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人不可為相!宋朝開國皇帝竟會如此排斥南方人?有何隱情?

西元960年, 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 建立了北宋王朝。 按照先南後北的策略, 逐步完成了統一, 結束了唐以後五代十國的亂世, 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 雖然統一是按照先南後北, 但是趙匡胤似乎在官吏的任用上對南方人不太感冒。 其實宋太祖是個寬厚的人, 在給後世子孫的遺訓中明確要求要善待前朝後周皇室,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後來的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他的遺訓。

趙匡胤

然而據宋朝人所著的《道山清話》記載:太祖嘗有言“不用南人為相”, 據說他在宰相堂, 曾親自手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並刻石政事堂上, 不知道這些事是真是假。 那麼分析一下宋太祖在世的宰相的籍貫, 宋太祖在位的時間是從西元960年到西元976年, 一共16年。 其在位期間有六人做過宰相, 分別是范質、王溥、魏仁浦、趙普、薛居正、沈義倫, 其中范質、王溥、魏仁浦在前朝後周時已經是宰輔了,

算是趙匡胤的老同事了。 其中范質是大名宗城(今河北邢臺市威縣 )人, 王溥是並州(今山西太原)祁人, 魏仁浦是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 趙普是幽州(今北京)薊人, 薛居正是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 沈義倫是開封太康(今屬河南)人, 就是說這六位宰輔都是清一色的北方人士。

陳橋兵變

其實如果宋太祖真的講過那樣的話, 也算是一個搞地域歧視比較嚴重的皇帝了。 這也不稀奇, 首先, 趙匡胤本人就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而北宋又是承襲唐之後中原地區先後的五個政權(五代十國中的五代), 重用北方人也是在情理之中。 另外, 從從遠古到西晉時期,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 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到北宋末年, 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 至此, 中國經濟的重心在了南方。 與經濟對應的是文化, 在此之前, 北方的文化是有優勢的, 所以可能宋太祖在心裡還是習慣性地重視中原人士, 排斥南方人。

另外五代十國中先後出現的十國, 除了北漢在北方外, 其餘都在南方, 而北宋又剛剛完成統一, 宋太祖趙匡胤可能對於南方人有一定戒備心理。

五代十國

科舉制始于隋成于唐, 唐朝的進士北方人在數量上有著絕對的碾壓優勢, 而到明朝時局面卻出現的反轉。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三十年(西元1397年)二月, 在這年的會試中, 錄取的51個人全系南方人, 引起北方士子的嚴重抗議, 其實這51人應該皆是真才實學。 後朱元璋殺掉一批人廢掉了這次考試結果後, 同年六月又重新考了一次, 上榜者皆是北方人。 明朝後來開始了分地區取進士的南北卷制度, 南方占60%的名額, 北方占40%, 成為定制。 繼續回到宋朝, 到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恒時, 已經開始任用南方人王欽若(今江西新餘市)為宰相了。 從歷史上來講, 北方的文化是首先發達的, 後來由於北方比南方戰亂多,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大量中原人口的南移, 南方後來居上。 北宋滅亡後, 宋部分皇室衣冠南渡建立了南宋, 進步一步鞏固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 南方的文化也更加繁榮。可以這麼說,從兩宋一直到近代,無論從比例上還是絕對數量上,南方都為中國貢獻了數量巨大的將相之才,這是基於經濟的文化發達的一種體現。

南方的文化也更加繁榮。可以這麼說,從兩宋一直到近代,無論從比例上還是絕對數量上,南方都為中國貢獻了數量巨大的將相之才,這是基於經濟的文化發達的一種體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