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很多人都愛勞力士,但是99%的人都不知道勞力士迪通拿的前世今生

在遊艇II出現前, 迪通拿是現代勞力士最複雜的表款。 對於專門研究勞力士的人來說, 勞力士沒有複雜表款並不奇怪, 這家論設計和製作實力在瑞士數一數二的廠家, 從來不涉及製造生產諸如萬年曆、三問、陀飛輪等功能, 而現代的迪通拿一度是勞力士最複雜也是最熱銷的系列。

勞力士遊艇名仕II

要追溯迪通拿的前世今生, 還要從計時腕表說起。 當年, 人們把普通腕表和計時功能結合在一起, 花了差不多4、5年的開發時間。 最後得出一種嶄新的腕表:腕式計時表。 計時表就是普通的腕表上加上運動計時的功能, 除了原先本來的秒針, 還有專門的累計秒, 分鐘, 甚至小時的計時用針。 計時表和專用碼錶看上去非常類似, 但是事實上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專用碼錶是通過擺輪上方的停止機械控制計時的開始和停止。 這種機構如果用在腕表是完全不可取的,

因為還要考慮到腕表本身走時的準確性。 就腕表本身而言, 擺輪必須不停地運動, 不能停止。 第一塊計時腕表用了可以轉換的凸輪和控制杆來讓這兩種互相矛盾功能在一起工作。

勞力士並非是計時腕表方面的先驅, 當年他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蠔式和自動裝置的研究上面。 在1930年代末, 因為蠔式結構把勞力士定位在了“運動腕表”的市場上, 因此勞力士決定研發它們自己的計時運動腕表。

Valjoux機芯

計時腕表的普及讓手錶工業感到驚訝。 新技術的不斷推出不僅僅是運動物體或者汽車競賽的需求,

而是更多專業人士對於計時以及精准度的不斷需求。 產品控制人員通過腕上的計時腕表來計算產品生產時間;甚至攝影師通過計時腕表來計算曝光和沖印的時間。

新技術運用在競賽中

一個按鈕的計時腕表雖然好用, 但畢竟結構太過於簡單。

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需要做計時的中間停頓需求。 1930年代末期帶有這種功能的兩個按鈕的計時機芯面世了。 它標誌著純正計時腕表的時代到來了, 這種設計使得計時腕表可以在計時過程中有停止的功能了。 對於長距離的賽車運動來說, 那些正常的“進站”就可以通過停止計時來略過了, 這樣就可以更加準確地計算出車輛在整個真正的賽車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了。 這樣的產品可以讓很多大廠在咖啡休息時間停止產品生產計時, 足球裁判可以在球出界的時候停止比賽計時並在撿回球的時候恢復計時。 這種方法讓45分鐘的比賽變得無比精確。

兩個計時按鈕的勞力士

勞力士最有趣的一款計時腕表,是一種混合了很多其他元素的“Zerograph”,在1930年代末生產了極少的一部分:它的機芯是10.5法分帶中央大秒針的那種,然後加上簡單的10多個額外的計時零部件以及一個鼓起的表背,就可以投放市場了。這塊型號為Ref.3462的計時腕表是勞力士計時表路程上的一塊里程碑。也是第一塊使用蠔式表冠的計時勞力士。

勞力士Ref.3462

在其後的很多計時型號上勞力士做了一些改動。第一塊真正的計時蠔式勞力士是Ref.4500,但是因為是二戰期間推出的所以真正的產量並不是很大。Ref.6232和Ref.3668隨後推出市場,但是也並非銷量很大。所有這些新型號的計時器都使用Valjoux的13法分機芯,就像Ref.4500一樣,都只帶有30分鐘的累計計時功能。當勞力士在1942年推出1小時累計計時腕表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旋入式的後蓋。七年後的Ref.5034的推出則完全使用了蠔式的錶殼。在其後的15年裡Ref.6034慢慢地取代了Ref.5034,後來逐漸轉換到Ref.6234。在其後又推出了Ref.6238,並且最終過渡到Ref.6239。

