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專訪市北區委書記鄭德雁:產城融合 青島市北崛起“核心時代”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 分享內容到朋友。

城市治理改革創新

打造“我們”的服務理念

在市北, 糖球會·蘿蔔會、鄰居節等節慶活動和百姓日常氤氳出和諧社會、甜蜜生活。

在市北, 點起了青島最早的紅色火種;在市北, 商圈雲集, 現代摩登。

而如今, 市北區提出向著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核心區的宏偉目標闊步邁進的響亮口號, 正在崛起“核心時代”。 特別是市黨代會提出的“三灣三城”空間佈局, 賦予了市北在全市發展大局中新的功能定位, 作為東岸城區的重要一極,

市北的崛起至關重要, 分量舉足輕重。 正如市北區委書記鄭德雁所說, 市北的發展, 必須要主動融入全市的發展格局, 站在青島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把握、推動。 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核心區”, 就是要跳出市北看市北, 實現由地理上的中心區向功能上的核心區轉變。

為實現上述目標, 市北將重點聚焦兩大領域, 一是產業, 二是城市治理, 一年一變樣, 五年大變樣, 推動老城的復興發展, 讓在市北生活的每個人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溫度。

鄭德雁書記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採訪。

■努力把國際郵輪港打造成為市北發展的強引擎、對外開放的新視窗, 成為市北區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撐。

■市北以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 創新提出了“城市生長力”城市治理品牌。

■把幹部的責任落在市北的每一寸土地上。 在市北每一項工作都有標準, 落實要有具體責任人。

產業之盛

城區“摳”出塊地 給產業挪空兒

把原先用來建商品房的地拿回來,

重新規劃做產業,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這是怎樣的一種高瞻遠矚和魄力。 鄭德雁在接受記者採訪伊始就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 在市北區南京路上有一個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 這家隸屬於農業部的機構在國內的動物衛生等領域是權威和標準制定者。 如何讓這一金字招牌真正發光發亮?“這個中心在市北已經50多年了, 這次我們就要把它的資源放大。 ”鄭德雁說, 下一步要依託該中心積極爭取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支援, 打造總面積過百畝的中國生物科技創新園。

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 市北將一塊原先準備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地塊拿來作為創新園建設用地, 並適當配套建設人才公寓,

為該創新園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據瞭解, 這個創新園將引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協作中心、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華培訓項目, 加強與中國農大、東北農大等重點院校以及華大基因、正大集團等知名生物醫藥企業合作, 孵化培育一批生物、疫苗、動保領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我們就是要依靠這個全國的唯一, 把動物衛生、動物保健領域的產業聚集起來。 ”鄭德雁表示。

產業, 已經成為市北區未來發展的關鍵字之一。 鄭德雁在專訪中也著重強調了這一點。 “市北區要打造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核心區, 一定要有產業支撐。 ”他說, 本屆區委區政府將聚焦兩件比較大的事, 其中之一就是產業。

市北區黨代會報告為未來五年發展勾勒出宏偉的發展藍圖, 而其中“五大中心”的提出更是引起廣泛熱議。 鄭德雁在解讀這五大中心時說, 其中有三大中心是圍繞產業做文章, 包括灣區現代服務中心、先進智慧產業中心、創新要素集聚中心。 “要打造主城區的核心區, 一定要成為產業的核心區。 這個產業不能是一般的產業,我們定位為智慧密集型產業,其中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智力密集型,再一個是知識密集型。”

此外,圍繞產業市北還提出打造“六大創新載體”,上文提到的中國生物科技創新園就是其中之一。“這些產業都是依託市北所具備的資源,具有歷史沉澱。”六大創新載體定位比較清晰,把市北現有的資源和空間利用了起來。位於市北的中車四方車輛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圍繞它市北區計畫打造軌道交通技術創新中心,“現在我們已經綜合各方資源,幫助企業新增了2萬平方米的研發空間,圍繞動車控制制動等先進技術進行研發。還有青島科技大學,它的橡膠材料和裝備研究在全國都是最好的。為此,我們把周邊的空間規劃控制住,把空間留出來,打造國家級橡膠材料與裝備科技創新中心。”說到這裡,鄭德雁加重了語氣。

“這些都是已經存在的,我們就必須放大。”

