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請不要說自己哪些事又被司馬遷騙了,有可能您讀的是假《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紀傳體的史書, 是歷朝“正史”的第一部。

魯迅先生稱讚它是“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梁啟超則稱讚說:“《史記》千古之絕作也,

不徒為我國開歷史之先聲而已, 其寄意深遠, 其托義皆有所獨見, 而不徇於流俗。 ”

東漢班固認為司馬遷撰《史記》“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虛美, 不隱惡”。

唐劉知幾說司馬遷是一個“史學”“史才”“史識”兼具的傑出歷史家。 在此基礎上, 清章學誠又再加了一項“史德”, 認為司馬遷高標獨樹, 所記錄的人和事都是“信史”。

……

既然這麼多大學問家都把《史記》推捧得如此崇高, 那芸芸眾生自然對《史記》所說的每句話、每個字都迷信到了不容置疑的地步, 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偉大、經典、不朽, 不可能出錯, 誰要有不同意見, 誰就會遭到唾棄和鄙視。

2012年, 清華大學通過對一組戰國竹簡(清華簡)研究, 發現上面關於周幽王的記載中, 並無“烽火戲諸侯”之事的記載, 周幽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其主動進攻申國, 申侯聯絡戎族和周幽王開戰, 打敗了周幽王, 滅亡了西周。

清華簡裡記載的情況, 可與沒有經歷秦始皇“焚書”而倖存下來的戰國古書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相互印證。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小心翼翼地宣稱,

此前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曾有過質疑, 認為《史記》中所載只是“小說家言”。 清華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支援這種質疑, 從而部分推翻《史記》的記載。

劉國忠教授所說的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的質疑, 是指一代史學大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烽火戲諸侯”的論述, 錢大師說:“此委巷小人之談。 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 至而聞無寇, 亦必休兵信宿而去, 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 乃漢人備匈奴事耳。 驪山一役, 由幽王舉兵討申, 更無需舉烽。 ”錢大帥所說是非常有道理的, 諸侯在各地, 有遠有近, 就算周幽王點烽火, 也不可能同時趕到, 而且古代軍隊行軍都有哨騎, 前方探路的偵察兵如果發現沒有敵人自然會報告後方的大軍,

大軍不可能表現得慌慌張張狼狽不堪。 另外, 諸侯趕到救援的樣子又有什麼可笑的?

本來, 錢大師這一番論述已足說明“烽火戲諸侯”屬“小說家言”了, 但世人並不以為然。 而清華大學研究所在有出土竹簡實物的證明下,

雖然擁護錢大師的說法, 但仍是膽不足、氣不壯地“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質疑”, 怯生生地聲明“部分推翻《史記》的記載”。

更可笑的是, 很多人明明已經相信了清華大學研究所這一聲明, 卻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感歎說:司馬遷, 你竟然騙了我們兩千字!

其實, 人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早已說得非常清楚:“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王跡所興, 原始察終, 見盛觀衰, 論考之行事, 以拾遺補蓺, 成一家之言”。

即司馬遷認為, 自己編著《史記》, 就是網羅天下舊聞, 推究盛衰之理, 講故事、講人生、講哲理、講政治、講民生, 希冀可以自成“一家之言”, 僅此而已。

既是作這樣的定位, 從這樣的立場和初衷出發, 那在文字敘述中, 就不免恣意放筆。

於是,《史記》裡就有了烏江邊上項羽的一聲吼,可使敵軍辟易數裡;以及藺相如的目眥裂眶,荊軻頭髮倒豎等等誇張描述。

有識之士都認為這是小說的虛構,而不是歷史的真實。

吳曰法《小說家言》中說:“小說家之神品得力於《史記》者為多。”

丘煒爰也在《客雲廬小說話》說:“千古小說祖庭,應歸司馬。”

司馬遷熱衷於這種小說家的虛構手法,常常會讓自己情不自禁地置身於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全知視角之中,娓娓道來,講述故事。

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是也。

在講述三皇五帝,當代掌故,宮廷秘事,民間異聞,甚至人物深層的心理世界時,司馬遷充當的簡直就是一個上帝造物主的身份。

比如《左傳憫公二十二年》中的夫妻密謀,《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初到劉邦手下不得重用而考慮何去何從時的心理活動等等,都是有悖於歷史敘事的實錄原則的。

