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奔騰B50改裝避震 Eibach pro-kit短彈簧

避震對車子的通過性、舒適性以及操控性均有影響, 而對於奔騰B50這樣的轎車來說, 想要改裝避震, 市面上並沒有專門為其開發的配件該怎麼辦呢?最近網友@天魂 就通過研究, 成功的為自己的奔騰B50改裝了避震。

因為奔騰B50出自睿翼平臺, 因此車主在決定改裝避震之後, 就通過研究對比B50和睿翼的資料差異, 來確定兩者的配件是否通用, 上圖為 B50 1.4T版本的整備品質和前後軸荷。

馬自達睿翼2.0的資料,

雖然整備品質睿翼比B50輕, 但可以見到睿翼前後軸荷都比B50重, 不過和B50都十分接近。 當然, 睿翼前懸和後懸都比B50長。

根據對比結果, 加上平臺一樣, B50的彈簧磅數和睿翼應該都是一樣的, 車主一汽沒有必要專門為B50弄一套不同磅數的彈簧。 那麼, 能用於睿翼的改裝避震, 應該也能用於B50, 只是由於B50的前後軸荷和前後懸均少於睿翼, 因此同樣的產品, 車身降下的高度可能不如睿翼。

那麼如何選擇屬於自己心中的改裝避震?一切避震的改造都是以彈簧唱主角, 避震桶是為了拉住彈簧而存在的, 車身行駛可以沒有避震桶, 但不能沒有了彈簧。

每個人對車子的需求和改進方向都不一樣, 同樣的一套避震, 可能兩個人同時使用,

得出的感受都完全不一樣。 所以選擇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改裝避震就顯得尤其重要。

個人分析一下以下幾款搭配, 都是親身體會過折騰過的:

1、KYB黑桶+原廠彈簧:原廠高度

KYB黑桶, 號稱為原車避震的升級版本, 阻尼力度提升15%, 並且黑桶的量程是為原廠彈簧設計。 這個搭配的優點顯而易見, 不但不影響通過性, 而且由於避震桶和彈簧搭配得更好, 從而提高行車的舒適性和操控性, 但只屬於小幅度的提升。 連安裝投入大概1400左右。

2、原廠避震+Eibach短彈簧:高度前2指後3指(Eibach官方資料是pro-kit彈簧前後降低約30mm左右)

Eibach官方稱pro-kit彈簧根據原廠避震和車重進行設計調教, 不影響原廠避震壽命。 而且僅僅降低了一點點車身, 對通過性影響不大,

較好地提高了操控性, 適合對舒適性有所保留又對操控性有所追求的車主。 連安裝費用大概1700左右。

3、Eibach B12和KYB黃桶等避震套裝:高度前2指後2指(並未實測, 只是根據官方宣傳)

這種避震套裝, 支撐性會更好, 不用自己調試, 非常省心, 而且搭配了官方匹配的短彈簧, 毫不擔心其壽命問題, 大幅提高了車的操控性, 但對舒適性影響稍大, 適合對操控性要求高, 可以犧牲部分舒適性的車主。 訂貨和安裝投入約5000-6500元。

4、臺灣絞牙避震套裝(BC、D2、K-sport等):軟硬高度隨便調

推薦理由:第一、低廉的售價, 高低軟硬可調, 競技版的塔頂傾角可調。 第二、彈簧恒定K值, 支撐力非常好!過彎感覺確實非常爽。 第三、對車子高度有要求但又不用花大價錢上氣動避震。 總體費用大概6000多點,

調試安裝+避震費用。

以前開過一年多D2絞牙避震的嘉年華, 在此我也談談絞牙避震的缺點吧:

1.顛!爛路顛到吐!絞牙搭配的彈簧K值是恒定的, K值越高越硬。 意味著它不同于我們一般原廠車廣泛使用的漸進式彈簧, 不能過濾小顛簸的同時又保持一定的彎道支撐力, 只能一硬到底。 當然如果日常使用的路況很好, 在大城市只要注意減速帶和路坑就OK了。

2.調節麻煩, 雖然廠家有推薦資料, 但推薦資料往往不一定適合你, 自己把阻尼調軟了, 又有可能拉不住彈簧。 而且真正能把絞牙調節好的店家真的很少, 一般都要調—試—再調—再試這樣來回折騰。

3.車身底盤需要加強, 只有強化了底盤, 才可以和絞牙避震一起大幅度提升操控效果。

至於大牌絞牙避震,例如進口的TEIN絞牙,cusco絞牙,B16絞牙等,小弟尚未有接觸,確實給不了大家實際的長期使用感受。

說了那麼多,其實我自己打算選擇的是Eibach pro-kit短彈簧+KYB黑桶避震。我的嘉年華就是選擇馬特威短彈簧+KYB黑桶,高度降低到1指松跑了3萬多公里,黑桶也沒有漏油,而且舒適性不錯,只是馬特威的支撐性不夠,感覺舒適有餘支撐性不足。

這次買B50的目的是為了家用,不得不考慮舒適性和通過性的問題(有機會滿載),因此選擇Eibach pro-kit短彈簧,但為什麼不馬上換上整套黑桶呢?因為考慮到Eibach官方宣稱能用回原廠避震,那乾脆先用著原廠避震,等漏油了再換KYB黑桶,如果東機工的避震一年內漏油了,還能去4S索賠呢~

