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第二次鴉☆禁☆片戰爭揭秘,一場你不情我不願的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是從交換條約條款開始的。

外國人堅持要從大沽口直接駛近天津, 再經天津進入北京城, 清帝的令諭則指明, 英法換約的人, 必須由北塘登陸從陸路進京。

雙方都有為修改或重新簽訂和約, 繼而放棄《天津條約》議定條款的打算。

但此時, 清帝又試圖通過一次戰鬥來嚇阻侵略者放棄《天津條約》, 而英國政府則想要趁機攝取更大的權益, 並為此而準備再次發起任何可能的戰爭衝突。

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56-1858年, 英法聯軍攻陷東南沿海要地, 將戰船開到天津附近, 清帝答應簽訂《天津條約》後, 英法聯軍從天津撤走;

第二階段, 至此戰爭本應當結束, 但是在1858年, 英法軍艦護送著各自的代表到北京交換條約文稿的過程中, 再度挑起戰事, 結果被清軍擊敗;

第三階段, 英法軍隊戰敗的消息傳回歐洲, 英法兩國政府決定採取報復行動並進一步擴大戰爭,

最終攻佔北京迫使清帝逃往熱河。

清朝皇帝就像患了麻風的病人害怕見人那樣, 玩弄各種稚嫩的把戲來將《天津條約》的簽訂, 當成皮球一樣從天津踢到上海, 再從上海踢回天津。

在從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至1856年英法再次開戰之間的二十多年間,

英國發現, 它無法指望通過《南京條約》的條款執行來獲取它所期望的權益。

清朝專制體制賴以寄生的自然社會生產體系, 本能地抵制著西方的商品、文化乃至西方人本身。

英國人期待通過修約能獲取更為開放的條款, 以便擴大在華貿易特權, 而這一因素則構成了英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深層次動力。

而清帝顯然沒有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 而對西方人的看法發生根本的改觀。

道光帝死於1850年, 咸豐帝同年繼位不久後, 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便成為了他關注的焦點。

這時, 外國人的修約要求, 顯然在他看來是無理且令人憤怒的, 因而英法修約的要求被清帝理所當然地拒絕了。

至此, 雙方之間的衝突已經潛伏日久,

而亞羅號事件則正好成為引爆這一潛在衝突的導火索。

英國人漸漸明白, 要想通過一場遠征行動迫使中國屈服是很容易的。 但是。 想要通過武力佔領來吞併中國, 就像它對於印度的佔領那樣, 則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1856年, 英國遠征軍在中途被調往印度鎮壓起義的事例,

肯定加深了英國人對於以武力脅迫中國屈服而不是佔領吞併中國的政策取向。

但是, 戰爭已經爆發, 而且英國人堅持認為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夠迫使清帝答應更多的要求。

結果, 第二次鴉片戰爭變成了雙方都不情願的戰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