勞力士Ref.4500

勞力士Ref.6232

勞力士Ref.3668

勞力士Ref.5034、Ref.6034、Ref.6234、Ref.6238、Ref.6239

1960年代,勞力士將其計時碼表大改款並重新命名為Cosmograph蠔式宇宙型計時表(Ref. 6239,採用Valjoux 72機芯),其外觀上的最大差異是將其時速計(Tachymeter)直接刻印在表圈(Bezel)最週邊,而非在傳統的錶盤(Dial)上。由於Cosmograph集合了現代專業運動手錶的各種性能,包括蠔式防水設計,一體成形機械機芯計時,蠔式折疊扣錶帶,以及可以即時知道平均圈速(Average lap speed)的表圈設計,因此迅速在賽車選手間大受歡迎,勞力士便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賽車勝地Daytona Beach(迪通拿海灘)為此表命名為Cosmograph Daytona(宇宙計時迪通拿)。另有一較為可信的說法是Daytnoa得名的由來,來自另一段典故:當勞力士裝配出Cosmograph蠔式宇宙型計時表後,正適逢美國Doyona賽車賽事開幕,勞力士將Cosmograph計時碼表送選競爭做大會的指定計時儀器,一舉獲選,勞力士廠商遂將此系列命名為Daytona(迪通拿)系列。

勞力士Cosmograph蠔式宇宙型計時表

和白麵鋼外圈的Ref. 6239同時代的,還有黑面黑塑膠外圈的Ref. 6241,同樣採用Valjoux 72機芯。之後數年,勞力士改良了Valjoux 72機芯,升級為727機芯,擺頻增加到了21600,微調裝置也有所改變。隨之而來的型號變化為Ref. 6262 & Ref. 6264 。前者為鋼外圈,後者則為黑色塑膠外圈。

勞力士白麵鋼外圈的Ref. 6239、勞力士黑面黑塑膠外圈的Ref. 6241

勞力士Ref. 6262 & 6264

之後勞力士在十數年間,未對迪通拿進行什麼修改,直到1970年代末期,當勞力士推出Ref.6263的時候,勞力士修改了很重要的一個功能 : 防水計時按鈕。早期的蠔式計時只是做了表冠的鎖緊防水,而計時按鈕只是做了防水墊圈的保護,這種結構最多防水深度25英尺甚至更淺,而正是由於這種結構上的缺陷,很多勞力士計時腕表都會因為這個原因進水從而受到損傷。新款Ref.6263的防水深度一下子達到了165英尺(50米),而短短10年後這種防水標深翻了一番,達到了330英尺(100米),雖然這2種不同防水標深的計時腕表看上去非常相似。

勞力士Ref.6263

Ref.6263是一塊很少見的勞力士,它是唯一一塊因為錶殼材質不同而搭配不同機芯的勞力士腕表。簡單的看,金殼的Ref.6263搭配的是Valjoux天文臺手卷機芯,且在12點下方刻上“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ly Certified”。據我們所知,這行字是從來不用在手卷勞力士腕表上的。而不銹鋼外殼的版本則是另外一種級別:普通的Valjoux手卷機芯。和Ref.6263類似的同期款式是鋼外圈的Ref.6265,機芯則繼續採用727機芯。

勞力士Ref.6263

不管怎樣,直到1986年計時表的出售情況始終落後於其他型號。就在這個時候,驚人的勞力士迪通拿行情開始出現了。美國和英國的市場開始陷入瘋狂。在義大利這樣的小國家裡甚至賣到了超過公價的2倍之高。很多鐘錶收藏者開始出高價收藏迪通拿腕表,他們通過各種方式預定他們需要的迪通拿腕表。

這款表的特點在於它的錶盤和其特殊的設計。義大利收藏者和代理商開始把他們無法買到的這種特殊顏色錶盤的迪通拿稱之為“保羅紐曼”盤。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Paul Newman在他拍攝的一部電影《勝利者》中就佩戴了這樣一塊腕表。隨後這部電影連同它的海報充斥了整個義大利市場。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Paul Newman佩戴著這樣一塊迪通拿出現在義大利最出名的雜誌封面上。

Paul Newman佩戴的迪通拿

有趣的是,Paul Newman本人則從未在正式場合中承認或否認這些流言,畢竟傳說仍舊是保留一分神秘與爭議會更具吸引力,這一點Paul Newman可一點都不失巨星的魅力。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一點是Paul Newman的確深愛迪通拿,也在無數的場合佩戴迪通拿,這一點可不是虛擬的James Bond(詹姆斯·邦德)與Submariner做得到的。

