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單騎定荊州:劉表年輕時比劉備還猛

賴正直 時拾史事

許多人對劉表的印象, 不外乎是昏聵暗弱、胸無遠略、不思進取。 這大概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戲曲中的人設的影響。 實際上, 年輕時的劉表頗具雄武之氣、豪俠之風, 堪稱一時英傑。 若非如此, 他也不可能在亂世中穩坐荊州八郡、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當然, 劉表晚年確有很多失策(人無完人, 獨裁者不論怎麼聰明, 總會有一些失誤之舉), 《三國演義》因劇情需要將其晚年失策進行放大渲染, 容易給人留下片面印象。

劉表, 字景升, 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出生於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 劉表的青年時期, 正是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的年代。 劉表因參與太學生反對宦官的活動, 也被列為“黨人”, 遭到追捕, 四處逃亡。 直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 發生黃巾起義, 漢靈帝害怕党人與黃巾軍聯合, 才解除黨禁, 並將党人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籠絡進入朝廷當官。

號稱“八俊”之一的劉表, 也被辟為大將軍掾(何進的大將軍府的屬官, 分管兵事、選官、刑獄、營建等某一方面的具體事務, 據《後漢書·百官志》, 大將軍府有掾29人)。 此時, 劉表已經42歲了。

劉表在大將軍府約三、四年左右, 中平六年(189年)發生了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即位、何進被殺、董卓入朝執政、廢少帝立獻帝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董卓執政後實行了行政體制改革, 不再設置專由外戚擔任的大將軍一職, 大將軍府撤銷, 其屬官分流安排至其他部門任職。 董卓為籠絡人心, 積極為原來受迫害的黨人平反, 劉表因為曾是黨人, 受到優待, 特升任北軍中候(漢代禁軍分南北二軍, 北軍宿衛宮城, 職責尤重, 北軍中候為北軍的最高指揮官)。

劉表任北軍中候的次年,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 關東諸侯聯兵討伐董卓。 長沙太守孫堅響應號召, 出兵北上, 並借機公報私仇, 殺死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 劉表臨危受命, 出任荊州刺史, 負責前往穩定荊州局勢。

一、赴任之前的荊州危機

劉表所要去的荊州, 在東漢時還是夷漢雜處的荒蠻地區, 民風剽悍, 向來號稱“難治”, 加上漢末政局動盪, 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東漢王朝在荊州地區的統治秩序面臨瓦解。 劉表的前任刺史王睿, 出自名門大族太原王氏, 也是當時的名士, 但沒有處理好和所轄郡縣的關係, 于任上被長沙太守孫堅所殺。 太守擅殺刺史, 即使是在漢末喪亂的年代, 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嚴重事件, 但在荊州卻的的確確地發生了。 因此, 對於當地的行政主官來說, 荊州無異於危機四伏的殺身之地。 劉表之出刺荊州, 說是“臨危受命”, 毫不為過。

在劉表赴任之前, 荊州的統治危機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袁術入侵

董卓廢帝之後, 袁紹出奔冀州投靠冀州牧韓馥,

袁術則出奔南陽投靠南陽太守張諮, 各自結連地方勢力對抗董卓。 袁術到南陽時, 適逢南陽太守張諮已被孫堅所殺, 袁術遂趁機佔有南陽, 盡得其眾。 南陽郡不但是荊州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郡, 而且是荊州與中原地區交通聯絡的樞紐, 從荊州其他郡去往長安、洛陽, 都必須經過南陽。 因此, 袁術佔領南陽, 意味著切斷了荊州南部各郡縣與中原地區的聯繫, 對中央政府控制荊州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劉表前往荊州赴任時, 袁術屯兵魯陽(南陽郡魯陽縣, 今河南省魯山縣), 阻止劉表南下, 劉表“不能得至”, 只能喬裝改扮, 瞞天過海, “單馬入宜城”(南郡宜城縣, 今湖北省宜城縣)。

