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史·諸帝本紀》評點三: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

文/格瓦拉同志

《明史》由清朝翰林院編撰徐元文、大學士張廷玉等領銜編纂, 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 分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 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蹟的部分稱本紀。 因限於篇幅, 本文只對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本紀進行評點, 採用文言文形式。 評點如下:

明神宗朱翊鈞:神宗沖齡踐阼, 用張居正為相, 十載之間, 設考成法, 嚴飭邊備, 大興水利, 行一條鞭法, 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挽將墮之運, 國勢幾于富強。 江陵既薨, 乃因循牽制, 晏處深宮, 不見臣僚三十余載, 致台省空虛,

諸務廢墮, 綱紀廢弛, 君臣否隔, 天下有陸沈之憂。 又大增賦稅、銀課、織造、市舶, 盤剝細民, 大寒黎元之心, 於是民變迭起, 盜賊橫行。

明神宗畫像

加之邊陲不穩, 烽煙屬路, 戰事頻仍, 國用日乏, 猶且取用無度, 營造不已。 當此之時, 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 與名節之士為仇讎,

門戶紛然角立, 黨爭之烈, 前代所無。 以致人主蓄疑, 賢奸雜用, 潰敗決裂, 不可振救。 故論者謂明之亡, 實亡于神宗, 信如是。

明光宗畫像

明光宗朱常洛:光宗潛德久彰, 海內屬望, 踐祚之始, 便盡罷天下礦稅, 起建言得罪諸臣, 增邊賞, 蠲租賦, 恤刑獄,

擢賢良, 有振作之象。 然嗣服一月, 天不假年, 措施未展, 三案構爭, 黨禍益熾, 可哀之哉。

明熹宗朱由校:熹宗承世、神衰敗之際, 當內憂外患之時, 初始尚任賢用能, 恤冤屈, 擢正直, 飭備邊, 選將才, 蠲租賦, 廢雜稅, 振流民, 慎刑獄, 有恢復之志。 然興複之象初兆, 旋肆其庸懦奢淫之志, 倚用魏、客, 殘害正人, 於是婦寺竊柄, 群醜彈冠, 閹豎橫恣, 蠹害國政, 誣陷忠良, 盤剝黎元, 綱紀紊亂, 奸邪橫生, 濫賞淫刑, 億兆離心。

明熹宗畫像

當此之時, 朝政日非, 天下寒心, 邊備廢弛, 烽煙四舉, 盜賊為之蜂起, 女真日以侵蝕, 戰事頻仍, 疆土日削, 征戰轉輸, 國用大乏。 有明之亡, 啟于世宗, 速于神宗, 實于熹宗, 信如是!熹宗終其首領, 亡國不於其身, 幸矣!

明思宗朱由檢:帝承神、熹之後, 當危難之時, 值傾覆之季, 勵精圖治, 慨然有為。 即位之初, 沈機獨斷, 刈除奸逆, 焚膏繼晷, 昃食宵衣, 夕惕若厲, 殫心治理。 又不邇聲色, 備極簡約, 衣無重彩, 食無兼味, 天下想望治平。 惜乎大勢已傾, 積習難挽, 時事多艱, 災害疊見, 在廷則門戶糾紛,

疆埸則將驕卒惰, 餓殍遍地, 易子而食, 於是兵荒四告, 流寇蔓延, 遂至潰爛而莫可救, 可謂不幸也已。

帝臨朝浩歎, 慨然思得非常之材, 而用匪其人, 益以僨事。 且性多疑而任察, 好剛而尚氣, 任察則苛刻寡恩, 尚氣則急遽失措, 至乃覆信任宦官, 布列要地, 舉措失當, 制置乖方, 左支右絀, 終至於亡。 祚訖運移, 身罹禍變, 實氣數使然哉。 京師既喪, 帝殉國而不辱其身, 為亡國之義烈矣!

明思宗畫像

或言有明之亡,亡於旱災,此論頗有可采者。考帝之時,旱蝗之災遍於書牘,食人之事見諸史乘,盜賊蜂起,連年不絕。若無荒年,百姓得食,賊勢或可盡熄,然後舉天下精卒,東向以討建虜,庶幾可得恢復。以此觀之,思宗失國,實天亡之耳。所謂天道幽遠,非人力所及也!

明思宗畫像

或言有明之亡,亡於旱災,此論頗有可采者。考帝之時,旱蝗之災遍於書牘,食人之事見諸史乘,盜賊蜂起,連年不絕。若無荒年,百姓得食,賊勢或可盡熄,然後舉天下精卒,東向以討建虜,庶幾可得恢復。以此觀之,思宗失國,實天亡之耳。所謂天道幽遠,非人力所及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