Paul Newman佩戴的迪通拿

基本鋼款的勞力士迪通拿從1980年代中期的1400美金漲價到1990年代中期的7000美金。

這時,勞力士的迪通拿開始採取了重大的改款決定:1988年勞力士把計時機芯從手上鏈的Valjoux換成了自動上鏈的Zenith EL Primero,而且取消了日期功能,並對機芯進行了很大的改革:將36000的擺頻降低到耐用的28800,更換了自動輪系和擺輪系統,編號Cal.4030。這塊表則被編號成Ref.16520,其新設計的錶盤上也使用了粗體字代替原來的那種,表面上也用了有對比性質的不同顏色。包括:白色小圈對黑色錶盤,黑色小圈對白色錶盤,甚至金色小圈對黑色錶盤。每一塊錶盤上都印有紅色的“Daytona”字樣,並且都裝配了旋入式鎖定的計時按鈕,防水達到100米。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改動是勞力士迪通拿的外殼直徑從37毫米增加到了40毫米,表玻璃也升級為藍寶石玻璃。

勞力士Ref.16520

而從這時候,勞力士也開始採用更新的五位元型號數位,其最後一位元是0表示全鋼版本,3表示間金版本,而8則表示黃金版本,9表示白金版本。同時期還出品了原廠皮帶的貴金屬迪通拿版本,型號分別為Ref.16518 & Ref.16519。

勞力士Ref.16518 & Ref.16519

採用了十幾年外購機芯後,在2000年,勞力士發表全新自製的Cal.4130計時機芯。也就是今天依然在使用的機芯。新款4130承襲了勞力士3000系統的擺輪橋板,與4030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計時機制的啟動、停止結構不同,原為藉齒輪靠近、脫離來控制啟動與停止,現在則為靠齒輪的上、下離合作用來控制,歸零的設計則不變。在傳動系統的結構上,4130的輪系屬於新一代的設計,齒輪帶動的方式亦不同于原有的傳統設計,此舉應是考慮到生產的工序與調校的方便性,另外在自動上鏈的機制方面,新款4130多裝置了1枚齒輪,使上鏈效果更加靈活,配合可儲能3天的發條,大幅提升其功能。同時自動盤亦採用滾珠軸承式,這也是在勞力士所研製的機芯中第一次出現,別具意義。

Cal.4130計時機芯

外觀上,除了錶殼厚度稍有增加及金屬錶帶有些許差別外,錶盤的排列也有變化。因為重新設計的機芯,將原位於9點位置的秒盤移至與一般手錶小秒針位置相同的6點位,讓配戴者習慣讀取。原位於6點位置的12小時盤移至9點的位置,30分鐘計時盤則維持在右側,且以上兩個計時盤並未遵循傳統的設計呈一水平線,而是各比中心指標位置高出7度,相當特別。此外,不銹鋼材質及全金表的面盤時標形狀呈短胖型,黑色面盤的小計時盤外圈顏色也由白色變為銀色,新款的型號也隨之變成了六位元數字。

這十餘年,迪通拿不斷在進行著細微的變動:陶瓷外圈的使用、新型微調鏈帶的使用、永恆玫瑰金材料的使用、新型藍鈮遊絲的使用到最新的鉑金版本的推出,無不為這個經典的系列製造著新的話題,讓愛好者不斷探尋著它的永恆魅力。

兩個計時按鈕的勞力士

勞力士最有趣的一款計時腕表,是一種混合了很多其他元素的“Zerograph”,在1930年代末生產了極少的一部分:它的機芯是10.5法分帶中央大秒針的那種,然後加上簡單的10多個額外的計時零部件以及一個鼓起的表背,就可以投放市場了。這塊型號為Ref.3462的計時腕表是勞力士計時表路程上的一塊里程碑。也是第一塊使用蠔式表冠的計時勞力士。