郵輪港將打造青島 “皇冠上的明珠”

市北區對於產業的重視,從其對郵輪港的規劃建設重視程度上也能略知一二。

區黨代會報告的標題為“提升城市生長力,打造一流郵輪港,向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核心區邁進。”足見郵輪港在市北區未來發展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鄭德雁更是直言,郵輪港是市北產業發展最大的載體,是青島“皇冠上的明珠”。

市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建設國際郵輪港城,給市北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展契機。鄭德雁表示,打造一流郵輪港,就是堅持港城聯動、以港興城、高端引領,全力打造國際化的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和金融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努力把國際郵輪港打造成為市北發展的強引擎、對外開放的新視窗,成為市北區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撐。

青島國際郵輪港是全市第三個投資過千億級的重點項目,獲批全國第四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規劃範圍東北至杭鞍高架路,南至膠濟鐵路-邱縣路-長安路,西至膠州灣海岸線,面積約4平方公里。該專案的實施將會推動島城更好承接服務“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藍色經濟等國家戰略,適應引領新常態,促進西部老城區振興繁榮和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在市北區建設灣區現代服務中心的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青島國際郵輪港規劃建設,高標準打造國際港城、人文都心,培育以體驗、金融、創新三大板塊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打通多條城市功能融合軸,實現郵輪港與主城區無縫銜接,形成高端要素沿膠州灣岸線集聚發展的良好格局。

把郵輪港開發建設作為港口城市轉型更新的典範,市北區將挖掘利用百年工業、百年港口資源,不斷推進片區規劃深化和執行落實,著力構建以商務金融中心和郵輪休憩港、創新會展港為主體的“一心兩翼”空間佈局,到2021年累計開工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郵輪港啟動區開發基本完成。同時將積極爭取市政府賦權和政策支持,複製、共用國家自貿區政策和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旅遊業改革等區域政策,打造創新發展的政策窪地和服務高地。

打造郵輪港,市北將以建設“中國北方郵輪中心”和“東北亞區域性郵輪母港”為目標,重點發展郵輪經濟、文化旅遊、創新會展、跨境金融等產業,全力打造國際化的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和金融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

依託政策和制度優勢,郵輪港將吸引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山東大學國際創新領航中心等高端智庫入駐,五年內聚集50家以上金融和研究機構,重點發展跨境金融、跨境保險、離岸金融,全面構建金融開放先行區。推動濱海新區與國際郵輪港統一規劃、產業融合,形成一帶展開、一體發展的良好態勢。深化與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國際大學創新聯盟、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等國內外機構的合作,培育和發展區塊鏈產業,共同建設“區塊鏈+”創新應用基地,聚合區塊鏈領域人才和資源,培育引進30家以上區塊鏈應用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區塊鏈創新中心,搶佔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高地。

鄭德雁介紹,現在郵輪港的規劃基本完成,招聘已經到位,平臺也搭建起來了。

吸人引智全面打造 高端智庫集群

要在寸土寸金的市北做大做強都市產業,除了資源的支持外,鄭德雁認為還要把產業的要素聚集起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引人才。“人才怎麼來?我們集中打造了智庫集群。”他說,市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打造特色新型智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和決策諮詢人才”的要求,市北區也將對此進行佈局,進一步推進智庫集群打造工作,加快建設智庫聯盟大廈和青島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吸引社科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智庫入駐,努力在智庫建設和成果利用上走在全市前列。

這一措施的效果很明顯。比如打造“六大創新載體”之一的地理資訊產業園,將以北京大學(青島)城市治理研究院為核心,以院士團隊為支撐,吸引一批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治理創新領域的研究機構和產業專案落地,組建一個立足市北、服務青島、輻射全國的高端智庫集群。“這就是通過人才吸引延伸出的新的產品。”

目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正與市北區合作開展互聯網產業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城市研究會也被吸引到市北來,雙方希望以此為平臺,專攻法律培訓、法律服務產業孵化,打造一個法律服務的集聚區。浪潮集團將在市北投資40億元打造浪潮研發中心項目,至少吸引3500名高級研發人才進駐,以此為主力軍的雲計算大資料產業園預計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

除此之外,市北區還建成了山東省首個國際人才服務平臺,打造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今年上半年將投入使用。

