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尚存的5大神秘原始部落:最後一個現在仍是一夫多妻!

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全國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活。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 風俗習慣。 原始部落在我們看來大概是很久遠的生活。 但是, 在中國, 尚有原始部落的存在, 他們幾百年來仍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著。

岜沙苗寨:一個真正牛逼的部落

岜沙苗寨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 岜沙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 居住著2000餘人, 他們分住在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個寨子裡。

岜沙男子長年身佩腰刀, 肩扛火藥槍, 仿佛古代武士。 槍是岜沙男人的影子, 不管是幹活還是玩耍, 身上都帶著槍, 睡覺時也把它擱在身邊, 有的就連如廁也不放下。 而女子則上穿大襟的上衣, 下穿百折短裙, 項上戴著粗大的銀環。 走進岜沙, 恍如置身於遙遠的原始部落。

岜沙男子至今仍保留著他們古老的髮式。 據說, 這種裝束是從蚩尤老祖時代傳下來的。 岜沙是一個非常和諧的社會, 他們會選擇年紀較大, 有權威的長老們來管理解決部落中出現的問題,

長老們是掌管一切的人, 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長一般。

現在的岜沙逐漸成為旅行攝影者的去處, 也逐漸被商業化, 有些東西, 一旦被商業化, 就失去了他原來的味道。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 “岜”, 這個字念“biā”, 你念對了嗎?

翁丁古寨: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翁丁寨位於雲南省臨滄市, 距離滄源縣城30多公里, 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佤族村。 這裡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翁丁, 在佤語中的意思就是雲霧繚繞的地方, 又有高山白雲湖之靈秀的意思。

翁丁大約近400年歷史, 居住著98戶佤族村民,共470餘人,人們相對貧窮,人均年收入僅960元,他們以種茶為生。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民居建築及其獨有的佤族文化。

佤族的圖騰是牛,進入寨子便可見大樹上掛滿牛頭,家中也用牛來做裝飾,男子還用牛頭當配飾。

村內最高大建築是佤王府,接下來沿著窄路小徑佈局著各式佤族茅草房民居,相伴的是房屋內外無數的牛頭。據說,佤族村寨周邊的樹都不能砍,樹是保護村子的神靈,所以佤族村莊周邊的樹都很茂盛,形成林牆。

在原始的佤族社會裡,寨主的位子採用世襲相傳。在佤族人心中,寨主是他們最尊敬的頭人。翁丁村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老年婦女,都一襲地道的佤族裝扮,煙斗不離手,銀飾滿身戴。

滄源崖畫穀

年輕人非常少,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現在的翁丁也漸漸被更多的人知曉,有不少旅遊者來訪。

克木人

克木人主要分佈在中國、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在老撾的人數最多。他們有自己語言,但沒有文字。在我國,克木人主要生活在西雙版納的景洪、猛臘兩地,人口2000人左右。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與外界溝通較少,因此克木人普遍較為貧困。

他們信奉鬼神,崇拜圖騰,同一圖騰姓氏的人不能結婚。克木人的宗教可以稱為一種原始宗教。每個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樹下擺一塊畫有人像的石頭,每年一、二月開發坡地之前,搭一棚子舉行祭祀儀式。

每個家庭供有祖先靈位,一般在夜間祭祖。祭祖時 ,人們要模仿本族圖騰的動作。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相當普遍。個別地區還有群婚現象。

樹上的房屋

敖魯古雅:馴鹿部落

鄂溫克獵民被世界稱為北方民族的活化石,他們生活在內蒙大興安嶺深處一個小山寨——敖魯古雅,人口一共232人。是世界上唯一仍在遊獵的民族。他們是唯一仍合法過著半定居半遊獵生活的一群人。

鄂溫克獵民世世代代穿行在大興安嶺的林海雪原,自由生活,他們伺養馴鹿,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他們穿獸皮、吃獸肉,生活簡單古樸。

解放前夕,鄂溫克獵民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族公社階段。後來,在政府組織下,鄂溫克經歷了四次移民。然而他們依然喜歡千百年來自己的生活方式,舒服的“別墅”並不能使他們安居樂業。

老人說:我們是個弱小的邊境民族,是靠馴鹿和打獵過來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森林裡,守著山林,我們跟大自然非常親近,過著自己的生活,我們並不需要太多錢,大自然裡什麼都有。一想到鄂溫克人沒有獵槍,沒有森林,沒有放馴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夢都在哭!

