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建築背後的故事|銀行街31號原中東鐵路中央電話局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熙來攘往的火車站、川流不息的紅軍街, 這是哈爾濱最核心也是最繁忙的區域。 而在車輛擁堵的建築街對面, 紅軍街的另一側, 卻有一條安靜的小街名叫銀行街。 銀行街31號就隱藏在這街邊綠色的濃蔭後, 若是盛夏的時節, 不特意留心, 人們很難注意到這棟建築的身影。

銀行街31號, 哈爾濱市一類保護建築, 始建於1906年, 原為中東鐵路中央電話局, 這也是哈爾濱最早的城市電話局, 首任局長為俄國人別列捷夫。 1898年, 沙俄政府派員根據中俄雙方簽訂的《關於中東鐵路及經營契約》, 在中東鐵路沿線架設了通信線路。 哈爾濱最早的電話也始於1898年,是中東鐵路用於指揮築路而架設的西至貝加爾、東至綏芬河、南至旅順口的手搖電話, 1903年, 中東鐵路建設完成, 在19處主要車站設置了簡單電話, 在哈爾濱設置了小規模交換式電話局。 1909年, 哈爾濱至寬城子(長春)各站間開始辦理長途電話,

以後逐步發展到各主要車站。

中東鐵路中央電話局除對鐵路內部服務外, 還在哈爾濱市內架設了兩條市話線路, 一條從秦家崗(南崗)至香坊一帶, 另一條從秦家崗(南崗)至埠頭區(道裡)。 1922年中央電話局安裝了德國製造的自動電話交換機,

部份公共場所也安裝了自動電話。 1923年又開通了長途電話業務。

1926年這棟建築又經過了兩次擴建, 建築面積達到了近三千平方米。 現在的建築中右側清水紅磚砌築的寨堡式結構為1906年建築, 左側有水泥飾面的對稱結構就是後來擴建的部分。

擴建部分的窗型立面雖有不同, 卻依然延續了老建築的建築語言和裝飾符號, 使得建築風格豐富多變而又協調統一。

1928年12月一直被俄國人把持的中東鐵路中央電話局被東北交通委員會電政監督處接收, 改稱哈爾濱電話總局。 1933年9月, 日偽治下的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哈爾濱管理局在這裡設立。 1938年底該機構遷到新城大街(現尚志大街)新建的大樓裡, 而這棟建築就被改為滿鐵中心醫院的行政辦公室和門診部了。

日本投降後,這裡先後做過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的行政辦公室和門診部。2004年10月,鐵路中心醫院從鐵路系統分離,隸屬哈爾濱醫科大學,這裡就成了哈醫大四院的門診部,現在則是哈醫大四院的辦公樓。

銀行街31號,外形錯落有致,是中東鐵路早期的折衷主義建築,雖已有百年歷史,但主體至今仍然很堅固。在常懷生先生所著的《哈爾濱建築藝術》中這樣形容它“以中世紀寨堡的外形構成旋轉樓梯間,尖券或圓券高窗,顯得建築挺拔有力,在局部屋頂的磚砌女兒牆上豎起高高的哥特式小尖塔,尖塔尖券相互呼應,引人懷古思幽。”

這種浪漫主義的中世紀寨堡風格建築在哈爾濱並不多見,現存的建築中除了這棟銀行街31號,另外還有兩座分別是馬忠駿公館(現中山路171號和平邨賓館1號樓)和原紅霞幼稚園(現紅霞街99號)。而這棟建築的很多細節尤其值得欣賞。深紅色的牆體上鑲嵌著一些精美的幾何紋樣陶瓷花磚,讓人聯想到上遊街69號的“玫瑰學校”。而雙尖塔之間的鐵藝又有著新藝術運動的影子。女兒牆上鑲嵌的浮雕是不是有些眼熟?那帶著翅膀的飛輪和霽虹橋欄杆上的圖案一樣,這是中東鐵路的路徽。

走進這棟建築才發現,其室內也依然保持完好。牆體非常厚重,所以室內冬暖夏涼,而樓內空間的舉架也非常高大。安靜的走廊兩側都鑲嵌著兩米多高的木制牆裙。推開一扇高高的木門,陽光透過老式的木窗灑在旋轉樓梯上,拾階旋轉而上,撫摸著光亮潤滑的木扶手,感到時光似乎停滯了,仿佛又回到了一個世紀前,一切都還是當年的模樣。

在這個喧囂的城市中心,原來還有著這樣一棟安靜的古堡,等待大家去發現它的故事。

公交路線:

7路;13路;14路;14路空調;16路;21路;28路;32路;47路;64路;74路;94路;101路;103路;107路;108路;111路;120路;133路;383路;濱郊17路;夜1路;98路;109路到火車站站下車,步行300米

1

日本投降後,這裡先後做過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的行政辦公室和門診部。2004年10月,鐵路中心醫院從鐵路系統分離,隸屬哈爾濱醫科大學,這裡就成了哈醫大四院的門診部,現在則是哈醫大四院的辦公樓。

銀行街31號,外形錯落有致,是中東鐵路早期的折衷主義建築,雖已有百年歷史,但主體至今仍然很堅固。在常懷生先生所著的《哈爾濱建築藝術》中這樣形容它“以中世紀寨堡的外形構成旋轉樓梯間,尖券或圓券高窗,顯得建築挺拔有力,在局部屋頂的磚砌女兒牆上豎起高高的哥特式小尖塔,尖塔尖券相互呼應,引人懷古思幽。”

這種浪漫主義的中世紀寨堡風格建築在哈爾濱並不多見,現存的建築中除了這棟銀行街31號,另外還有兩座分別是馬忠駿公館(現中山路171號和平邨賓館1號樓)和原紅霞幼稚園(現紅霞街99號)。而這棟建築的很多細節尤其值得欣賞。深紅色的牆體上鑲嵌著一些精美的幾何紋樣陶瓷花磚,讓人聯想到上遊街69號的“玫瑰學校”。而雙尖塔之間的鐵藝又有著新藝術運動的影子。女兒牆上鑲嵌的浮雕是不是有些眼熟?那帶著翅膀的飛輪和霽虹橋欄杆上的圖案一樣,這是中東鐵路的路徽。

走進這棟建築才發現,其室內也依然保持完好。牆體非常厚重,所以室內冬暖夏涼,而樓內空間的舉架也非常高大。安靜的走廊兩側都鑲嵌著兩米多高的木制牆裙。推開一扇高高的木門,陽光透過老式的木窗灑在旋轉樓梯上,拾階旋轉而上,撫摸著光亮潤滑的木扶手,感到時光似乎停滯了,仿佛又回到了一個世紀前,一切都還是當年的模樣。

在這個喧囂的城市中心,原來還有著這樣一棟安靜的古堡,等待大家去發現它的故事。

公交路線:

7路;13路;14路;14路空調;16路;21路;28路;32路;47路;64路;74路;94路;101路;103路;107路;108路;111路;120路;133路;383路;濱郊17路;夜1路;98路;109路到火車站站下車,步行300米

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