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個國家是皇帝喝醉而得名,至今已用1300多年!

據史料記載, “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西元7世紀後期, 由唐朝女皇武則天所賜, 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記載, 但中國的史書則有明確記載道, 最早還不是叫日本, 而是叫“倭”, 之後又出現“扶桑”、 東夷、東瀛、瀛洲等等稱呼, 可見日本各種名字與中國淵源之深。

日本算是與古代中國交往最早的國家之一, 在西元3世紀中葉, 其境內出現較大的國家“大和國”。 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 在我國南北朝時宋國範曄所著的《後漢書》中說, 漢光武帝劉秀時在接見東瀛的使者時, 封其國的國王為倭王, 所以有了“漢委倭王”之記載。 可見“倭”是對日人的最早稱呼。 為何最初稱日本為“倭”?有人解釋為, “倭”字帶有“人”“禾”“女”字, 因其人矮小、猥瑣, 女多男少, “倭”字的意思還包括:難看的、醜陋的;說話、辦事不利嗦、單純、聽話的意思。

日本古代的人我們沒有見過, 但看現在的日本人這一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當時日本人的形象, 唯一改變的可能就是不像以前那麼單純聽中國人的話了, 以現在人的觀念來看“倭”是帶有貶義的, 可當時的日本人不這麼認為, 為什麼呢?

因為古代中國自認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 就自稱“中華”、“中國”、“上國”等等,

這些周邊藩屬國都以向中國朝貢為榮。 並以“華夷之辨”觀念視外族為禽獸, 有的名字用“獸”或“蟲”修飾, 惟獨稱日本為“倭”, 帶個“人”字旁, 使得當時景仰中國的日本人十分高興, 認為唐朝畢竟把他們當“人”看。

到了西元660年前後, 也就是中國古代唐高宗時, 日本派遣唐使向中國唐朝學習, 進行大化改新, 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武后為女皇武則天, “日本”一詞正式出現。

原來, 倭國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意見才改國名為日本的。 當時, 還被稱為“倭國“的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來, 他認為對友邦如此稱呼確實欠妥, 請求當時當政的武則天准許其改名為日本, 最初, 武則天不同意, 後來, 有一天武則天喝醉了, 適逢日本使者又來哀求, 武則天不耐煩, 就點頭答應了, 日本使節高興的連呼萬歲。 張守節在其所撰寫的《史記正義》中記載:“武后曰日本”, “日本”國名遂定。 《舊唐書·東夷傳》中對改稱日本還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 故以日本為名。 ”

有史書記載是一個方面, 還有一件實物佐證, 在中國西安發現了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誌, 墓誌稱井真成:“國號日本, 才稱天縱, 故能銜命遠邦, 馳騁上國。 ”當時, 遣唐留學生井真成受日本國派遣赴長安學習, 但未及學成歸國即英年早逝, 唐朝皇帝唐玄宗憐惜英才, 追贈其官職, 予以厚葬並勒石紀念。 這一段記錄中日友好關係歷史的故事,隨著“井真成墓誌”的發現,再一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墓誌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西元734年以前出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有關遣唐使的實物資料,也是最早體現日本國名國號和日本作為國家被承認的國寶級文物。

日本在歷經大化革新後,深受中國教誨,建立起以天皇制為核心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將國名正式確定為日本,這一稱號迄今已經使用了1300多年。

這一段記錄中日友好關係歷史的故事,隨著“井真成墓誌”的發現,再一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墓誌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西元734年以前出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有關遣唐使的實物資料,也是最早體現日本國名國號和日本作為國家被承認的國寶級文物。

日本在歷經大化革新後,深受中國教誨,建立起以天皇制為核心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將國名正式確定為日本,這一稱號迄今已經使用了1300多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