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初三傑,誰是最後贏家?韓信最倒楣,張良沒有笑到最後

楚漢之際, 草根出身, 崛起于微末的劉邦能夠戰勝項羽,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人盡其用。 用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的韓信攻城掠地;用不絕糧道, 鎮國安邦的蕭何治理國家;當然還有被稱為楚漢第一智將的張良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之外。 但是, 自古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功高震主, 就必然會受到排擠乃至於入罪, 因此, 張良作為明哲保身的典範, 能夠審時度勢, 看淡權勢, 似乎成了範蠡之後的又一功成身退的典範, 但是誰又知道一直“貪戀權勢”不肯放棄相位的蕭何才是三傑之中的最大贏家!

這裡, 首先要提一下三傑之中最倒楣的韓信。 自古說成也蕭何敗蕭何, 當然有一句話可能更貼切, 生死一知己, 成敗兩婦人, 這句話完美的詮釋了韓信的一生。 而伴隨著蕭何月下追韓信成為千古佳話, 蕭何為何和呂後和謀誅殺韓信也成了世人難解的謎題。

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功高震主的韓信自矜其能, 最終風頭過剩, 見疑于劉邦, 才會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對比另外兩位, 天下初定之後, 蕭何輔助呂後誅殺韓信, 此後牢牢的佔據了宰相的位置, 劉邦試探他的忠心, 他就把全族上下適齡的青年送去邊關打仗。

劉邦擔心他賢名過旺, 他就去想辦法撈錢, 自汙其名。 就是這樣, 也沒能逃過“乃下相國廷尉, 械系之。 ”的囹圄結局。 當然, 劉邦念及舊情還是放了蕭何。

而比起三傑之中, 以智慧見長的張良, 前面兩人似乎都落了下乘。 張良自劉邦繼位之後, 就以身體多病的藉口推脫不能上朝, 在家隱居, 並且暗中時不時給呂後出個招, 保一下太子, 似乎連身後的事情也考慮到了。 張良的大兒子繼承了張良的侯位, 次子張辟疆也在呂後專權的時候露過臉, 十五歲的年齡就說服了相國陳平和條侯周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青史留名。

但是, 按照古人的說法, 能夠不絕宗廟祭祀, 並以此揚名的才能算得上是成功。 換句話說, 能夠笑到最後, 福澤子孫的才是最大的贏家。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 三傑之中, 韓信依舊是墊底的, 死後三族被夷, 據說有個小兒子在門客的保護下逃到了廣東, 成為了當地的望族韋氏。 取的是韓字的一半, 後世很多人恢復了祖先的姓氏。 但這已經屬於是兒孫“自求多福”的範圍了。

張良只能排第二。 張良死後, 大兒子張不疑“孝文三年坐不敬, 國除。 ”從此之後“贖為城旦”, 這個城旦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刑罰, 被判此刑的人要晚上站崗, 白天築城。 城旦不能等同于更夫或者看大門的, 而是類似於後世的流放罪名。 次子張辟疆在惠文帝去世時漏了一次臉後, 也消失于史籍和漢朝權貴的視野之中, 去向不明。 但是根據此人的秉性, 很可能繼承了張良的遺志, 和赤松子雲遊天下去了。

按這個標準,真正的有大智慧之人當屬蕭何。雖然從個人處境的角度來說,蕭何處理的比張良要糟糕。但是蕭何的罪都沒有白受,後世劉邦的子孫對於這個蕭何相國的勞苦功高是非常認可的。史記如此記載“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輒複求何後,封續酂侯,功臣莫得比焉。”在蕭何死後,爵位傳承了四世之後最終犯下了過錯,被免去了爵位。但是天子還念著這位為了漢家天下死而後已的老臣,蕭何也因此能夠蔭庇子孫,成為了功臣之中獨一無二的一個。

所以,從刀筆吏出身的蕭何其實更加懂得人心,人性。智慧可以解決一切,但有時候吃虧是福,有舍才有得。

按這個標準,真正的有大智慧之人當屬蕭何。雖然從個人處境的角度來說,蕭何處理的比張良要糟糕。但是蕭何的罪都沒有白受,後世劉邦的子孫對於這個蕭何相國的勞苦功高是非常認可的。史記如此記載“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輒複求何後,封續酂侯,功臣莫得比焉。”在蕭何死後,爵位傳承了四世之後最終犯下了過錯,被免去了爵位。但是天子還念著這位為了漢家天下死而後已的老臣,蕭何也因此能夠蔭庇子孫,成為了功臣之中獨一無二的一個。

所以,從刀筆吏出身的蕭何其實更加懂得人心,人性。智慧可以解決一切,但有時候吃虧是福,有舍才有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