說明袁術勢力之入侵, 是荊州政局混亂的重要外因之一。

(二)宗賊強盛

宗賊,即地方豪族勢力割據鄉里,與郡縣政權對抗,官府視之為賊,故稱“宗賊”。東漢本就是豪族社會,尤其是在縣以下的鄉村,地方強宗大族勢力橫行,郡縣長官都必須征辟這些強宗大族的成員作為屬官,才能辦成事情,否則寸步難行。當時的豪族大多在鄉里建築塢堡以自衛(其形制、功能可參考福建土樓或中世紀歐洲、日本的城堡),在地方政權削弱之時,這些豪族勢力往往以塢堡為中心割據一方,甚至攻克郡縣、執殺守令,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在王睿被殺、袁術入侵之後,荊州宗賊更加無所顧忌,進一步加劇了荊州政局的混亂。

(三)郡縣叛亂

受各地豪強宗族勢力的影響,一些出身豪族的太守、縣令也時常興起叛亂,不服中央和州政府的號令。孫堅殺王睿,就是這種“以下犯上”風氣的體現。據《三國志·劉表傳》裴注引《戰略》記載,劉表在赴任時遇到的阻力,除了袁術之外,還有“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根據上述記載可見,孫堅在出兵北上時,留下同鄉蘇代為長沙太守,將長沙郡作為自己的獨立王國,四處侵擾鄰郡。南郡的華容縣縣長貝羽(漢制,大縣稱令,小縣稱長)也起兵作亂,不服州郡管轄。華容縣位於南郡、長沙、江夏三郡交界的雲夢澤畔,為水陸交通要津,蘇代、貝羽之亂,切斷了荊州最南端的武陵、零陵、桂陽三郡與荊州北部的聯繫,對本已陷入混亂的荊州局面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據《後漢書·郡國志》,荊州州治在武陵郡漢壽縣,但在劉表赴任時,一路上亂兵重重阻擋,就算能過得了袁術設在魯陽的關卡,蘇代、貝羽也不會放他順利達到武陵。因此,劉表這次南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二、劉表治荊州

王睿死後,留下的是一個叛亂、分裂的荊州。劉表初來乍到,除了一張“荊州刺史”的空頭支票以外,手中無錢無兵,在當地也沒有任何人脈資源,只能潛伏過關,“單馬入宜城”(對於一個曾經在官兵重重追捕之下逃亡了十幾年的人來說,倒也駕輕就熟,不算太難),可以說是篳路藍縷、白手起家。然而,不出數年,劉表在荊州就“開土遂廣,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

好厲害!劉表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與蔡氏聯姻

在豪族社會,地方行政長官必須和豪族搞好關係,比如起用豪族中的成員為屬官,才能進行有效的地域管理和控制。劉表在來荊州之前雖然也在全國小有名氣,但他和荊州豪族還不熟悉,他需要一個管道,來建立和加強與荊州豪族之間的聯繫。這一點難不倒劉表。劉表的辦法是:政治聯姻。

東漢綠釉陶狗

據清代學者盧弼編撰的《三國志集解》引《襄陽耆舊傳》載:“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劉表選中的聯姻對象是襄陽蔡氏。為何選中蔡氏?原因在於:第一,“漢末諸蔡最盛”,蔡氏是當時荊州最大的豪族之一;第二,蔡氏不排外,而且有與中原名士聯姻的家族傳統,身為“八俊”之一的劉表,是蔡氏理想的聯姻對象。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劉表依靠蔡瑁家族在荊州的人脈關係,拉攏其他豪族,迅速組建起了最初的行政班子。

《三國志集解》說蔡氏小女為劉表“後婦”,意味著劉表還有前妻。但這個前妻很可能在劉表早年逃亡期間就已離異或病死,從而為後來劉表在荊州的政治婚姻打開了方便之門。

(二)誘殺宗賊帥

在蔡瑁等人的幫助下,劉表邀請部分文化層次較高、願意順服朝廷的荊州豪族代表人物在南郡宜城縣召開“宜城會議”,商討如何治理荊州。南郡中廬縣的代表蒯越認為:“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繈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蒯越的見解相當高明,有戰略、有戰術,可行性很強,因此得到劉表和與會代表的採納。

事不宜遲,蒯越馬上行動,出面召集各宗賊首領來開會。這些宗賊首領平時都很驕橫跋扈,已經習慣于和刺史、太守討價還價,看到劉表新來,以為又能夠從這位新刺史身上榨取一些政治利益,因此一個個大大咧咧地來了,共來了55人。劉表也不跟他們囉嗦,全部綁起來,拖出去砍了,其部曲自然都被收編。這一舉措沉重打擊了宗賊勢力,而且樹立了劉表的威望和地位,沒有人再敢把這位看上去文質彬彬的新領導不當回事了。由此可見,宜城會議對於劉表的重要歷史意義,不亞於我黨的遵義會議。