如果單單是這樣,誠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史家追敘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乎入情合理”,還不算太壞。

但很多時候,司馬遷會在敘事過程中增添入自己的愛憎,本是妄度惴想卻又言之鑿鑿。

比如,司馬遷不喜歡秦始皇,就誣衊秦始皇是個沒有嬴家血統的私生子。他的說法是,呂不韋在趙國邯鄲與趙姬同居,等趙有了身孕,便將之獻給了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12個月後,趙姬產下一子,被子楚立為夫人。所產兒子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司馬遷說,漢朝人都認為嬴政其實是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所以乾脆都把他叫做呂政。

這是一段極不負責任的敘述。

這樣的敘述,並無過硬證據,主要採錄於民間的一些奇聞異談。

至於這些奇聞異談的來源,司馬遷誇誇其談地稱自己“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即遊覽各地,實地考察,將所聽所聞精彩故事錄之於筆,納入《史記》之中。

宋蘇轍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但“周覽四海名山大川”只適合寫“旅遊文學”,而不是史學。

顧頡剛吐槽說:“上古史材料,最麻煩的就是夾雜的傳說成分太多。光是一味雜湊,話雖說得暢快,恐怕距離事實太遠了。現存古書,莫非漢人所編定,現存的古事,莫不經漢人的排比,而漢代是一個通經致用的時代,為謀他們應用的方便,常常不惜犧牲古書、古事,來遷就他自己,所以漢學,是攪亂史跡的大本營。太史公作《史記》的時候,距離我們兩千多年。照理,他所看見的先秦史料,應該比我們多得許多。然而,大謬不然。除掉《世本》一書之外,太史公所用的材科,不外乎是《詩》、《書》、《國語》、《國策》及《左傳》中的材料。”

著名的史學家楊寬以《史記•蘇秦》為例,說:“《史記•蘇秦》所輯的,幾乎全是後人杜撰的長篇遊說詞,司馬遷誤信這一些說詞為真,反而把蘇秦原的始材料拋棄了。”

此外,司馬遷的父親“學天官于營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其本人更是對《易》推崇備至,極度認同占筮相卜等文化現象,在《史記》不可避免地對占筮相蔔情節進行演義。

只要翻一下,就不難發現,在《史記》中,只要占筮相蔔,沒有不靈驗的。以相人而言,《高祖本紀》載劉邦微賤時,呂公相之,認為此公當貴,便嫁女與他;後又有老者先相其妻,再相其二子,最後把劉邦說得天花亂墜。自然,劉邦後來得了天下,做了萬民之主。

《史記》中載黥布為布衣時,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後來,黥布果然犯法被處以黥刑,再後來又被項羽立為九江王。這種情節在今日自然不足為訓,屬小說家無疑。

《史記》中最濫、最讓人詬病的,是其為“究天人之際”而著述的歷史化的神話。神話屬非信史,屬小說家言,如果說用在寫遠古時代,那是迫不得已,簡狄吞燕卵而孕、姜原踐大人跡生稷也就算了。畢竟,這兩則神話出於《詩經》中的《商領.玄鳥》、《大雅.生民》,是認為是商、周民族的史詩,是始祖歷史的神話化,是一種“詩意化的真實”。但寫《高祖本紀》還有“劉媼息澤之陂,夢與神遇,己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醉臥,武負、王媼見其腹上常有龍”、“斬白帝子,所居芒、碭之上常有雲氣”等等神乎其神的情節,絕對是史學家的敗筆。

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專門對此進行過嚴厲抨擊,說:“高祖之母,適欲懷妊,遭逢雷龍,載雲雨而行,母有感吞者,虛妄之言也。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於竹帛上者,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傳書之言,多失其實,世俗之人,不能定也。”

由此可見,《史記》所記史事,絕不單單“烽火戲諸侯”和蘇秦事蹟有誤,其錯誤紕漏及不可信之處可謂多不勝數。

但,話說回來,如在惠煥章《陝西歷史百謎》,說:“《史記》因成書較早,留傳至今,早已不是司馬遷的原本。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範圍,限制於朝廷極少一部分人。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被刪後僅十余萬言的《史記》,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傳流的是經過續補的。”

也就是說,當年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早就已經“名存實亡”,留給後世的《史記》竟有十八個不同的版本。

