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熊貓在古代為什麼被稱為貔貅、食鐵獸?

上古時, 大熊貓稱為貔貅, 象徵意義是驍勇之士, 是猛獸與猛虎一樣都是勇敢戰士的代稱。 《史記·五帝本記》:“炎帝欲侵陵諸侯, 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 治五氣, 撫萬民, 度四方, 教熊羆貔貅虎, 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言教士卒習戰, 以猛獸之名名之, 用威敵也”。 貔貅皮因此也被認為是驍勇的象徵, 成為皇家貢品。

唐朝時把大熊貓稱為白熊, 被視為和平的“義獸, 武則天時期作為和平使者被贈送到日本。

西元685年武則天最早把大熊貓贈送給日本。 西元685年, 垂拱元年9月18日巳刻時分, 長安宮廷衛隊和兩個馴獸人簇擁著兩隻寬敞高大、披紅戴花的獸籠, 乘著驛傳快車, 從長安出發, 向東疾駛。 一行前往揚州, 登上海船, 隨同日本遣唐使, 漂洋過海前往日本。 這次武則天贈給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白熊”和70張毛皮。

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 據記載, 晉朝郭璞注釋《爾雅;釋獸初集》:“似熊、小頭、痹腳、黑白駁能舔食銅鐵及竹骨。 ” 清朝 袁枚《新齊諧》:“房縣有貘獸, 好食銅鐵而不傷人, 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 見則涎流, 食之如腐。 城門上所包鐵皮, 盡為所啖引。 ”

大熊貓在古代被稱為“食鐵獸”的原因, 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它常到民居覓食, 舔食炊具, 甚至用強有力的牙齒咬壞炊具, 因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熊貓在無鹽可食的情況下, 就會闖進村民家舔食鐵鍋裡殘存的鹽分, 村民們不瞭解大熊貓的習性, 誤以為大熊貓在吃鐵, 從此便得名食鐵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