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亂扔東西這件“小事”,父母如何應對彰顯智慧

寶寶亂扔東西, 是許多家長頭疼的事情。 砸壞東西事小, 傷到別人就尷尬了。 對於這樣的行為, 如何科學、有效地引導, 是考驗家長的一道難題。

客觀看待、分級應對、積極引導, 是家長能夠選擇的明智之舉。

浩浩2歲多了, 特別喜歡扔東西。 玩具不想玩了, 就朝牆上砸。 除此之外, 玻璃杯、手機都難逃他的“魔爪”。 有一次拿玩具砸到一個小弟弟的額頭, 還好沒有產生嚴重後果。

對浩浩亂扔東西的習慣, 媽媽制止過、罵過、打過, 卻看不出一點效果。

相信許多寶媽寶爸都被“熊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困擾過。 有的爸媽嚴厲制止, 甚至用打罵來懲罰, 結果屢禁不止, 孩子似乎更叛逆了, 用哭鬧打滾來對抗父母。

有的爸媽對孩子亂扔東西聽之任之, 結果孩子扔東西的行為愈演愈烈。 在我身邊就有過這樣的案例:三歲小男孩拿石頭砸了另一個小男孩的頭, 雙方家長為此鬧到了派出所。

扔東西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行為, 如何恰當處理考驗著家長的智慧。

面對扔東西這件小事, 父母需要一個積極、科學的應對方式。 做到以下三點, 家長便能小中見大, 從容不迫。

客觀看待

扔東西的行為在1—4歲兒童身上普遍存在, “存在即合理”, 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 為什麼孩子喜歡扔東西?

1. “攻擊本能”在作祟。 佛洛德認為, 人具有攻擊本能。 在幼兒這樣一個本能為主的生物身上, 攻擊本能體現的更為明顯。 扔東西是表達攻擊性的一種方式, 例如有的幼兒反復把玩具往地上砸, 砸壞後還發出咯咯的笑聲, 便是攻擊本能的體現。

2. 獲得控制感。 嬰兒離開成人便無法存活, 因此充滿不安全感。 獲得安全感的一個重要方式,

便是獲得對自身及環境的控制力。 扔一個東西, 發出“砰”的一聲, 孩子完成了對自己動作、物品、聲音的控制。 扔東西是孩子獲得控制感的一個重要方式。

3. 動作技能發展需要。 幼兒的動作技能發展得很快, 他們熱衷於嘗試各種動作, 借此發展肢體運動能力。 在扔東西的過程中, 幼兒逐漸掌握了控制方向、力度等技巧。

國外一項對幼兒父母的調查表明, 2—3歲是幼兒扔東西的高峰期, 41%的父母為孩子亂扔東西而困擾。 而到4歲後, 這一比例下降到5%。

由此可見, 父母大可不必對孩子扔東西過分擔心。 扔東西實際上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現象, 對孩子自主性、動作技能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特殊情況下, 孩子扔東西可能助長其攻擊行為,

則需要父母去干預。

分級應對

對於孩子扔東西, 家長不能一概而論, 應視情應對。 可按照性質後果, 分為傷害他人、損壞物品、增加麻煩、無不良後果四個等級, 不同等級的行為, 採取不同應對措施。

傷害他人——嚴厲禁止

孩子把東西扔向人, 可能傷害他人時,

則需要家長嚴厲禁止。 要讓孩子在內心得到震撼, 從而明白, 這樣是絕對不允許的。

那怎樣才叫嚴厲呢?要讓孩子感覺到你認真、嚴肅的態度, 充分運用你的聲音、表情、動作。 例如用嚴肅的表情看著孩子, 用大聲、堅定的聲音反復告訴他不可以對著人扔東西。

仔仔2歲多的時候, 有一次拿手機砸向媽媽的臉, 疼的媽媽掉了眼淚。 我把仔仔抱到牆角, 嚴厲地說:“不能朝人扔東西!”連說了幾遍, 仔仔看著我嚴肅的樣子感覺到是在批評他, 想坐地上放賴, 我把他拉起, 要求他站好, 問他以後還砸人嗎, 他小聲說不砸了。 我讓他去和媽媽說對不起, 他也乖乖去了。 這樣嚴厲禁止了幾次後, 仔仔就再沒有出現朝人扔東西的情況了。

這裡要注意,在這樣的處理過程中不要帶任何情緒,讓孩子弄清楚是他犯錯,要接受批評,而不是被你的情緒嚇到。

損壞物品——說服教育

幼兒把玻璃杯、手機、食物等物品扔到地上,造成物品損壞或無法使用。這種情況下,需要家長明確禁止,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改變幼兒行為。

例如,孩子把雞蛋扔到地上,摔碎了,我們要怎麼去說服教育他呢?