鄧瑞金在《中國偽書綜考》這一本書中,也提到了:“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此書有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可是,如今人們看到的《史記》,卻有五十五萬五千六百字,比原著增加了三萬字,顯而易見,今本的《史記》已非原貌,此書無疑已經被後人補竄。”

張心澂先生在其《偽書通考》一書中則引用了清末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史記》經劉歆竄亂,至若年代懸隔,章句割裂,當是後代妄人所增。”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泰斗、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史念海先生,在他當年撰寫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一文中,也明確地指出了:“《史記》一書,系司馬談、或者司馬遷,根據其它記載、或者傳聞增添進去的。而秦漢之際有一些傳聞,並不完全靠得住,它們的水分往往太多,故事性太強,有的甚至根本不是事實。像膾灸人口的‘鴻門宴’,史學界的老前輩呂思勉先生早就指出,其‘種種事蹟,無一是在情理之中,漢高祖與項羽此一會見,其真相殆全然不傳,今所作者,亦全是想像編造的故事也’。《史記》所記秦始皇陵的規模侈大,會不會也是一種想像編造呢?今日所見秦始皇陵僅是一般的土阜,其高大並不超過漢、唐諸陵,更不能不引起人們對於《史記》所說的懷疑。”

現存的130卷《史記》,有很多並非出自司馬遷本人之手,而是後人在作注、續寫時,有意無意“混”進去的,《史記》原貌,終不被現在的人所知了。

所以,以後再有出土文物推翻《史記》上的記述,就不要說自己又被司馬遷騙了,因為,有可能您讀的是假《史記》。而退一萬步說,真的是被司馬遷騙了,也是您心甘情願的,誰教您迷信一本書迷信到了完全失去自己判斷力的地步呢?

就不免恣意放筆。

於是,《史記》裡就有了烏江邊上項羽的一聲吼,可使敵軍辟易數裡;以及藺相如的目眥裂眶,荊軻頭髮倒豎等等誇張描述。

有識之士都認為這是小說的虛構,而不是歷史的真實。

吳曰法《小說家言》中說:“小說家之神品得力於《史記》者為多。”

丘煒爰也在《客雲廬小說話》說:“千古小說祖庭,應歸司馬。”

司馬遷熱衷於這種小說家的虛構手法,常常會讓自己情不自禁地置身於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全知視角之中,娓娓道來,講述故事。

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是也。

在講述三皇五帝,當代掌故,宮廷秘事,民間異聞,甚至人物深層的心理世界時,司馬遷充當的簡直就是一個上帝造物主的身份。

比如《左傳憫公二十二年》中的夫妻密謀,《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初到劉邦手下不得重用而考慮何去何從時的心理活動等等,都是有悖於歷史敘事的實錄原則的。

如果單單是這樣,誠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史家追敘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乎入情合理”,還不算太壞。

但很多時候,司馬遷會在敘事過程中增添入自己的愛憎,本是妄度惴想卻又言之鑿鑿。

比如,司馬遷不喜歡秦始皇,就誣衊秦始皇是個沒有嬴家血統的私生子。他的說法是,呂不韋在趙國邯鄲與趙姬同居,等趙有了身孕,便將之獻給了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12個月後,趙姬產下一子,被子楚立為夫人。所產兒子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司馬遷說,漢朝人都認為嬴政其實是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所以乾脆都把他叫做呂政。

這是一段極不負責任的敘述。

這樣的敘述,並無過硬證據,主要採錄於民間的一些奇聞異談。

至於這些奇聞異談的來源,司馬遷誇誇其談地稱自己“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即遊覽各地,實地考察,將所聽所聞精彩故事錄之於筆,納入《史記》之中。

宋蘇轍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但“周覽四海名山大川”只適合寫“旅遊文學”,而不是史學。

顧頡剛吐槽說:“上古史材料,最麻煩的就是夾雜的傳說成分太多。光是一味雜湊,話雖說得暢快,恐怕距離事實太遠了。現存古書,莫非漢人所編定,現存的古事,莫不經漢人的排比,而漢代是一個通經致用的時代,為謀他們應用的方便,常常不惜犧牲古書、古事,來遷就他自己,所以漢學,是攪亂史跡的大本營。太史公作《史記》的時候,距離我們兩千多年。照理,他所看見的先秦史料,應該比我們多得許多。然而,大謬不然。除掉《世本》一書之外,太史公所用的材科,不外乎是《詩》、《書》、《國語》、《國策》及《左傳》中的材料。”

