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主觀性失眠 撕掉你的失眠標籤

撕掉你的失眠標籤 --“誤以為你有睡眠問題比實際缺乏睡眠更有害”

“在安靜沉寂的黑暗中, 在失眠和入睡間苦苦掙扎”。 一項發表在《行為研究和治療》(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有關失眠的研究綜述,

闡述了全世界睡眠實驗中觀察到的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 睡眠品質低下不足以使個體認為自己有睡眠障礙…甚至睡眠品質低下都不是導致睡眠障礙的必要條件。 該論文由Kenneth Lichstein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所著, 探索“失眠標籤”的含義:它是如何導致健康問題以及如何阻礙失眠患者的康復。

失眠的特徵是長期睡眠品質低下, 影響到了個體的日常生活。 通過客觀科學的檢測手段, 失眠個體睡眠品質低下以及經常抱怨自己睡眠不足。 為瞭解睡眠品質低下與個體報告自己失眠(失眠標籤)的相互作用, Lichstein查閱了二十項涉及睡眠各個方面的研究, 比如“通常你要多長時間才能入睡?”以及“你對你的睡眠品質滿意嗎?”或者直接調查個體是否有信心更好地處理失眠問題。

相關研究

證據表明, 睡眠品質低下本身不足以導致失眠。 一項1995年的研究觀察了400個社區志願者(55歲或以上)的睡眠狀況, 發現大多數實際睡眠品質低下的志願者(在此實驗中, 睡眠品質低下指六個月內每天或每週至少三晚需要30分鐘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入睡)並沒有體驗到痛苦情緒或認為自己有失眠症狀。 相比那些睡眠品質優秀的個體, 這些“無抱怨的睡眠品質低下者”在日常疲勞程度以及焦慮水準上並沒有顯著差別。

研究使用的多導睡眠圖(包括腦電波記錄和其他睡眠狀態的生理測量)和睡眠日記--比簡單回憶來說, 能更準確測量睡眠品質;這些客觀記錄鞏固了上述研究發現。

另一項重複性研究也顯示, 無抱怨睡眠品質低下者的焦慮和抑鬱水準與一般人群無顯著差異。 一項大樣本研究(被試n=1700)發現睡眠時間不足與高血壓增加具有相關關係(與睡眠不足的嚴重程度有關), 然而那些並不認為自己有失眠症狀的被試, 其睡眠時間與血壓不具有相關關係, 因此睡眠品質低下並不一定會使個體體驗到失眠, 也不會產生與失眠有關的連鎖性健康問題。

另一方面, 睡眠品質低下並不是個體抱怨自己有失眠症狀的必要條件。 多導睡眠圖和睡眠日記研究清楚表明, 睡眠模式不符合臨床睡眠品質低下標準的個體仍會認為自己失眠(主觀性失眠)。 另外,

這些“報告睡眠品質不足, 但實際正常的個體”在日常疲勞、焦慮和抑鬱方面表現出較高程度的受損。 最近研究表明, 個體經歷的睡眠品質本身與自殺傾向或想法無相關關係;相反, 不論你是否真的存在睡眠問題, 自殺傾向或想法與個體自己的主觀感受(覺得自己有睡眠障礙)相關。

總結一些重要研究(從個體對失眠的抱怨與睡眠品質問題的研究), Lichtstein報告, 37%抱怨自己失眠症狀的個體“並沒有達到睡眠品質低下的常規標準”。 他們的睡眠情況雖不完美, 但在某種程度上與平均水準並無顯著差異, 屬於正常範圍。 另一方面, 許多真正存在睡眠問題的個體卻能不受失眠的影響, 這個問題值得人深思?

Lichstein 認為, 那些認為自己失眠的睡眠品質優異者存有一種睡眠的認知偏差, 導致了個體賦予自己“失眠標籤”(與此一致的是, 針對這樣的偏見,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針對失眠的一種有效干預)。 例如, 賦予自己“失眠標籤”的個體會存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 希望在進入睡眠前15分鐘能保持清醒。 疑病症的氣質特點或災難化思維(認為某些微小事件會導致一些慢性長期疾病,即災難化的結果)可能會將某些微小事件錯認為症狀或誇大事件的危害性。症狀在緩解期時,失眠症患者可能會過度警覺,如果某一晚睡眠品質低下,他們就會將其作為失眠症狀再次來襲的證據。這種焦慮會使入睡變得愈加困難,睡眠就“塗上了一層恐懼的氣氛”,就如本文首句話所說。相比於真正睡眠品質低下卻不將此視為問題的個體,某些睡眠問題並不顯著卻賦予自己“失眠標籤”個體的睡眠就變成了“人間地獄”

治療師很難幫助那些賦予自己“失眠標籤”的個體--即使當治療師成功幫助個體改善了睡眠狀況,但他們有關睡眠的負性信念會繼續持續下去。有關失眠的汙名化研究表明,失眠個體會對他們的睡眠問題產生普遍的懷疑:這會為“失眠標籤”個體提供長久的警覺性刺激因素以及給他們一種堅定的信念(他們的睡眠問題很嚴重)。

