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耳炎與鼻咽癌:長期延誤診斷病例分析

中耳炎分為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膿性中耳炎, 前者常見症狀是耳悶耳鳴和聽力減退, 後者則常表現為間歇性耳流膿耳鳴耳聾, 兩者均為耳科門診常見病。 中耳炎可能是原發病, 也可能是鼻咽癌的首發症狀。 因此, 在診斷成年人中耳炎之前必須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 祖籍在我國南方鼻咽癌高發區更應該特別注意。 忽略鼻咽部檢查, 就可能造成鼻咽癌的長期延誤診斷。 以下為典型病例及分析。 上海長征醫院耳鼻喉科孫愛華

病例報告:男性, 39歲, 上海人。 病人于3年多前感左耳悶, 持續1個月, 未在意。 同年6月開始出現持續性左耳流膿,

耳悶更重, 在外院診斷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服用抗生素, 並用滴耳藥, 耳流膿顯著減少, 以後轉為間歇性耳流膿, 伴聽力減退。 1986年4月出現左顳部、枕部和頭頂區脹痛, 持續存在, 下午嚴重, 在本市某醫院神經內科就診, 按“血管性頭痛”間斷服用“穀維素、麥咖片、安絡解痛片”等藥物, 症狀時好時壞, 逐漸加重。 同年12月26日病人左眼視物雙影, 伴頭昏頭脹、噁心, 自己滴用眼藥水無效, 即去某醫院眼科就診, 檢查雙眼視力均正常, 診斷為“炎性眼肌麻痹”, 未予特殊治療。 1987年1月8日來我院神經內科門診, 擬診“頭昏、複視待查”, 收住院進一步診治。 檢查發現病人左耳鼓膜充血, 表面少量粘膿性分泌物, 鼓膜緊張部後上象限小穿孔,
右耳鼓膜完整, 標誌清楚。 鼻鏡下見雙側中鼻甲和下鼻甲均正常。 頸部對稱, 表淺淋巴結未觸及。 電測聽提示左耳輕度傳導性聾。 筆者對該病人進行間接鼻咽鏡檢查, 結果令人震驚, 發現左側鼻咽頂、咽隱窩及咽鼓管隆突區均為巨大的、高低不平的新生物所佔據, 解剖標誌無法辨認, 即行鼻咽活檢, 病理證實為鼻咽低分化鱗癌。 EB病毒血清學檢查VCA-IgA抗體陽性。 鼻咽及顱底CT增強掃描提示近破裂孔區顱底骨質有吸收破壞。 病人于1987年2月開始放射治療, 1988年2月X線胸片發現左肺轉移癌, 同年11月兩肺廣泛性癌轉移, 病情急劇惡化, 1989年1月失訪。

分析:該病人3年多前感左耳悶, 持續1個月, 應考慮分泌性中耳炎, 以後出現持續性左耳流膿、聽力減退,

符合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但問題在於,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由分泌性中耳炎感染而致, 而分泌性中耳炎常起因於咽鼓管阻塞, 咽鼓管阻塞則可能起因於鼻腔、鼻竇或/和鼻咽部的炎症或腫瘤;左顳部、枕部和頭頂區脹痛, 以及不久後的左眼視物雙影, 應考慮顱神經受累及的表現, 頭痛和複視都是鼻咽癌的常見症狀之一。 所以, 應儘早做下列檢查和處理:①間接鼻咽鏡檢查, 如發現異常, 應及時行鼻咽活組織檢查;②EB病毒血清學檢查;③鼻咽及顱底CT增強掃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