(三)佔據襄陽

既然劉表在荊州是依靠襄陽蔡氏的家族勢力起家的,為什麼如此重要的會議是在宜城召開?而不是在襄陽召開(宜城縣位於襄陽縣東南,兩地同為南郡下轄的縣)?答案很簡單。當時的襄陽縣城,被江夏宗賊張虎、陳生所佔據著。

劉表暫時進不了襄陽城,但他並不打算放棄這個戰略要地。選擇在距離襄陽極近的宜城召開會議,就是對襄陽的一種政治威懾。果然,劉表誅殺宗賊帥的行動對張虎、陳生震撼很大,在劉表派出蒯越、龐季說降二人時,二人立即投降,交出了襄陽城。劉表由此改變了東漢王朝荊州刺史歷來駐節武陵的做法,以襄陽為據點,築城練兵。

到18年後的赤壁之戰前夕,東吳張昭等人說:“今(曹)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可見劉表在荊州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組建了一支裝備上千條戰船的水軍,規模十分可觀。

(四)擊斃孫堅

孫堅北上途中在魯陽與袁術相遇,二人頗為投緣,結成了政治聯盟。因為袁術的年紀、官職、聲望、社會地位均高於孫堅,在二人的聯盟關係中,孫堅是從屬於袁術的。劉表之來荊州,袁術雖然出兵阻攔,但他實際上並沒有把劉表放在眼裡。就在劉表忙著對付宗賊之亂的時候,袁術率兵北上,攻打陳留,企圖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後將根據地轉移到九江),臨走前,他安排孫堅留在魯陽,繼續經營以南陽為中心的荊州地盤。

孫堅比袁術更熟悉荊州的情況,經營荊州的態度也比袁術積極。袁術好高騖遠,眼光總是盯著中原地區,而孫堅就務實得多,他首先要打造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他所熟悉的荊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要掌握荊州,他必須除掉朝廷所任命的荊州刺史劉表。

盤龍石硯,東漢文物,高12釐米,直徑32釐米。1978年濮陽南樂縣發掘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劉表剛剛拼湊起來的部隊自然打不過孫堅百戰之餘的虎狼之師。而且,魯陽離襄陽不遠,兩地之間沒有多少戰略縱深。所以,很快孫堅就包圍了襄陽城。劉表大將黃祖率兵來救襄陽,被孫堅打敗,退往峴山,孫堅窮追不捨,黃祖兵放箭抵禦,孫堅中箭身亡。孫堅侄子孫賁率余眾解襄陽之圍,退往九江投奔袁術。劉表的部隊在戰敗被追的情況下,不但沒有潰散,還能夠組織反擊,最終反敗為勝,雖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說明其訓練有素,紀律性和戰鬥力都不差。孫堅死後,袁術再無實力入侵荊州,劉表最大的外患順利解除。

(五)收納張濟餘眾

就在劉表和孫堅爭奪荊州的同時,中原局勢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董卓被呂布殺死,呂布又被李傕、郭汜驅逐,關中大亂。董卓部將張濟與李傕、郭汜不和,自領本部兵馬南下荊州,來到南陽,在攻打穰縣的時候中流矢而亡。

張濟突然來到荊州,明擺著是來搶地盤的,是對劉表的重大威脅。因此張濟一死,荊州官屬都來向劉表祝賀。然而劉表卻說:“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可見劉表的情商是相當高的,他的這一表態,以退為進,立即籠絡了張濟部眾的人心,為他們指明了未來的出路,大家都議論“劉使君這麼好的領導哪兒找去啊,不如我們都跟他混算了。”劉表也順勢派人招降張濟之子張繡,允許保留其軍隊的獨立性,張繡遂屯兵南陽郡,成為劉表防禦中原勢力南下的“北藩”。要知道,張濟的部隊是董卓的涼州軍事集團的一部分,是長期和羌人作戰的勁旅,有這麼一支部隊給荊州充當軍事屏藩,是劉表能夠在荊州從容自保的重要依靠。