失眠診斷的最基本原則是個體抱怨自己的睡眠問題;而大多數的臨床實踐,在提供診斷之前都需進行睡眠評估,許多患者的失眠是由於失眠標籤(主觀性失眠)而不是真正的缺乏睡眠。Lichtstein建議除了CBT治療之外,我們通過其他的臨床方法如正念和辯證行為療法(DBT),讓患者對以下類似問題作出回答:什麼是正常的睡眠?睡眠有必要完美嗎?我需要將自己看做是失眠患者嗎?在這些方面,心理學可以使許多陷入不必要痛苦的個體擺脫困境。

作者:王翼 劉悅 周雨

中文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違者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Insomnia identity

https://digest.bps.org.uk/2017/10/26/insomnia-identity-misbelieving-youve-got-sleep-problems-can-be-more-harmful-than-actual-lack-of-sleep/#more-31502

王翼心理工作室治療範圍

Anxiety disorder/焦慮障礙(特定恐懼,強迫相關障礙,驚恐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

Major depression/抑鬱障礙

Self injury and suicide/自殘,自傷行為干預

somatic symptom/軀體形式障礙(疼痛障礙、軀體症狀、疾病焦慮障礙)

relationship and martial issues/親子關係(和父母關係、和子女關係),親密關係(包含情感問題、婚姻問題)

eating disorder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和暴飲暴食)

性少數群體(LGBT)諮詢

以英文為母語的外籍人士心理治療(offer psychotherapy to English speaker)

諮詢和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針對抑鬱伴隨焦慮情緒、低自尊與創傷、自殺與自殘行為的干預

行為治療(exposure response prevention)針對強迫行為、社交回避/恐懼、創傷後應激障礙和驚恐發作的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疼痛障礙、軀體症狀、疾病焦慮障礙)的干預

兒童依戀關係(attachment)的建立對兒童成年後婚姻和人際關係的影響,基於家庭系統的治療

基於正念的認知行為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BT)

基於實證研究(evidence-based therapy)的循證心理干預

疑病症的氣質特點或災難化思維(認為某些微小事件會導致一些慢性長期疾病,即災難化的結果)可能會將某些微小事件錯認為症狀或誇大事件的危害性。症狀在緩解期時,失眠症患者可能會過度警覺,如果某一晚睡眠品質低下,他們就會將其作為失眠症狀再次來襲的證據。這種焦慮會使入睡變得愈加困難,睡眠就“塗上了一層恐懼的氣氛”,就如本文首句話所說。相比於真正睡眠品質低下卻不將此視為問題的個體,某些睡眠問題並不顯著卻賦予自己“失眠標籤”個體的睡眠就變成了“人間地獄”

治療師很難幫助那些賦予自己“失眠標籤”的個體--即使當治療師成功幫助個體改善了睡眠狀況,但他們有關睡眠的負性信念會繼續持續下去。有關失眠的汙名化研究表明,失眠個體會對他們的睡眠問題產生普遍的懷疑:這會為“失眠標籤”個體提供長久的警覺性刺激因素以及給他們一種堅定的信念(他們的睡眠問題很嚴重)。

失眠診斷的最基本原則是個體抱怨自己的睡眠問題;而大多數的臨床實踐,在提供診斷之前都需進行睡眠評估,許多患者的失眠是由於失眠標籤(主觀性失眠)而不是真正的缺乏睡眠。Lichtstein建議除了CBT治療之外,我們通過其他的臨床方法如正念和辯證行為療法(DBT),讓患者對以下類似問題作出回答:什麼是正常的睡眠?睡眠有必要完美嗎?我需要將自己看做是失眠患者嗎?在這些方面,心理學可以使許多陷入不必要痛苦的個體擺脫困境。

作者:王翼 劉悅 周雨

中文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違者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Insomnia identity

https://digest.bps.org.uk/2017/10/26/insomnia-identity-misbelieving-youve-got-sleep-problems-can-be-more-harmful-than-actual-lack-of-sleep/#more-31502

王翼心理工作室治療範圍

Anxiety disorder/焦慮障礙(特定恐懼,強迫相關障礙,驚恐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

Major depression/抑鬱障礙

Self injury and suicide/自殘,自傷行為干預

somatic symptom/軀體形式障礙(疼痛障礙、軀體症狀、疾病焦慮障礙)

relationship and martial issues/親子關係(和父母關係、和子女關係),親密關係(包含情感問題、婚姻問題)

eating disorder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和暴飲暴食)

性少數群體(LGBT)諮詢

以英文為母語的外籍人士心理治療(offer psychotherapy to English speaker)

諮詢和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針對抑鬱伴隨焦慮情緒、低自尊與創傷、自殺與自殘行為的干預

行為治療(exposure response prevention)針對強迫行為、社交回避/恐懼、創傷後應激障礙和驚恐發作的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疼痛障礙、軀體症狀、疾病焦慮障礙)的干預

兒童依戀關係(attachment)的建立對兒童成年後婚姻和人際關係的影響,基於家庭系統的治療

基於正念的認知行為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BT)

基於實證研究(evidence-based therapy)的循證心理干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