說服教育分為三個階段:擺事實、講道理、承擔責任。

擺事實即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直接後果。可以引導孩子去看、聽、摸,從而讓孩子產生深刻的認識。

孩子摔碎雞蛋,可以指著地上摔碎的雞蛋,用難過的聲音對他說:“你看,雞蛋摔碎了。”然後讓孩子用手指去觸摸地上的雞蛋液,對他說:“摔出來了,弄髒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後果形成清晰的概念。

講道理目的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扔。講道理需要注意兩點:內容容易理解,形式易於接受。要使用孩子容易聽懂的詞語來描述行為後果,形式上用平等、平和的態度和孩子說話。

例如蹲下來看著孩子,用認真、平和的語氣對他說:“雞蛋摔碎了,就不能吃了,對不對?”

承擔責任即在孩子惹禍之後,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在清理打碎的雞蛋時,可以要求孩子把掃帚、拖把拿過來,把產生的垃圾扔垃圾桶裡。同時告訴孩子,由於他打碎了一個雞蛋,明天要少吃一個雞蛋。

帶來麻煩——默許

有的時候孩子亂扔東西會給家長帶來麻煩,例如把玩具箱裡的玩具、衣櫃裡的衣服扔的到處都是,把剛買的水果一股腦倒在地上等等。玩好了,孩子拍拍屁股走了,家長跟在後面收拾。

有的家長會呵斥孩子,禁止孩子這麼做,但這樣勢必會讓孩子的玩耍受到束縛。

此時,需要家長給與孩子更多的耐心,任其自由玩耍。

等玩耍結束,可以開動智慧,引導孩子將物品歸位。

例如對孩子說:“那個玩具箱是這些玩具的家,玩具現在想要回家睡覺,我們送它們回家好不好?”或者說:“我們現在比賽把玩具放回玩具箱,誰贏了獎勵一盒優酪乳!”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配合這樣的提議。

無不良後果——鼓勵

孩子扔東西不會傷害到他人或其他生命,不會損壞物品,不會給家長帶來麻煩,基本可以確定這樣扔東西沒有不良後果。例如把塑膠球扔到地上,或者把毛絨玩具扔給別人,都屬於這一類。

這時家長應該鼓勵這樣的行為,可以主動參與進去,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促進孩子的成長。

積極引導

如前所述,孩子扔東西不能簡單用好和不好來判定。在一種情境下,扔東西有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而在另外一種情境下,扔東西可能助長孩子的攻擊性。

作為家長,應積極引導,創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情境,在促進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擠壓了不良行為發展的空間。

如果把分級應對視為“因勢利導”,那麼積極引導算得上是“主動出擊”了。

家長可參照以下方式進行引導:

1. 增加控制感。給孩子在扔的過程中產生互動的玩具,例如撞擊就會發光的彈球,用力扔到地上會“啪啪”響的摔炮。

2. 提高準確度。和孩子玩需要精確控制的遊戲,例如在家安置兒童籃球架,和孩子一起練習投籃,或者玩兒童保齡球。

3. 增強力量。如果孩子扔東西有使不完的勁,可以帶他去公園的池塘,撿路邊的石子朝水面扔,比賽誰扔的遠。這不僅能鍛煉孩子手臂肌肉,也能宣洩不良情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像扔東西這樣的“小事”。可孩子的成長,就是許許多多這樣的“小事”組成。

面對這些“小事”,家長不必如臨大敵,也不可掉以輕心。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輛S型行駛的小車,家長不必讓小車停下來,也不能任其發展。保持平和心態,開動腦筋,在跑偏時扶一把,在走上正道後推一把,孩子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擁有一顆“平常心”和一個“智慧腦”,方能從容不迫。

這裡要注意,在這樣的處理過程中不要帶任何情緒,讓孩子弄清楚是他犯錯,要接受批評,而不是被你的情緒嚇到。

損壞物品——說服教育

幼兒把玻璃杯、手機、食物等物品扔到地上,造成物品損壞或無法使用。這種情況下,需要家長明確禁止,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改變幼兒行為。

例如,孩子把雞蛋扔到地上,摔碎了,我們要怎麼去說服教育他呢?

