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瓷器鑒定主要看痕跡

對於很多熱愛或者投資陶瓷的人來說, 一開始能夠鑒定一件的古瓷很不容易, 但熟悉後又很容易。 如今, 這種說法又變了:陶瓷最難看了, 書畫最容易鑒定。 因為書畫家每個人的風格比較單一, 雖然有模仿, 但還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陶瓷涉及到窯口眾多, 每個時代的東西很多, 真假難以辨認, 因此很多人對陶瓷鑒定感覺如霧裡看花一樣。 判斷一件東西的真偽, 光從釉、器型、紋飾、燒造方法等傳統鑒定方法出發還不夠, 專家認為, 用一些痕跡的方法來輔助鑒別, 很有必要。

比如說傳世的東西一定要有傳世使用的痕跡,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凡是流散在民間的東西, 它的經歷一定是非常之坎坷, 這和故宮不一樣, 故宮依然有很多東西非常光鮮, 那是在特定的環境中保存的, 這些東西我們很難見到, 也很難摸到。 在判斷傳世收藏品當中, 自然使用痕跡是我們鑒定的一個重要方法。

首先說, 工藝痕跡應該說是非常複雜的, 也非常難搞懂。 元代以前老窯瓷器, 裡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 自然拉出來的。 在拉的過程中有一釐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跡, 或深或淺, 因器型、窯口、生產地域不同而定。 如今去景德鎮觀察, 發現這種拉坯沒有人會了, 不多見了, 拉出來的效果和我說出來的這種現象有很大的區別。

當下瓷器中,

有很多氣孔痕跡、褶皺痕跡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過於集中, 比如拉坯以後就人為製造一些褶皺痕跡或者是氣泡痕跡, 不是很均勻很自然。 拉坯和煉泥的工藝過程, 包括修足的工藝過程很複雜。 無論是高足杯還是盤碗, 平切足成直角, 燒出來以後平切足的內部向裡收縮, 幾乎成為一個拋面八字形, 這種東西怎麼形成我們不得而知, 好像就靠外沿的邊支撐燒的, 裡面是一個八字形, 大多見於出土。 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這樣的器物, 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盤碗器型幾乎都是這種器型, 為什麼會這樣?無外乎減少器物本身和墊底的接觸, 但是我們理解翻過來就是平切內刮一刀, 就是那麼簡單,
但是內刮一刀的速度和技術水準爐火純青, 讓你感覺到它就是一個自然的收縮, 根本不是內刮一刀的, 刮一刀的痕跡根本找不到。 我們知道宋代的耀州窯, 平切足內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跡非常清楚, 因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樣, 在刮的過程中碰到硬的地方會有一些跳刀的痕跡, 這種痕跡根本找不到, 只能理解為是一個自然收縮, 但是憑什麼光收縮裡面不收縮外面呢?對這些未知數的東西, 我們至少應把一些現象掌握, 到現在我沒有見到一件仿品能夠達到這種程度, 諸如此類等等工藝上的特徵和痕跡, 都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

當然, 出土痕跡是一個很重要的痕跡, 這個痕跡把握起來有很多的困難。 同樣是北方的土,

北京的土和內蒙的土、東北的土是不一樣的, 南方的土, 比如說四川、重慶的土, 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樣, 土質都有很大差異。

首先我們瞭解人為附著的方法。 一是膠粘, 無論它是用乳膠、雞蛋清, 或是其他現代化的材料來粘合, 都需要一層層地粘, 粘完以後不能暴曬, 一曬就裂了, 一定要放在陽臺或犄角旮旯裡, 慢慢陰乾, 水分自然揮發, 揮發以後撣掉的就撣掉, 撣不掉的就永遠附著上面了。 這種附著的層次是不清晰的。 還有一種方法是埋在地裡, 埋個三兩年, 三年以上的不是沒有, 少, 這是因為人們的浮躁, 埋了這麼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

好比我們說民國的東西, 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瓷器、玉器、銅器都非常的精到。

雖然大清朝不復存在了, 但那個朝代對這些匠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匠人們的心是靜的, 他崇尚一門手藝, 有了這門手藝才有飯吃, 所以他做的東西一定是踏踏實實的, 是經得住推敲和琢磨的。 現代人浮躁到這種程度, 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貼在一塊了, 無論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樣地要作弊, 這往往也是暴露他們馬腳的地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