勞力士Ref.3462

在其後的很多計時型號上勞力士做了一些改動。第一塊真正的計時蠔式勞力士是Ref.4500,但是因為是二戰期間推出的所以真正的產量並不是很大。Ref.6232和Ref.3668隨後推出市場,但是也並非銷量很大。所有這些新型號的計時器都使用Valjoux的13法分機芯,就像Ref.4500一樣,都只帶有30分鐘的累計計時功能。當勞力士在1942年推出1小時累計計時腕表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旋入式的後蓋。七年後的Ref.5034的推出則完全使用了蠔式的錶殼。在其後的15年裡Ref.6034慢慢地取代了Ref.5034,後來逐漸轉換到Ref.6234。在其後又推出了Ref.6238,並且最終過渡到Ref.6239。

勞力士Ref.4500

勞力士Ref.6232

勞力士Ref.3668

勞力士Ref.5034、Ref.6034、Ref.6234、Ref.6238、Ref.6239

1960年代,勞力士將其計時碼表大改款並重新命名為Cosmograph蠔式宇宙型計時表(Ref. 6239,採用Valjoux 72機芯),其外觀上的最大差異是將其時速計(Tachymeter)直接刻印在表圈(Bezel)最週邊,而非在傳統的錶盤(Dial)上。由於Cosmograph集合了現代專業運動手錶的各種性能,包括蠔式防水設計,一體成形機械機芯計時,蠔式折疊扣錶帶,以及可以即時知道平均圈速(Average lap speed)的表圈設計,因此迅速在賽車選手間大受歡迎,勞力士便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賽車勝地Daytona Beach(迪通拿海灘)為此表命名為Cosmograph Daytona(宇宙計時迪通拿)。另有一較為可信的說法是Daytnoa得名的由來,來自另一段典故:當勞力士裝配出Cosmograph蠔式宇宙型計時表後,正適逢美國Doyona賽車賽事開幕,勞力士將Cosmograph計時碼表送選競爭做大會的指定計時儀器,一舉獲選,勞力士廠商遂將此系列命名為Daytona(迪通拿)系列。

勞力士Cosmograph蠔式宇宙型計時表

和白麵鋼外圈的Ref. 6239同時代的,還有黑面黑塑膠外圈的Ref. 6241,同樣採用Valjoux 72機芯。之後數年,勞力士改良了Valjoux 72機芯,升級為727機芯,擺頻增加到了21600,微調裝置也有所改變。隨之而來的型號變化為Ref. 6262 & Ref. 6264 。前者為鋼外圈,後者則為黑色塑膠外圈。

勞力士白麵鋼外圈的Ref. 6239、勞力士黑面黑塑膠外圈的Ref. 6241

勞力士Ref. 6262 & 6264

之後勞力士在十數年間,未對迪通拿進行什麼修改,直到1970年代末期,當勞力士推出Ref.6263的時候,勞力士修改了很重要的一個功能 : 防水計時按鈕。早期的蠔式計時只是做了表冠的鎖緊防水,而計時按鈕只是做了防水墊圈的保護,這種結構最多防水深度25英尺甚至更淺,而正是由於這種結構上的缺陷,很多勞力士計時腕表都會因為這個原因進水從而受到損傷。新款Ref.6263的防水深度一下子達到了165英尺(50米),而短短10年後這種防水標深翻了一番,達到了330英尺(100米),雖然這2種不同防水標深的計時腕表看上去非常相似。

勞力士Ref.6263

Ref.6263是一塊很少見的勞力士,它是唯一一塊因為錶殼材質不同而搭配不同機芯的勞力士腕表。簡單的看,金殼的Ref.6263搭配的是Valjoux天文臺手卷機芯,且在12點下方刻上“Superlative Chronometer Officially Certified”。據我們所知,這行字是從來不用在手卷勞力士腕表上的。而不銹鋼外殼的版本則是另外一種級別:普通的Valjoux手卷機芯。和Ref.6263類似的同期款式是鋼外圈的Ref.6265,機芯則繼續採用727機芯。

勞力士Ref.6263

不管怎樣,直到1986年計時表的出售情況始終落後於其他型號。就在這個時候,驚人的勞力士迪通拿行情開始出現了。美國和英國的市場開始陷入瘋狂。在義大利這樣的小國家裡甚至賣到了超過公價的2倍之高。很多鐘錶收藏者開始出高價收藏迪通拿腕表,他們通過各種方式預定他們需要的迪通拿腕表。