“我們把人口的疏解和人才的引進相結合,隨著高水準人才大量引入,市北的人才結構要進行重大的調整。”鄭德雁說,現在的青島已經成為各類研究機構和高校聚集的熱土,“這樣一來我們更要把空間控制住,把原有的資源樹立起來。”

城市之治

城市治理重在打造 “我們”的服務理念

鄭德雁提到區委區政府要聚焦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城市治理。為此,市北區以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創新提出了“城市生長力”城市治理品牌,大力實施“經濟實力、產業活力、城區魅力、社會合力、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著力打造“區域管理網格化、全區統籌資訊化、公共服務精准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城市治理格局。“這四個化的核心,就是解決‘我們’的問題。原先是‘我’和‘你’的關係,現在就要把政府、社會組織、居民、企業的關係變成‘我們’,這就是城市治理最重要的一個理念。”

市北區將在城市治理的體制創新上實現突破,改革政府的管理體制,成立城市治理指揮中心,“這個指揮中心不僅把政府部門的電話整合在一起,還把城市中的攝像頭、110指揮中心,以及所有的城市管理、安全生產、應急、食品藥品、市場監管等平臺都融合在一起,打造一個真正的政府指揮中心。這是我們改革創新的一個重點。”

成立城市治理指揮中心,就是要建立大資料的概念,把所有的居民、企業資訊和道路、建築、安全系統等都放到這個平臺上。資料收集工作從去年7月份就已展開,下一步將與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最先進的城市交通研究平臺。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也已落戶市北,將啟動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評選,發佈城市治理指數,為青島市城市治理提供決策諮詢與智力支援。

市北區還專門開發了“在市北”APP,及時收集民意、發現問題、解決矛盾、有效監督,形成快速反應、體察民情的服務型政府,目前使用者量已達到35萬。有了這個城市治理公眾參與平臺,市民不用再打電話求助,也不用跑腿,通過手機用戶端就能把要辦的事情和所反映的問題解決,並能提供各種服務資訊和辦事攻略,這樣一來就讓在市北工作生活的人、或者到這裡旅遊的人,都可以找到需求的解決方案。

明確標準責任落地 讓每寸土地對應到人

而社會治理的關鍵在於制度改革。市北區已經將改革推向更深。“我們要在政府層面上改革,還要在街道層面上改革,把街道力量真正下沉,和社區融為一體,這都是我們圍繞城市治理要下的大功夫。”鄭德雁介紹,圍繞城市治理,2017年市北區要全面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2018年要全面完成老舊樓院整治任務;2019年要全面完成違法建設治理任務;2020年基本完成老工業企業搬遷任務。實現城區環境一年一變樣,五年大變樣,目標就是讓在市北生活的每個人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溫度。

“任務很艱巨。”但是全區上下對此都很有信心。

圍繞這些工作,市北區還需要做的努力非常多。今年是市北區的責任落地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就召開了“責任落地年”動員大會,提出了“以作風轉變促責任落地”“以明確標準促責任落地”“以效能提升促責任落地”的工作要求;並且以上率下,常委部門帶頭表態如何實現區黨代會確定目標,如何實現責任落地。鄭德雁也包了對口街道,將任務最多的街道攬過來。“反映問題,解決問題,一定要落在地上。”

責任如何落地,鄭德雁認為就要通過標準化來實現,立標準,樹規矩,抓提升。“我們的標準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實實在在管用的。”他舉例,比如一條路,是否能“伸舌頭”,哪裡設投放垃圾點,能不能停車,都要給出具體的量化標準。

說到標準,鄭德雁提起了去年11月份的一次調研經歷。當時他發現商家的液化氣罐存在安全隱患,但液化氣罐的責任監管部門卻不明確,難道這麼多部門管不好一個液化氣罐。“我就讓法制辦研究出臺了一個監管辦法,把液化氣罐的職責理清,確保責任落地。”這樣一來領了責任的部門再不管可要受罰了。“這就是標準,大家遵守規矩,慢慢成為習慣,城市文明就實現了,應該解決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我們把幹部的責任落在市北的每一寸土地上。”在市北每一項工作都有標準,落實要有具體責任人。比如糖球會,市民普遍感覺今年的糖球會環境好了很多。