(六)平定叛亂郡縣

劉表誅殺宗賊帥,領有襄陽城之後,威震荊州。一些自行任命的太守、縣令紛紛解印棄城而逃。原來對劉表威脅最大的蘇代、貝羽,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平定或是逃走了。然而,郡縣的叛亂風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到了建安三年(198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張羨聯合零陵、桂陽,三郡同時起兵反叛劉表。劉表也不含糊,發兵圍長沙,到建安五年(200年),張羨病死,其子張懌繼位,劉表趁機攻破長沙。在劉表恩威並用的強勢統治之下,荊州的郡縣叛亂之風漸漸減弱,呈現出安定的政治局面。

劉表是儒生出身,在荊州除了施政用兵以外,還非常注意發展文教。劉表在荊州“起立學校,博求儒術”,還收留從北方南來荊州避難的學者,不但為荊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而且在戰亂年代中保存了諸多圖書典籍。史稱“自晉人渡江之後,東南人才始盛,景升實啟其端。”劉表組織宋衷等人編撰的《五經章句》,代表了兩漢經學的最高水準,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儒家教育的經典教材。劉表還親自領銜編撰了《荊州星占》一書。到了唐代,《荊州星占》成為李淳風撰《乙巳占》、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的重要參考資料。李淳風在《乙巳占》中開列他“幼小所習誦”的星占學圖書二十五部,其中第十八部就是劉表的《荊州星占》。當然,公務繁忙的劉表很可能並未親自執筆編寫《荊州星占》,但星占圖讖之學在東漢政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劉表能夠領銜編著,說明他對於天文星占是有一定造詣的。

三、劉表輸哪兒了

所謂盛極而衰,劉表在荊州的統治達到頂峰以後,他的能力和性格方面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他的事業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一)染指交州失敗

劉表在平定荊州之後,還試圖進一步將勢力擴展至交州。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張津被部將區景所殺,劉表立即指派部將賴恭(零陵人,當時的名士,後投奔劉備,在蜀漢任太常卿)為交州刺史,率兵進駐交阯,企圖在朝廷正式任命交州刺史之前造成劉表已經接管交州的既成事實。蒼梧太守史璜病死,劉表又派遣部將吳巨為蒼梧太守。然而,朝廷拒絕承認劉表對交州的控制,任命士燮為交州刺史,同時吳巨和賴恭不和,產生了矛盾,吳巨將賴恭驅逐至零陵,使士燮得以順利到交阯就任。劉表遂放棄了染指交州的企圖。劉表在交州的失敗,暴露了他的思想中還保留著較多的行政官僚思維,不敢過分越軌,雖有一點野心,但沒有膽量和決心去實現。而其所重用賴恭、吳巨等所謂“名士”大多眼高手低、名實不副,說明劉表在管理、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與荊州豪族離心

對於荊州豪族來說,劉表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兩者的根本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在荊州內部紛亂時期,劉表的到來有利於穩定荊州局面,因此劉表能夠得到荊州豪族的支持,順利平定荊州。然而,在中原局勢漸趨穩定,曹操開始謀劃統一天下的時候,荊州豪族中就出現了仰慕曹操的傾向:既然曹操已經打敗袁紹,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情,荊州人犯不著為了劉表的個人獨裁統治賣命與曹操對抗,相反,儘早地投奔曹操,可以為荊州人在未來的統一政權中謀取更為有利的地位。這樣一來,荊州豪族的離心傾向就不免和劉表產生了矛盾。

當初劉表為了對抗袁術,選擇和袁紹結盟。在官渡之戰中,劉表也支持袁紹。然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證明了劉表的戰略選擇錯誤。對劉表來說,這等於是啪啪打臉,對劉表本人在荊州的威望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於是,蒯越(南郡人)、劉先(零陵人)、韓嵩(南陽人)等荊州豪族代表趁著時局丕變、劉表威望低落之機,紛紛上言劉表,請求劉表歸附曹操。劉表內心自然是不願意的,但他拗不過荊州豪族的輿論壓力,只得先派韓嵩前去觀察曹操的虛實。韓嵩回來時,把曹操的強大吹噓了一陣,或許是有些話說得過頭了,引起劉表大怒,幾乎要殺韓嵩。經過眾人勸阻,劉表才放過韓嵩一命。劉表不敢把蒯越等人怎麼樣,只能拿地位稍低的韓嵩來出氣,實質是對荊州豪族的警告。

