與糯米粉混合製成曲餅,與精麵粉混合,與去皮的胡豆瓣攪拌均勻後放入扁筐中,送入曲房使之自然發酵;發酵後的豆瓣入缸與辣椒混合。其後每天早晨翻、曬、露,一年左右後紅豆瓣成熟,黑豆瓣一年半以上成熟,具有“色紅褐、油潤、醬酯香、味鮮辣”之特色。雖說郫縣良好的水質是郫縣豆瓣高品質的保證,濕潤的空氣為豆瓣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提供了上架環境,但豆瓣的日曬夜露、使其吸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光華,歷時三載,方才有了油潤紅亮、醬香馥鬱、酯香醇厚的這款味道郫縣的神來之作。

郫縣豆瓣作為郫縣乃至四川最像了的一張特色名片,它以一種特殊的味道形式詮釋了“川菜之魂”、“味源郫縣”的地域性、唯一性、原創性,是郫縣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全世界人們都喜愛的味道——川味之調為靈魂。

(外國友人瞭解郫縣豆瓣的傳統製作工藝)

到1978年,隨著鄉鎮自辦豆瓣廠的迅速增多,郫縣豆瓣年產量已達3000噸以上,產品多次榮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2000年後,隨著川菜風行天下,郫縣豆瓣的生產企業也得以迅猛發展。除了老字型大小“鵑城牌”、“紹豐和”外,還出現了“丹丹牌”、“郫筒牌”、“高福記”、“老吉師”、“京韓四季”、“川郫牌”、“兆豐牌”等品牌企業。

郫縣豆瓣在自身不斷壯大中,也帶動了食品包裝、運輸、竹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郫縣豆瓣產品結構調整取得很大進展,從傳統單一的豆瓣產品發展到調味品系列、開胃小菜系列、作料系列、火鍋底料等新品,銷售遍佈全國各省、市,並出口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日本國家。真正實現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有川菜的地方就有郫縣豆瓣。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郫縣豆瓣也從傳統製作發展到了現代標準化生產,並於2000年4月21日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郫縣豆瓣也通過了國家原產地保護審查,受到了國家對原產地標準的嚴格規範和管理。有了嚴格的生產標準和品質監管體系。郫縣豆瓣作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不僅具有識別產地來源的功能,還是一種品質標誌,顯示出其它同類產品無法比擬的品牌優勢、信譽優勢和品質優勢。

如今,郫縣豆瓣已作為四川省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已有一百多家生產企業,系類產品年總產量超過60萬噸,元宵我國港、澳、臺地區及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