原來,市北區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包括垃圾箱放在哪裡,什麼時間清運,哪個人包哪一段,所有的事情都是標準化。還有糖球會上的食品檢測,最後兩天沒有一絲鬆懈,一旦檢驗出不合格的食品,受檢商戶明年就不能再來糖球會參展。“標準化的好處就是便於傳承,後來者再按照這個標準執行更加容易,大家知道前面人怎麼幹的,自己接下來應該怎麼幹。這很重要。”

每月一“大考” 把問題擺在檯面上

每個月,市北區黨政聯席會都是對每個部門、街道的一次“大考”,這是對全區上下責任落實情況的大檢驗。

“我感覺我們要實現核心區的目標,不改革不行。政府要實現平臺化管理。平臺化就是所有的資訊共用,所有的進展共用,所有的問題共用,由一個牽頭部門來梳理這些問題,由一位領導來牽頭解決這些問題。”拿棚改來說,市北去年一年棚改完成1.7萬戶,比此前三年的工作量總和還多。“這樣的速度就是每個週一調度,每個月一調度,每個季度一大調度,所有的問題當周解決,部門解決問題,上下溝通協調;街道集中力量做老百姓的工作,把百姓的訴求反映上來。這樣一來把機制理順了。”

鄭德雁說,市北區計畫搭建7個行政平臺,把所有的部門整合在這些平臺上,進行扁平化管理,資訊共用,明晰進展,問題都有責任人,集中力量解決問題。

在推進監管上更多注重過程管理,真正做到賽馬不相馬。此外,該區還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度參與監督,按照制定的標準進行檢查。“我們將市北劃分成8個片區,不是以19個街道的轄區劃分,打破這個限制,將所有街道放在一個平臺上比較,這樣整個城市的治理水準就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城市治理,市北區立足城區發展的自身條件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要領,為實現核心區的目標而奮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市北區跨越式發展的新起點,正如區黨代會報告中最後的那句話所說,“歷史總是在繼往開來中譜寫,事業總是在接續奮鬥中前進。”

這個產業不能是一般的產業,我們定位為智慧密集型產業,其中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智力密集型,再一個是知識密集型。”

此外,圍繞產業市北還提出打造“六大創新載體”,上文提到的中國生物科技創新園就是其中之一。“這些產業都是依託市北所具備的資源,具有歷史沉澱。”六大創新載體定位比較清晰,把市北現有的資源和空間利用了起來。位於市北的中車四方車輛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圍繞它市北區計畫打造軌道交通技術創新中心,“現在我們已經綜合各方資源,幫助企業新增了2萬平方米的研發空間,圍繞動車控制制動等先進技術進行研發。還有青島科技大學,它的橡膠材料和裝備研究在全國都是最好的。為此,我們把周邊的空間規劃控制住,把空間留出來,打造國家級橡膠材料與裝備科技創新中心。”說到這裡,鄭德雁加重了語氣。

“這些都是已經存在的,我們就必須放大。”

郵輪港將打造青島 “皇冠上的明珠”

市北區對於產業的重視,從其對郵輪港的規劃建設重視程度上也能略知一二。

區黨代會報告的標題為“提升城市生長力,打造一流郵輪港,向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核心區邁進。”足見郵輪港在市北區未來發展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鄭德雁更是直言,郵輪港是市北產業發展最大的載體,是青島“皇冠上的明珠”。

市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建設國際郵輪港城,給市北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展契機。鄭德雁表示,打造一流郵輪港,就是堅持港城聯動、以港興城、高端引領,全力打造國際化的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和金融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努力把國際郵輪港打造成為市北發展的強引擎、對外開放的新視窗,成為市北區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撐。

青島國際郵輪港是全市第三個投資過千億級的重點項目,獲批全國第四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規劃範圍東北至杭鞍高架路,南至膠濟鐵路-邱縣路-長安路,西至膠州灣海岸線,面積約4平方公里。該專案的實施將會推動島城更好承接服務“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藍色經濟等國家戰略,適應引領新常態,促進西部老城區振興繁榮和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在市北區建設灣區現代服務中心的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青島國際郵輪港規劃建設,高標準打造國際港城、人文都心,培育以體驗、金融、創新三大板塊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打通多條城市功能融合軸,實現郵輪港與主城區無縫銜接,形成高端要素沿膠州灣岸線集聚發展的良好格局。