據《三國志·劉表傳》裴注引《傅子》記載:“劉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表乃弗誅,而囚之。”按此記載,劉表不殺韓嵩,蔡夫人起了關鍵的作用。而蔡夫人是在劉表和襄陽蔡氏家族之間起聯絡作用的重要人物,她不惜觸犯憤怒中的劉表,也要為韓嵩說情,表明蔡氏家族是支持韓嵩的。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意味著劉表與他所最依賴的襄陽蔡氏家族之間出現了重大裂痕,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劉表在荊州的統治基礎面臨瓦解。

(三)不戰而降

據《三國志》、《後漢書》的零星記載,劉表至少有三子,長子劉琦、少子劉琮之外,還有一子名劉脩,字季緒,與曹植相善。但涉及繼承人之爭的,唯劉琦、劉琮二人。劉琮為蔡氏所生,因而得到荊州豪族的全面支持,且劉琮年幼,有利於荊州豪族推行歸降曹操的政策。果然,劉表一死,蔡瑁、蒯良、蒯越、鄧羲(南陽郡章陵縣人)、傅巽(北地人,長期在荊州生活)等荊州豪族紛紛出面勸諫劉琮降曹。劉琮年當幼沖,當然頂不住這些重臣的壓力,只能決定出降。劉表所苦心經營的荊州政治軍事資源,除江夏水軍經由劉琦轉入劉備麾下外,悉數歸於曹操之手。

劉表死後“後嗣顛蹙、社稷傾覆”,結局悲涼。但他統治荊州十八年,“從容自保,愛民養士”,在亂世之中,保一州百姓豐樂,也是很不簡單的功業。特別是劉表當年初至荊州,單槍匹馬入宜城、誅殺宗賊帥、荊州八郡傳檄而定的颯爽英姿,回想起來,與劉備死皮賴臉的“借荊州”相比,實在是猛得多了!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二)宗賊強盛

宗賊,即地方豪族勢力割據鄉里,與郡縣政權對抗,官府視之為賊,故稱“宗賊”。東漢本就是豪族社會,尤其是在縣以下的鄉村,地方強宗大族勢力橫行,郡縣長官都必須征辟這些強宗大族的成員作為屬官,才能辦成事情,否則寸步難行。當時的豪族大多在鄉里建築塢堡以自衛(其形制、功能可參考福建土樓或中世紀歐洲、日本的城堡),在地方政權削弱之時,這些豪族勢力往往以塢堡為中心割據一方,甚至攻克郡縣、執殺守令,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在王睿被殺、袁術入侵之後,荊州宗賊更加無所顧忌,進一步加劇了荊州政局的混亂。

(三)郡縣叛亂

受各地豪強宗族勢力的影響,一些出身豪族的太守、縣令也時常興起叛亂,不服中央和州政府的號令。孫堅殺王睿,就是這種“以下犯上”風氣的體現。據《三國志·劉表傳》裴注引《戰略》記載,劉表在赴任時遇到的阻力,除了袁術之外,還有“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根據上述記載可見,孫堅在出兵北上時,留下同鄉蘇代為長沙太守,將長沙郡作為自己的獨立王國,四處侵擾鄰郡。南郡的華容縣縣長貝羽(漢制,大縣稱令,小縣稱長)也起兵作亂,不服州郡管轄。華容縣位於南郡、長沙、江夏三郡交界的雲夢澤畔,為水陸交通要津,蘇代、貝羽之亂,切斷了荊州最南端的武陵、零陵、桂陽三郡與荊州北部的聯繫,對本已陷入混亂的荊州局面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據《後漢書·郡國志》,荊州州治在武陵郡漢壽縣,但在劉表赴任時,一路上亂兵重重阻擋,就算能過得了袁術設在魯陽的關卡,蘇代、貝羽也不會放他順利達到武陵。因此,劉表這次南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二、劉表治荊州

王睿死後,留下的是一個叛亂、分裂的荊州。劉表初來乍到,除了一張“荊州刺史”的空頭支票以外,手中無錢無兵,在當地也沒有任何人脈資源,只能潛伏過關,“單馬入宜城”(對於一個曾經在官兵重重追捕之下逃亡了十幾年的人來說,倒也駕輕就熟,不算太難),可以說是篳路藍縷、白手起家。然而,不出數年,劉表在荊州就“開土遂廣,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