說服教育分為三個階段:擺事實、講道理、承擔責任。

擺事實即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直接後果。可以引導孩子去看、聽、摸,從而讓孩子產生深刻的認識。

孩子摔碎雞蛋,可以指著地上摔碎的雞蛋,用難過的聲音對他說:“你看,雞蛋摔碎了。”然後讓孩子用手指去觸摸地上的雞蛋液,對他說:“摔出來了,弄髒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後果形成清晰的概念。

講道理目的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扔。講道理需要注意兩點:內容容易理解,形式易於接受。要使用孩子容易聽懂的詞語來描述行為後果,形式上用平等、平和的態度和孩子說話。

例如蹲下來看著孩子,用認真、平和的語氣對他說:“雞蛋摔碎了,就不能吃了,對不對?”

承擔責任即在孩子惹禍之後,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在清理打碎的雞蛋時,可以要求孩子把掃帚、拖把拿過來,把產生的垃圾扔垃圾桶裡。同時告訴孩子,由於他打碎了一個雞蛋,明天要少吃一個雞蛋。

帶來麻煩——默許

有的時候孩子亂扔東西會給家長帶來麻煩,例如把玩具箱裡的玩具、衣櫃裡的衣服扔的到處都是,把剛買的水果一股腦倒在地上等等。玩好了,孩子拍拍屁股走了,家長跟在後面收拾。

有的家長會呵斥孩子,禁止孩子這麼做,但這樣勢必會讓孩子的玩耍受到束縛。

此時,需要家長給與孩子更多的耐心,任其自由玩耍。

等玩耍結束,可以開動智慧,引導孩子將物品歸位。

例如對孩子說:“那個玩具箱是這些玩具的家,玩具現在想要回家睡覺,我們送它們回家好不好?”或者說:“我們現在比賽把玩具放回玩具箱,誰贏了獎勵一盒優酪乳!”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配合這樣的提議。

無不良後果——鼓勵

孩子扔東西不會傷害到他人或其他生命,不會損壞物品,不會給家長帶來麻煩,基本可以確定這樣扔東西沒有不良後果。例如把塑膠球扔到地上,或者把毛絨玩具扔給別人,都屬於這一類。

這時家長應該鼓勵這樣的行為,可以主動參與進去,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促進孩子的成長。

積極引導

如前所述,孩子扔東西不能簡單用好和不好來判定。在一種情境下,扔東西有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而在另外一種情境下,扔東西可能助長孩子的攻擊性。

作為家長,應積極引導,創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情境,在促進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擠壓了不良行為發展的空間。

如果把分級應對視為“因勢利導”,那麼積極引導算得上是“主動出擊”了。

家長可參照以下方式進行引導:

1. 增加控制感。給孩子在扔的過程中產生互動的玩具,例如撞擊就會發光的彈球,用力扔到地上會“啪啪”響的摔炮。

2. 提高準確度。和孩子玩需要精確控制的遊戲,例如在家安置兒童籃球架,和孩子一起練習投籃,或者玩兒童保齡球。

3. 增強力量。如果孩子扔東西有使不完的勁,可以帶他去公園的池塘,撿路邊的石子朝水面扔,比賽誰扔的遠。這不僅能鍛煉孩子手臂肌肉,也能宣洩不良情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像扔東西這樣的“小事”。可孩子的成長,就是許許多多這樣的“小事”組成。

面對這些“小事”,家長不必如臨大敵,也不可掉以輕心。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輛S型行駛的小車,家長不必讓小車停下來,也不能任其發展。保持平和心態,開動腦筋,在跑偏時扶一把,在走上正道後推一把,孩子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擁有一顆“平常心”和一個“智慧腦”,方能從容不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