這款表的特點在於它的錶盤和其特殊的設計。義大利收藏者和代理商開始把他們無法買到的這種特殊顏色錶盤的迪通拿稱之為“保羅紐曼”盤。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Paul Newman在他拍攝的一部電影《勝利者》中就佩戴了這樣一塊腕表。隨後這部電影連同它的海報充斥了整個義大利市場。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Paul Newman佩戴著這樣一塊迪通拿出現在義大利最出名的雜誌封面上。

Paul Newman佩戴的迪通拿

有趣的是,Paul Newman本人則從未在正式場合中承認或否認這些流言,畢竟傳說仍舊是保留一分神秘與爭議會更具吸引力,這一點Paul Newman可一點都不失巨星的魅力。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一點是Paul Newman的確深愛迪通拿,也在無數的場合佩戴迪通拿,這一點可不是虛擬的James Bond(詹姆斯·邦德)與Submariner做得到的。

Paul Newman佩戴的迪通拿

基本鋼款的勞力士迪通拿從1980年代中期的1400美金漲價到1990年代中期的7000美金。

這時,勞力士的迪通拿開始採取了重大的改款決定:1988年勞力士把計時機芯從手上鏈的Valjoux換成了自動上鏈的Zenith EL Primero,而且取消了日期功能,並對機芯進行了很大的改革:將36000的擺頻降低到耐用的28800,更換了自動輪系和擺輪系統,編號Cal.4030。這塊表則被編號成Ref.16520,其新設計的錶盤上也使用了粗體字代替原來的那種,表面上也用了有對比性質的不同顏色。包括:白色小圈對黑色錶盤,黑色小圈對白色錶盤,甚至金色小圈對黑色錶盤。每一塊錶盤上都印有紅色的“Daytona”字樣,並且都裝配了旋入式鎖定的計時按鈕,防水達到100米。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改動是勞力士迪通拿的外殼直徑從37毫米增加到了40毫米,表玻璃也升級為藍寶石玻璃。

勞力士Ref.16520

而從這時候,勞力士也開始採用更新的五位元型號數位,其最後一位元是0表示全鋼版本,3表示間金版本,而8則表示黃金版本,9表示白金版本。同時期還出品了原廠皮帶的貴金屬迪通拿版本,型號分別為Ref.16518 & Ref.16519。

勞力士Ref.16518 & Ref.16519

採用了十幾年外購機芯後,在2000年,勞力士發表全新自製的Cal.4130計時機芯。也就是今天依然在使用的機芯。新款4130承襲了勞力士3000系統的擺輪橋板,與4030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計時機制的啟動、停止結構不同,原為藉齒輪靠近、脫離來控制啟動與停止,現在則為靠齒輪的上、下離合作用來控制,歸零的設計則不變。在傳動系統的結構上,4130的輪系屬於新一代的設計,齒輪帶動的方式亦不同于原有的傳統設計,此舉應是考慮到生產的工序與調校的方便性,另外在自動上鏈的機制方面,新款4130多裝置了1枚齒輪,使上鏈效果更加靈活,配合可儲能3天的發條,大幅提升其功能。同時自動盤亦採用滾珠軸承式,這也是在勞力士所研製的機芯中第一次出現,別具意義。

Cal.4130計時機芯

外觀上,除了錶殼厚度稍有增加及金屬錶帶有些許差別外,錶盤的排列也有變化。因為重新設計的機芯,將原位於9點位置的秒盤移至與一般手錶小秒針位置相同的6點位,讓配戴者習慣讀取。原位於6點位置的12小時盤移至9點的位置,30分鐘計時盤則維持在右側,且以上兩個計時盤並未遵循傳統的設計呈一水平線,而是各比中心指標位置高出7度,相當特別。此外,不銹鋼材質及全金表的面盤時標形狀呈短胖型,黑色面盤的小計時盤外圈顏色也由白色變為銀色,新款的型號也隨之變成了六位元數字。

這十餘年,迪通拿不斷在進行著細微的變動:陶瓷外圈的使用、新型微調鏈帶的使用、永恆玫瑰金材料的使用、新型藍鈮遊絲的使用到最新的鉑金版本的推出,無不為這個經典的系列製造著新的話題,讓愛好者不斷探尋著它的永恆魅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