好厲害!劉表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與蔡氏聯姻

在豪族社會,地方行政長官必須和豪族搞好關係,比如起用豪族中的成員為屬官,才能進行有效的地域管理和控制。劉表在來荊州之前雖然也在全國小有名氣,但他和荊州豪族還不熟悉,他需要一個管道,來建立和加強與荊州豪族之間的聯繫。這一點難不倒劉表。劉表的辦法是:政治聯姻。

東漢綠釉陶狗

據清代學者盧弼編撰的《三國志集解》引《襄陽耆舊傳》載:“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劉表選中的聯姻對象是襄陽蔡氏。為何選中蔡氏?原因在於:第一,“漢末諸蔡最盛”,蔡氏是當時荊州最大的豪族之一;第二,蔡氏不排外,而且有與中原名士聯姻的家族傳統,身為“八俊”之一的劉表,是蔡氏理想的聯姻對象。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劉表依靠蔡瑁家族在荊州的人脈關係,拉攏其他豪族,迅速組建起了最初的行政班子。

《三國志集解》說蔡氏小女為劉表“後婦”,意味著劉表還有前妻。但這個前妻很可能在劉表早年逃亡期間就已離異或病死,從而為後來劉表在荊州的政治婚姻打開了方便之門。

(二)誘殺宗賊帥

在蔡瑁等人的幫助下,劉表邀請部分文化層次較高、願意順服朝廷的荊州豪族代表人物在南郡宜城縣召開“宜城會議”,商討如何治理荊州。南郡中廬縣的代表蒯越認為:“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繈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蒯越的見解相當高明,有戰略、有戰術,可行性很強,因此得到劉表和與會代表的採納。

事不宜遲,蒯越馬上行動,出面召集各宗賊首領來開會。這些宗賊首領平時都很驕橫跋扈,已經習慣于和刺史、太守討價還價,看到劉表新來,以為又能夠從這位新刺史身上榨取一些政治利益,因此一個個大大咧咧地來了,共來了55人。劉表也不跟他們囉嗦,全部綁起來,拖出去砍了,其部曲自然都被收編。這一舉措沉重打擊了宗賊勢力,而且樹立了劉表的威望和地位,沒有人再敢把這位看上去文質彬彬的新領導不當回事了。由此可見,宜城會議對於劉表的重要歷史意義,不亞於我黨的遵義會議。

(三)佔據襄陽

既然劉表在荊州是依靠襄陽蔡氏的家族勢力起家的,為什麼如此重要的會議是在宜城召開?而不是在襄陽召開(宜城縣位於襄陽縣東南,兩地同為南郡下轄的縣)?答案很簡單。當時的襄陽縣城,被江夏宗賊張虎、陳生所佔據著。

劉表暫時進不了襄陽城,但他並不打算放棄這個戰略要地。選擇在距離襄陽極近的宜城召開會議,就是對襄陽的一種政治威懾。果然,劉表誅殺宗賊帥的行動對張虎、陳生震撼很大,在劉表派出蒯越、龐季說降二人時,二人立即投降,交出了襄陽城。劉表由此改變了東漢王朝荊州刺史歷來駐節武陵的做法,以襄陽為據點,築城練兵。

到18年後的赤壁之戰前夕,東吳張昭等人說:“今(曹)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可見劉表在荊州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組建了一支裝備上千條戰船的水軍,規模十分可觀。

(四)擊斃孫堅

孫堅北上途中在魯陽與袁術相遇,二人頗為投緣,結成了政治聯盟。因為袁術的年紀、官職、聲望、社會地位均高於孫堅,在二人的聯盟關係中,孫堅是從屬於袁術的。劉表之來荊州,袁術雖然出兵阻攔,但他實際上並沒有把劉表放在眼裡。就在劉表忙著對付宗賊之亂的時候,袁術率兵北上,攻打陳留,企圖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後將根據地轉移到九江),臨走前,他安排孫堅留在魯陽,繼續經營以南陽為中心的荊州地盤。

