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甘雨潤萬物,胎津潤百體|《嵩山太無先生氣經卷下》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卷下

修存訣

凡胎息氣者, 其道皆先叩齒三十·六通, 集諸神, 然後轉頸一匝, 其胎息已, 咽喉咽之, 如此三通, 方以舌內外磨,

料取玉津液, 滿口漱溜, 昂頭咽之。 上補泥丸, 下潤五臟。

至夜半及五更, 展腳握固, 展兩手, 去身五寸, 其枕高三寸, 閉目依前法咽之。 梳洗了, 暖取一杯酒飲之。 胎息滋六府, 酒引氣潤百關。 聖人言:人在氣中, 氣在人中。 人不離氣, 氣不離人。 人藉氣而生, 氣散人死。 人死生之理, 盡在氣中, 但調煉元氣, 求死不得。 王老雲:久而行之, 求死不得。 此之謂也。 老君雲:甘雨潤萬物, 胎津潤百體。 《黃庭經》雲:晝夜不寐乃成真。 上致神仙, 下益其壽, 在身所有疾病, 想氣攻之, 其疾立愈。 其真氣逐濁氣下泄, 即覺神情爽利, 器宇沖和。 老君曰:靈谷玉英, 並在已身。 名山大澤, 采藥服食可以滋助正氣, 若全使之, 即與道有乖。 若久服胎息不亂者, 自然氣圓成真妙,

不假羽翼而乃升騰也。

夫胎藏嬰兒, 握固服元氣。 握固是天地之問。 握者, 猶心閉門, 邪氣不入也。 夫嬰兒所以握固, 在母腹中飲其元氣, 故號日胎息。 合本元氣不動不搖, 自然不饑不渴也。

學胎元者, 若閉氣極悶, 即微吐其濁氣, 呵而出之, 旋便卻閉, 常守其元, 自然成妙矣。 夫人身稟元氣所生, 還須以胎元補之。 故曰:保其元氣, 是日自然還丹步虛。 曰:沖虛太和氣, 吐納流霞津。 胎息靜百關, 寥寥究三便。 泥丸洞明鏡, 遂成金華仙。 又曰:常念餐元精, 煉液固形質。

學道之人, 常含元氣, 抱漱流霞, 充灌關府, 津潤骨節, 回凋朽之頹齡, 複童嬰之怡顏。 吐納改容, 若非煉液如此。 凡胎息上沖咽喉, 用何物為應?以雷嗚應候為胎息矣。 握固亦常行。 夫咽喉下有十二樓,

胎息氣上通頭, 咽之, 名日補腦之法。 秘之!故日饑食太和自然之氣, 即胎息也。 渴飲華池漿, 口中津液也。 得津液還歸溉灌神門, 腎宮滋潤, 玉液甘甜, 深宜保之。 夫五臟上應列宿, 下應五行, 常須以清諍保之矣。

慎糧法

慎氣法曰:夫氣之為理也, 納而難固, 吐而易竭。 難固須保全, 易竭須潛而勿泄。 真人曰:學道如憶朝餐, 未有不得之者;惜氣如惜面目, 未有不全者。 又曰:若使惜氣如一身之先急者, 吾少見枯悴也。 其於接對言笑, 須宜省約, 運動呼叫, 特宜調緩, 觸類愛慎, 方免損矣。 夫人與天地合體, 陰陽混氣, 皮膚骨髓、腑髒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之事, 莫不同乎二儀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 陰陽之氣亂焉, 臟腑不調, 經脈之候病矣。 因外寒暑之病起於風,

因所致者百病起於氣。 故曰: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從何來?是故須知形神以性和而全之, 審內外之病而慎之。

夫人有三丹田, 以合三元上中下也。 上丹田泥丸腦宮也, 其神赤子, 字元先, 一名帝卿。 其神赤衣冠, 治上元也。 中丹田絳宮心也, 其真人字子丹, 一名中光堅, 其神赤衣冠, 治中元也。 下丹田臍下氣海精門也, 其神嬰兒, 字元陽, 一名谷下玄, 赤衣冠, 治下元也。 此三丹田, 以應三元, 中各有一神, 若虧損即氣漏精泄, 精泄即氣散也。 夫精者身之根。 根者氣之位, 精全即氣全, 精泄即氣泄, 唯精與氣須全耳。 又雲:精能食氣, 形能食味。 夫咽氣不得和津液咽之, 津液須別咽。 若和津液, 恐招生風, 入腹成疾。 咽津液時, 須候出息咽之,

尤妙也。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卷下竟

經名:嵩山太無先生氣經。 又名《太無先生氣經》。 不著撰人。 二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參校版本:《雲笈七簽》, 收入該書卷五十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