B50前輪原廠高度,目測約5cm,自己測過(當時忘記拍照)約4指松,成年人食指寬度約1cm。

B50前輪原廠高度,目測約6cm,自己測過(當時忘記拍照)約一拳松,成年人食指寬度約1cm。

說幹就幹,於是車主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小白鼠)。訂了一套睿翼的Eibach pro-kit短彈簧,新款Eibach pro-kit,都是在國內生產的了,一定要看清楚型號,這是睿翼專用的,不同車型的彈簧磅數不一樣。

把B50升起,準備開幹~

兩邊細密的是前彈簧,中間的是後彈簧,當然,搞錯了也是裝不上去的。

Eibach 黑簧(pro-kit)和原廠彈簧的高度對比,換個角度對比可以看出,黑簧更密集,但也像原廠彈簧一樣是漸進式設計,舒適性應該有保證。

B50的後下控制臂,跟睿翼和B70的比,簡配了螺絲孔,導致不能加裝後防傾杆。但如果換上睿翼的後下控制臂呢?淘寶可以購買到。

裝好後跑了一段時間,高度暫時穩定下來了。據說一萬公里左右才會降到最終高度,目前高度前2指後3指。

前輪高度,約2指。

後輪高度,約3指。

使用感覺:

1.目前跑了600公里左右,就舒適性而言,比原廠避震舒服多了,過濾了路上的小顛簸,感覺很韌很舒適(目前還沒改裝輪轂輪胎,因為還沒上牌),沒有彈跳感,除非快速過比較高的減震帶。

2.側傾比原廠小很多,傾到了一定的角度就撐住了,但還是改變不了車身轉向不足的特性,估計還是要加裝後防傾杆才能改變轉向不足的特性了。

3.由於降低了高度,看著視覺效果比原廠好多了,但通過性也降低了。目前住的地方每次經過某條減速帶都會刮底部的井字架拉杆。。。在市區完全沒有刮過,連發動機護板都沒有。

本期的奔騰B50改裝案例鳴謝網友:天魂_929。

至於大牌絞牙避震,例如進口的TEIN絞牙,cusco絞牙,B16絞牙等,小弟尚未有接觸,確實給不了大家實際的長期使用感受。

說了那麼多,其實我自己打算選擇的是Eibach pro-kit短彈簧+KYB黑桶避震。我的嘉年華就是選擇馬特威短彈簧+KYB黑桶,高度降低到1指松跑了3萬多公里,黑桶也沒有漏油,而且舒適性不錯,只是馬特威的支撐性不夠,感覺舒適有餘支撐性不足。

這次買B50的目的是為了家用,不得不考慮舒適性和通過性的問題(有機會滿載),因此選擇Eibach pro-kit短彈簧,但為什麼不馬上換上整套黑桶呢?因為考慮到Eibach官方宣稱能用回原廠避震,那乾脆先用著原廠避震,等漏油了再換KYB黑桶,如果東機工的避震一年內漏油了,還能去4S索賠呢~

B50前輪原廠高度,目測約5cm,自己測過(當時忘記拍照)約4指松,成年人食指寬度約1cm。

B50前輪原廠高度,目測約6cm,自己測過(當時忘記拍照)約一拳松,成年人食指寬度約1cm。

說幹就幹,於是車主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小白鼠)。訂了一套睿翼的Eibach pro-kit短彈簧,新款Eibach pro-kit,都是在國內生產的了,一定要看清楚型號,這是睿翼專用的,不同車型的彈簧磅數不一樣。

把B50升起,準備開幹~

兩邊細密的是前彈簧,中間的是後彈簧,當然,搞錯了也是裝不上去的。

Eibach 黑簧(pro-kit)和原廠彈簧的高度對比,換個角度對比可以看出,黑簧更密集,但也像原廠彈簧一樣是漸進式設計,舒適性應該有保證。

B50的後下控制臂,跟睿翼和B70的比,簡配了螺絲孔,導致不能加裝後防傾杆。但如果換上睿翼的後下控制臂呢?淘寶可以購買到。

裝好後跑了一段時間,高度暫時穩定下來了。據說一萬公里左右才會降到最終高度,目前高度前2指後3指。

前輪高度,約2指。

後輪高度,約3指。

使用感覺:

1.目前跑了600公里左右,就舒適性而言,比原廠避震舒服多了,過濾了路上的小顛簸,感覺很韌很舒適(目前還沒改裝輪轂輪胎,因為還沒上牌),沒有彈跳感,除非快速過比較高的減震帶。

2.側傾比原廠小很多,傾到了一定的角度就撐住了,但還是改變不了車身轉向不足的特性,估計還是要加裝後防傾杆才能改變轉向不足的特性了。

3.由於降低了高度,看著視覺效果比原廠好多了,但通過性也降低了。目前住的地方每次經過某條減速帶都會刮底部的井字架拉杆。。。在市區完全沒有刮過,連發動機護板都沒有。

本期的奔騰B50改裝案例鳴謝網友:天魂_92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