把郵輪港開發建設作為港口城市轉型更新的典範,市北區將挖掘利用百年工業、百年港口資源,不斷推進片區規劃深化和執行落實,著力構建以商務金融中心和郵輪休憩港、創新會展港為主體的“一心兩翼”空間佈局,到2021年累計開工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郵輪港啟動區開發基本完成。同時將積極爭取市政府賦權和政策支持,複製、共用國家自貿區政策和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旅遊業改革等區域政策,打造創新發展的政策窪地和服務高地。

打造郵輪港,市北將以建設“中國北方郵輪中心”和“東北亞區域性郵輪母港”為目標,重點發展郵輪經濟、文化旅遊、創新會展、跨境金融等產業,全力打造國際化的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和金融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

依託政策和制度優勢,郵輪港將吸引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山東大學國際創新領航中心等高端智庫入駐,五年內聚集50家以上金融和研究機構,重點發展跨境金融、跨境保險、離岸金融,全面構建金融開放先行區。推動濱海新區與國際郵輪港統一規劃、產業融合,形成一帶展開、一體發展的良好態勢。深化與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國際大學創新聯盟、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等國內外機構的合作,培育和發展區塊鏈產業,共同建設“區塊鏈+”創新應用基地,聚合區塊鏈領域人才和資源,培育引進30家以上區塊鏈應用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區塊鏈創新中心,搶佔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高地。

鄭德雁介紹,現在郵輪港的規劃基本完成,招聘已經到位,平臺也搭建起來了。

吸人引智全面打造 高端智庫集群

要在寸土寸金的市北做大做強都市產業,除了資源的支持外,鄭德雁認為還要把產業的要素聚集起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引人才。“人才怎麼來?我們集中打造了智庫集群。”他說,市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打造特色新型智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和決策諮詢人才”的要求,市北區也將對此進行佈局,進一步推進智庫集群打造工作,加快建設智庫聯盟大廈和青島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吸引社科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智庫入駐,努力在智庫建設和成果利用上走在全市前列。

這一措施的效果很明顯。比如打造“六大創新載體”之一的地理資訊產業園,將以北京大學(青島)城市治理研究院為核心,以院士團隊為支撐,吸引一批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治理創新領域的研究機構和產業專案落地,組建一個立足市北、服務青島、輻射全國的高端智庫集群。“這就是通過人才吸引延伸出的新的產品。”

目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正與市北區合作開展互聯網產業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城市研究會也被吸引到市北來,雙方希望以此為平臺,專攻法律培訓、法律服務產業孵化,打造一個法律服務的集聚區。浪潮集團將在市北投資40億元打造浪潮研發中心項目,至少吸引3500名高級研發人才進駐,以此為主力軍的雲計算大資料產業園預計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

除此之外,市北區還建成了山東省首個國際人才服務平臺,打造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今年上半年將投入使用。

“我們把人口的疏解和人才的引進相結合,隨著高水準人才大量引入,市北的人才結構要進行重大的調整。”鄭德雁說,現在的青島已經成為各類研究機構和高校聚集的熱土,“這樣一來我們更要把空間控制住,把原有的資源樹立起來。”

城市之治

城市治理重在打造 “我們”的服務理念

鄭德雁提到區委區政府要聚焦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城市治理。為此,市北區以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創新提出了“城市生長力”城市治理品牌,大力實施“經濟實力、產業活力、城區魅力、社會合力、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著力打造“區域管理網格化、全區統籌資訊化、公共服務精准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城市治理格局。“這四個化的核心,就是解決‘我們’的問題。原先是‘我’和‘你’的關係,現在就要把政府、社會組織、居民、企業的關係變成‘我們’,這就是城市治理最重要的一個理念。”

市北區將在城市治理的體制創新上實現突破,改革政府的管理體制,成立城市治理指揮中心,“這個指揮中心不僅把政府部門的電話整合在一起,還把城市中的攝像頭、110指揮中心,以及所有的城市管理、安全生產、應急、食品藥品、市場監管等平臺都融合在一起,打造一個真正的政府指揮中心。這是我們改革創新的一個重點。”

