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熱點」孩子總出“怪相”當心抽動症

點擊上方“藍色微信名”可訂閱哦!

最近小明的媽媽因為一件事犯了愁, 原本聰明乖巧的小明最近總是頻頻的眨眼、擠鼻、搖頭, 手有時候一抽一抽的, 一開始一位是孩子自己惡作劇, 後來發現無論是訓斥孩子還是打孩子, 對孩子的這種情況都沒有改善作用。 在輾轉了多家醫院之後, 小明最終在神經科被確診為“抽動障礙”。

“抽動障礙”究竟是一類什麼樣的疾病呢, 讓我們來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抽動障礙, 即抽動症, 為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 由Itard於1825年首先描述, 以不自主的、反復的、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的運動性和/或發聲性抽動為主要表現。

常見的運動性抽動包括眨眼、眼球轉動、擠眉、皺額、面部表情的扭曲、張口伸舌、搖頭、點頭、仰頭、伸脖、聳肩、挺腹、扭腰、甩手等, 而發聲性抽動則是因為累及呼吸肌、咽喉肌、口腔肌等所產生聲音, 多表現為清嗓、乾咳、哼聲、吠叫聲、吸鼻、咂舌聲、深吸氣等。 患兒常常因為這種非特異性的表現, 被誤診為鼻炎、結膜炎等, 或者被家長或老師冠以惡作劇的“罪名”問責, 結果孩子的症狀並沒有得到控制。

抽動症多於4~6歲起病, 發病率為1%-3.8%, 男、女發病比例約為4:1。 大部分的抽動症患兒可合併有強迫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及其他心理行為異常, 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

抽動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 目前一致認為遺傳易患性、圍生期危險因素如低出生體重和缺氧、免疫及自身免疫因素、共患病的影響、精神壓力以及藥物使用不當等因素可影響抽動症的發生發展。

那麼, 得了抽動障礙怎麼辦呢?

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

1、心理行為治療:對於TS患兒讓他們能更好地生活、學習、成長, 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社會功能, 比抑制他們的抽動症狀更為重要, 所以對於症狀輕微的患兒, 可不使用藥物治療, 只需進行心理調適及指導即可, 讓患兒及家長瞭解TS的自然過程有利於緩解其內心壓力, 對患兒多安慰、鼓勵, 改善不良情緒, 而且要鼓勵患兒參加體育鍛煉, 學習特殊才能,

並保持良好的睡眠, 而行為治療對TS治療也是有效的。

2、藥物治療:目前應用較廣的主要是泰比利、可樂定、氟呱啶醇、阿立呱唑、托吡酯或中藥製劑等。 一般藥物治療的原則可以概括為:藥物選擇要儘量少, 小劑量開始, 逐漸添加, 維持最小有效劑量治療, 必要時合併藥物治療, 加藥或減藥時藥一個一個來, 要緩慢減藥, 防止抽動症狀反復。

3、其他新的治療方法:對於藥物難治性抽動症患兒, 腦電生物回饋、深部腦刺激、重複經顱磁刺激等非藥物性治療方法, 將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而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抽動障礙預後相對良好, 約有1/3患兒在青春後期症狀完全消失, 不足1/2患兒仍有輕度抽動症狀, 僅有少部分患兒遷延至成年或終生。

因此得了抽動症既不能小視, 但也不要焦慮, 只要得到早期、正規、合理科學的治療和管理, 廣大患兒都會走出抽動的泥潭, 健康快樂成長。

編輯:宣傳中心

首都兒科研究所服務號

sdekyjsfwh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首都兒科研究所科普號

sdekyjskph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