著名的史學家楊寬以《史記•蘇秦》為例,說:“《史記•蘇秦》所輯的,幾乎全是後人杜撰的長篇遊說詞,司馬遷誤信這一些說詞為真,反而把蘇秦原的始材料拋棄了。”

此外,司馬遷的父親“學天官于營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其本人更是對《易》推崇備至,極度認同占筮相卜等文化現象,在《史記》不可避免地對占筮相蔔情節進行演義。

只要翻一下,就不難發現,在《史記》中,只要占筮相蔔,沒有不靈驗的。以相人而言,《高祖本紀》載劉邦微賤時,呂公相之,認為此公當貴,便嫁女與他;後又有老者先相其妻,再相其二子,最後把劉邦說得天花亂墜。自然,劉邦後來得了天下,做了萬民之主。

《史記》中載黥布為布衣時,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後來,黥布果然犯法被處以黥刑,再後來又被項羽立為九江王。這種情節在今日自然不足為訓,屬小說家無疑。

《史記》中最濫、最讓人詬病的,是其為“究天人之際”而著述的歷史化的神話。神話屬非信史,屬小說家言,如果說用在寫遠古時代,那是迫不得已,簡狄吞燕卵而孕、姜原踐大人跡生稷也就算了。畢竟,這兩則神話出於《詩經》中的《商領.玄鳥》、《大雅.生民》,是認為是商、周民族的史詩,是始祖歷史的神話化,是一種“詩意化的真實”。但寫《高祖本紀》還有“劉媼息澤之陂,夢與神遇,己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醉臥,武負、王媼見其腹上常有龍”、“斬白帝子,所居芒、碭之上常有雲氣”等等神乎其神的情節,絕對是史學家的敗筆。

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專門對此進行過嚴厲抨擊,說:“高祖之母,適欲懷妊,遭逢雷龍,載雲雨而行,母有感吞者,虛妄之言也。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於竹帛上者,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傳書之言,多失其實,世俗之人,不能定也。”

由此可見,《史記》所記史事,絕不單單“烽火戲諸侯”和蘇秦事蹟有誤,其錯誤紕漏及不可信之處可謂多不勝數。

但,話說回來,如在惠煥章《陝西歷史百謎》,說:“《史記》因成書較早,留傳至今,早已不是司馬遷的原本。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範圍,限制於朝廷極少一部分人。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被刪後僅十余萬言的《史記》,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傳流的是經過續補的。”

也就是說,當年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早就已經“名存實亡”,留給後世的《史記》竟有十八個不同的版本。

鄧瑞金在《中國偽書綜考》這一本書中,也提到了:“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此書有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可是,如今人們看到的《史記》,卻有五十五萬五千六百字,比原著增加了三萬字,顯而易見,今本的《史記》已非原貌,此書無疑已經被後人補竄。”

張心澂先生在其《偽書通考》一書中則引用了清末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史記》經劉歆竄亂,至若年代懸隔,章句割裂,當是後代妄人所增。”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泰斗、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史念海先生,在他當年撰寫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一文中,也明確地指出了:“《史記》一書,系司馬談、或者司馬遷,根據其它記載、或者傳聞增添進去的。而秦漢之際有一些傳聞,並不完全靠得住,它們的水分往往太多,故事性太強,有的甚至根本不是事實。像膾灸人口的‘鴻門宴’,史學界的老前輩呂思勉先生早就指出,其‘種種事蹟,無一是在情理之中,漢高祖與項羽此一會見,其真相殆全然不傳,今所作者,亦全是想像編造的故事也’。《史記》所記秦始皇陵的規模侈大,會不會也是一種想像編造呢?今日所見秦始皇陵僅是一般的土阜,其高大並不超過漢、唐諸陵,更不能不引起人們對於《史記》所說的懷疑。”

現存的130卷《史記》,有很多並非出自司馬遷本人之手,而是後人在作注、續寫時,有意無意“混”進去的,《史記》原貌,終不被現在的人所知了。

所以,以後再有出土文物推翻《史記》上的記述,就不要說自己又被司馬遷騙了,因為,有可能您讀的是假《史記》。而退一萬步說,真的是被司馬遷騙了,也是您心甘情願的,誰教您迷信一本書迷信到了完全失去自己判斷力的地步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