摩梭:母系部落

摩梭人生活在雲南省西北,四川、雲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瀘沽湖畔,人口約五萬,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瀘沽湖以其獨特的摩梭風情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

摩梭部分人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走婚制”。

青年女男日間多為集體活動,通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均同意,可以進行“走婚”。

曼邦三隊:唯一一個一夫多妻的部落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山上的一個寨子。這裡的男人可以娶5個老婆,懵懂的十二三歲女孩就當媽,寨子目前人口只有70人,自古以來就與世隔絕,不通水,不通電,也沒有一條路通向外界。

寨子裡沒有一個人讀過書,幾乎全寨子的人都說不出自己的年齡,只能表達出“穀子黃時生的”、“下大雨時生的”,或者“長大水時生的”這樣模糊的概念。

他們基本不會用藥物,唯一用的藥物就是頭痛散。所以,這個寨子出生的新生兒存活率特別低。他們一直沿襲著上山打獵的習慣,不願搬遷。是中國唯一可娶五個老婆的地方。

你原意生活在這樣的原始部落嗎?

圖片來源網路。

居住著98戶佤族村民,共470餘人,人們相對貧窮,人均年收入僅960元,他們以種茶為生。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民居建築及其獨有的佤族文化。

佤族的圖騰是牛,進入寨子便可見大樹上掛滿牛頭,家中也用牛來做裝飾,男子還用牛頭當配飾。

村內最高大建築是佤王府,接下來沿著窄路小徑佈局著各式佤族茅草房民居,相伴的是房屋內外無數的牛頭。據說,佤族村寨周邊的樹都不能砍,樹是保護村子的神靈,所以佤族村莊周邊的樹都很茂盛,形成林牆。

在原始的佤族社會裡,寨主的位子採用世襲相傳。在佤族人心中,寨主是他們最尊敬的頭人。翁丁村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老年婦女,都一襲地道的佤族裝扮,煙斗不離手,銀飾滿身戴。

滄源崖畫穀

年輕人非常少,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現在的翁丁也漸漸被更多的人知曉,有不少旅遊者來訪。

克木人

克木人主要分佈在中國、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在老撾的人數最多。他們有自己語言,但沒有文字。在我國,克木人主要生活在西雙版納的景洪、猛臘兩地,人口2000人左右。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與外界溝通較少,因此克木人普遍較為貧困。

他們信奉鬼神,崇拜圖騰,同一圖騰姓氏的人不能結婚。克木人的宗教可以稱為一種原始宗教。每個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樹下擺一塊畫有人像的石頭,每年一、二月開發坡地之前,搭一棚子舉行祭祀儀式。

每個家庭供有祖先靈位,一般在夜間祭祖。祭祖時 ,人們要模仿本族圖騰的動作。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相當普遍。個別地區還有群婚現象。

樹上的房屋

敖魯古雅:馴鹿部落

鄂溫克獵民被世界稱為北方民族的活化石,他們生活在內蒙大興安嶺深處一個小山寨——敖魯古雅,人口一共232人。是世界上唯一仍在遊獵的民族。他們是唯一仍合法過著半定居半遊獵生活的一群人。

鄂溫克獵民世世代代穿行在大興安嶺的林海雪原,自由生活,他們伺養馴鹿,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他們穿獸皮、吃獸肉,生活簡單古樸。

解放前夕,鄂溫克獵民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族公社階段。後來,在政府組織下,鄂溫克經歷了四次移民。然而他們依然喜歡千百年來自己的生活方式,舒服的“別墅”並不能使他們安居樂業。

老人說:我們是個弱小的邊境民族,是靠馴鹿和打獵過來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森林裡,守著山林,我們跟大自然非常親近,過著自己的生活,我們並不需要太多錢,大自然裡什麼都有。一想到鄂溫克人沒有獵槍,沒有森林,沒有放馴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夢都在哭!

摩梭:母系部落

摩梭人生活在雲南省西北,四川、雲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瀘沽湖畔,人口約五萬,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瀘沽湖以其獨特的摩梭風情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

摩梭部分人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走婚制”。

青年女男日間多為集體活動,通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均同意,可以進行“走婚”。

曼邦三隊:唯一一個一夫多妻的部落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山上的一個寨子。這裡的男人可以娶5個老婆,懵懂的十二三歲女孩就當媽,寨子目前人口只有70人,自古以來就與世隔絕,不通水,不通電,也沒有一條路通向外界。

寨子裡沒有一個人讀過書,幾乎全寨子的人都說不出自己的年齡,只能表達出“穀子黃時生的”、“下大雨時生的”,或者“長大水時生的”這樣模糊的概念。

他們基本不會用藥物,唯一用的藥物就是頭痛散。所以,這個寨子出生的新生兒存活率特別低。他們一直沿襲著上山打獵的習慣,不願搬遷。是中國唯一可娶五個老婆的地方。

你原意生活在這樣的原始部落嗎?

圖片來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