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把“末代工農兵學員”的青春故事講給你聽

《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

作者:敬一丹等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皺著眉頭夾起一塊老鼠肉放進嘴裡……哦, 還真的很好吃!”

讀到這裡不禁皺皺眉頭,

老鼠肉真的能吃嗎?可這就是《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裡講述的真實生活。 高考廢止期間, 從1970年起, 共94萬基層青年通過推薦上大學, 他們被稱為“工農兵學員”, 而1976年入學的敬一丹和陪她度過兩年大學時光的28位同學成為了“末代工農兵學員”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根據這29名學員各自的回憶, 共同完成了這本書的寫作。 這本書不僅僅是他們的自敘, 更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他們用真實的筆觸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學習和生活經歷。 他們入學前, 或者是知青, 或者是軍人, 或者是工人, 努力和機遇讓他們成為工農兵學員, 從此命運軌跡發生了轉變。 書的開頭記敘了76級播音專業的工農兵學員入學前的生活。 在小興安嶺的清河林區,

白天植樹、晚上廣播的知青敬一丹記得:“夏夜裡, 電影隊來了, 那就是節日。 空場上掛起銀幕, 孩子大人早早地擺上小板凳, 放映電影《春苗》, 真好啊!”知青韓菊回憶自己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紅光牧場的情景:“隊長交給我一個任務——送文化到哈薩克氈房……我只得自己騎馬去了。 ”他們當中也有軍人, 在新疆當兵的秦魯濱, 敘述著當時條件的艱苦:“簡易廁所都搭建在陡坡上, 就像吊腳樓似的, 茅坑下麵是露天的, 大風一刮, 雪渣子打著旋轉, 吹得滿屁股都是, 凍得人直打哆嗦也得硬挺!”

經歷不同, 卻有著同樣的緣分。 他們當中好多人, 幸運地遇到了喜歡的職業——廣播員, 得到了珍貴的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入學名額,

開始了中斷許久的學生生涯。

但是, 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並不容易, “進了校門發現腦袋裡的知識少得可憐、可歎, 需要惡補, 寒暑假正好可以幹這件事”, 講不好普通話和知識匱乏帶來的自卑感, 讓有些遠路的同學在寒暑假也放棄了回家。

短暫的兩年知識的浸潤, 讓他們走出校門後的命運有了新轉折, 有人在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從事推廣普通話工作, 有人50歲考上了博士, 有人從播音員走到了講臺……言語間透露著自豪和對生活的熱愛。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此幸運, 書中也記錄了沒有選擇的青春。 當讀懂了不可違抗的那種無奈, 才更能明白恢復高考、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裡的意義。

書裡五彩斑斕、線條簡約的插畫,

是76級播音專業, 已經62歲的李小梅畫的, 當年錯過了自己心儀的美院招生。 在書裡, 她用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76級播音專業的王征, 他的愛好是無線電, 一直夢想自己考上清華、北航的無線電專業。 整天琢磨著口腔構造的他連一個“啊”都發不出。

……

寫作這本書的意義, 正如敬一丹所說, 就是記錄那一段歷史, 這是作為媒體人的責任。 否則, 那些經歷就白過了, 付出的代價就白費了。 所以他們希望年輕人瞭解那段歷史。 如果瞭解了高考被廢止那段經歷, 才能夠認識到恢復高考對個人命運、對國家的面貌和對文化鏈條銜接的深刻影響。

就像封面上“工農兵學員”王石所說的“世上沒有被浪費的光陰, 只有未曾思索過的生活”,

雖然他們不願再經歷那段歷史, 但正因為那些經歷, 才成為今天更好的自己。 □包小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