孫堅比袁術更熟悉荊州的情況,經營荊州的態度也比袁術積極。袁術好高騖遠,眼光總是盯著中原地區,而孫堅就務實得多,他首先要打造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他所熟悉的荊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要掌握荊州,他必須除掉朝廷所任命的荊州刺史劉表。

盤龍石硯,東漢文物,高12釐米,直徑32釐米。1978年濮陽南樂縣發掘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劉表剛剛拼湊起來的部隊自然打不過孫堅百戰之餘的虎狼之師。而且,魯陽離襄陽不遠,兩地之間沒有多少戰略縱深。所以,很快孫堅就包圍了襄陽城。劉表大將黃祖率兵來救襄陽,被孫堅打敗,退往峴山,孫堅窮追不捨,黃祖兵放箭抵禦,孫堅中箭身亡。孫堅侄子孫賁率余眾解襄陽之圍,退往九江投奔袁術。劉表的部隊在戰敗被追的情況下,不但沒有潰散,還能夠組織反擊,最終反敗為勝,雖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說明其訓練有素,紀律性和戰鬥力都不差。孫堅死後,袁術再無實力入侵荊州,劉表最大的外患順利解除。

(五)收納張濟餘眾

就在劉表和孫堅爭奪荊州的同時,中原局勢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董卓被呂布殺死,呂布又被李傕、郭汜驅逐,關中大亂。董卓部將張濟與李傕、郭汜不和,自領本部兵馬南下荊州,來到南陽,在攻打穰縣的時候中流矢而亡。

張濟突然來到荊州,明擺著是來搶地盤的,是對劉表的重大威脅。因此張濟一死,荊州官屬都來向劉表祝賀。然而劉表卻說:“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可見劉表的情商是相當高的,他的這一表態,以退為進,立即籠絡了張濟部眾的人心,為他們指明了未來的出路,大家都議論“劉使君這麼好的領導哪兒找去啊,不如我們都跟他混算了。”劉表也順勢派人招降張濟之子張繡,允許保留其軍隊的獨立性,張繡遂屯兵南陽郡,成為劉表防禦中原勢力南下的“北藩”。要知道,張濟的部隊是董卓的涼州軍事集團的一部分,是長期和羌人作戰的勁旅,有這麼一支部隊給荊州充當軍事屏藩,是劉表能夠在荊州從容自保的重要依靠。

(六)平定叛亂郡縣

劉表誅殺宗賊帥,領有襄陽城之後,威震荊州。一些自行任命的太守、縣令紛紛解印棄城而逃。原來對劉表威脅最大的蘇代、貝羽,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平定或是逃走了。然而,郡縣的叛亂風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到了建安三年(198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張羨聯合零陵、桂陽,三郡同時起兵反叛劉表。劉表也不含糊,發兵圍長沙,到建安五年(200年),張羨病死,其子張懌繼位,劉表趁機攻破長沙。在劉表恩威並用的強勢統治之下,荊州的郡縣叛亂之風漸漸減弱,呈現出安定的政治局面。

劉表是儒生出身,在荊州除了施政用兵以外,還非常注意發展文教。劉表在荊州“起立學校,博求儒術”,還收留從北方南來荊州避難的學者,不但為荊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而且在戰亂年代中保存了諸多圖書典籍。史稱“自晉人渡江之後,東南人才始盛,景升實啟其端。”劉表組織宋衷等人編撰的《五經章句》,代表了兩漢經學的最高水準,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儒家教育的經典教材。劉表還親自領銜編撰了《荊州星占》一書。到了唐代,《荊州星占》成為李淳風撰《乙巳占》、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的重要參考資料。李淳風在《乙巳占》中開列他“幼小所習誦”的星占學圖書二十五部,其中第十八部就是劉表的《荊州星占》。當然,公務繁忙的劉表很可能並未親自執筆編寫《荊州星占》,但星占圖讖之學在東漢政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劉表能夠領銜編著,說明他對於天文星占是有一定造詣的。

三、劉表輸哪兒了

所謂盛極而衰,劉表在荊州的統治達到頂峰以後,他的能力和性格方面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他的事業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一)染指交州失敗

