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汕頭礐石番仔墳

“番”字, 通常是泛指外來的、尤指海外的, 像我們熟悉的番茄、番薯等。 當地人將出洋去海外叫作“過番”, 將洋人稱作“番仔”。

1860年1月, 清政府在媽嶼島設立潮海關, 被公認為是汕頭開埠的起始。 汕頭開埠前後, 來了一群懷著信念揣著夢想的傳教士, 除了傳播宗教信仰, 還辦學校、設西醫, 把西方的文明帶到這裡, 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交融,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汕頭開埠文化。 有不少在潮汕地區的傳教士直到老死, 將遺骨留在了礐石山上, 徹底紮根在此。

礐石“番仔墳”, 見證了汕頭開埠的歷史一頁。 番仔墳裡, 大理石砌成的墳墓,

豎著十字架, 刻寫著中英兩種文字, 雖是墓地, 卻毫無陰森之感, 周遭山花搖曳、喬木挺立, 整潔而寧靜。 除了傳教士, 還有早期的外籍人士過世後也葬在番仔墳。

攝於1895年, 番仔墳, 施饒理牧師之墓

施饒理牧師(Rev.George Smith 1831–1891), 英藉, 1857年被英長老會差派到廈門協助建造教堂,

1858年轉到汕頭, 在潮汕地區的揭陽榕城、揭西棉湖、五經富、河婆等地設立傳教所、建堂傳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