劉表在平定荊州之後,還試圖進一步將勢力擴展至交州。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張津被部將區景所殺,劉表立即指派部將賴恭(零陵人,當時的名士,後投奔劉備,在蜀漢任太常卿)為交州刺史,率兵進駐交阯,企圖在朝廷正式任命交州刺史之前造成劉表已經接管交州的既成事實。蒼梧太守史璜病死,劉表又派遣部將吳巨為蒼梧太守。然而,朝廷拒絕承認劉表對交州的控制,任命士燮為交州刺史,同時吳巨和賴恭不和,產生了矛盾,吳巨將賴恭驅逐至零陵,使士燮得以順利到交阯就任。劉表遂放棄了染指交州的企圖。劉表在交州的失敗,暴露了他的思想中還保留著較多的行政官僚思維,不敢過分越軌,雖有一點野心,但沒有膽量和決心去實現。而其所重用賴恭、吳巨等所謂“名士”大多眼高手低、名實不副,說明劉表在管理、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與荊州豪族離心

對於荊州豪族來說,劉表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兩者的根本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在荊州內部紛亂時期,劉表的到來有利於穩定荊州局面,因此劉表能夠得到荊州豪族的支持,順利平定荊州。然而,在中原局勢漸趨穩定,曹操開始謀劃統一天下的時候,荊州豪族中就出現了仰慕曹操的傾向:既然曹操已經打敗袁紹,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情,荊州人犯不著為了劉表的個人獨裁統治賣命與曹操對抗,相反,儘早地投奔曹操,可以為荊州人在未來的統一政權中謀取更為有利的地位。這樣一來,荊州豪族的離心傾向就不免和劉表產生了矛盾。

當初劉表為了對抗袁術,選擇和袁紹結盟。在官渡之戰中,劉表也支持袁紹。然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證明了劉表的戰略選擇錯誤。對劉表來說,這等於是啪啪打臉,對劉表本人在荊州的威望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於是,蒯越(南郡人)、劉先(零陵人)、韓嵩(南陽人)等荊州豪族代表趁著時局丕變、劉表威望低落之機,紛紛上言劉表,請求劉表歸附曹操。劉表內心自然是不願意的,但他拗不過荊州豪族的輿論壓力,只得先派韓嵩前去觀察曹操的虛實。韓嵩回來時,把曹操的強大吹噓了一陣,或許是有些話說得過頭了,引起劉表大怒,幾乎要殺韓嵩。經過眾人勸阻,劉表才放過韓嵩一命。劉表不敢把蒯越等人怎麼樣,只能拿地位稍低的韓嵩來出氣,實質是對荊州豪族的警告。

據《三國志·劉表傳》裴注引《傅子》記載:“劉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表乃弗誅,而囚之。”按此記載,劉表不殺韓嵩,蔡夫人起了關鍵的作用。而蔡夫人是在劉表和襄陽蔡氏家族之間起聯絡作用的重要人物,她不惜觸犯憤怒中的劉表,也要為韓嵩說情,表明蔡氏家族是支持韓嵩的。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意味著劉表與他所最依賴的襄陽蔡氏家族之間出現了重大裂痕,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劉表在荊州的統治基礎面臨瓦解。

(三)不戰而降

據《三國志》、《後漢書》的零星記載,劉表至少有三子,長子劉琦、少子劉琮之外,還有一子名劉脩,字季緒,與曹植相善。但涉及繼承人之爭的,唯劉琦、劉琮二人。劉琮為蔡氏所生,因而得到荊州豪族的全面支持,且劉琮年幼,有利於荊州豪族推行歸降曹操的政策。果然,劉表一死,蔡瑁、蒯良、蒯越、鄧羲(南陽郡章陵縣人)、傅巽(北地人,長期在荊州生活)等荊州豪族紛紛出面勸諫劉琮降曹。劉琮年當幼沖,當然頂不住這些重臣的壓力,只能決定出降。劉表所苦心經營的荊州政治軍事資源,除江夏水軍經由劉琦轉入劉備麾下外,悉數歸於曹操之手。

劉表死後“後嗣顛蹙、社稷傾覆”,結局悲涼。但他統治荊州十八年,“從容自保,愛民養士”,在亂世之中,保一州百姓豐樂,也是很不簡單的功業。特別是劉表當年初至荊州,單槍匹馬入宜城、誅殺宗賊帥、荊州八郡傳檄而定的颯爽英姿,回想起來,與劉備死皮賴臉的“借荊州”相比,實在是猛得多了!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