成立城市治理指揮中心,就是要建立大資料的概念,把所有的居民、企業資訊和道路、建築、安全系統等都放到這個平臺上。資料收集工作從去年7月份就已展開,下一步將與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最先進的城市交通研究平臺。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也已落戶市北,將啟動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評選,發佈城市治理指數,為青島市城市治理提供決策諮詢與智力支援。

市北區還專門開發了“在市北”APP,及時收集民意、發現問題、解決矛盾、有效監督,形成快速反應、體察民情的服務型政府,目前使用者量已達到35萬。有了這個城市治理公眾參與平臺,市民不用再打電話求助,也不用跑腿,通過手機用戶端就能把要辦的事情和所反映的問題解決,並能提供各種服務資訊和辦事攻略,這樣一來就讓在市北工作生活的人、或者到這裡旅遊的人,都可以找到需求的解決方案。

明確標準責任落地 讓每寸土地對應到人

而社會治理的關鍵在於制度改革。市北區已經將改革推向更深。“我們要在政府層面上改革,還要在街道層面上改革,把街道力量真正下沉,和社區融為一體,這都是我們圍繞城市治理要下的大功夫。”鄭德雁介紹,圍繞城市治理,2017年市北區要全面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2018年要全面完成老舊樓院整治任務;2019年要全面完成違法建設治理任務;2020年基本完成老工業企業搬遷任務。實現城區環境一年一變樣,五年大變樣,目標就是讓在市北生活的每個人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溫度。

“任務很艱巨。”但是全區上下對此都很有信心。

圍繞這些工作,市北區還需要做的努力非常多。今年是市北區的責任落地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就召開了“責任落地年”動員大會,提出了“以作風轉變促責任落地”“以明確標準促責任落地”“以效能提升促責任落地”的工作要求;並且以上率下,常委部門帶頭表態如何實現區黨代會確定目標,如何實現責任落地。鄭德雁也包了對口街道,將任務最多的街道攬過來。“反映問題,解決問題,一定要落在地上。”

責任如何落地,鄭德雁認為就要通過標準化來實現,立標準,樹規矩,抓提升。“我們的標準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實實在在管用的。”他舉例,比如一條路,是否能“伸舌頭”,哪裡設投放垃圾點,能不能停車,都要給出具體的量化標準。

說到標準,鄭德雁提起了去年11月份的一次調研經歷。當時他發現商家的液化氣罐存在安全隱患,但液化氣罐的責任監管部門卻不明確,難道這麼多部門管不好一個液化氣罐。“我就讓法制辦研究出臺了一個監管辦法,把液化氣罐的職責理清,確保責任落地。”這樣一來領了責任的部門再不管可要受罰了。“這就是標準,大家遵守規矩,慢慢成為習慣,城市文明就實現了,應該解決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我們把幹部的責任落在市北的每一寸土地上。”在市北每一項工作都有標準,落實要有具體責任人。比如糖球會,市民普遍感覺今年的糖球會環境好了很多。

原來,市北區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包括垃圾箱放在哪裡,什麼時間清運,哪個人包哪一段,所有的事情都是標準化。還有糖球會上的食品檢測,最後兩天沒有一絲鬆懈,一旦檢驗出不合格的食品,受檢商戶明年就不能再來糖球會參展。“標準化的好處就是便於傳承,後來者再按照這個標準執行更加容易,大家知道前面人怎麼幹的,自己接下來應該怎麼幹。這很重要。”

每月一“大考” 把問題擺在檯面上

每個月,市北區黨政聯席會都是對每個部門、街道的一次“大考”,這是對全區上下責任落實情況的大檢驗。

“我感覺我們要實現核心區的目標,不改革不行。政府要實現平臺化管理。平臺化就是所有的資訊共用,所有的進展共用,所有的問題共用,由一個牽頭部門來梳理這些問題,由一位領導來牽頭解決這些問題。”拿棚改來說,市北去年一年棚改完成1.7萬戶,比此前三年的工作量總和還多。“這樣的速度就是每個週一調度,每個月一調度,每個季度一大調度,所有的問題當周解決,部門解決問題,上下溝通協調;街道集中力量做老百姓的工作,把百姓的訴求反映上來。這樣一來把機制理順了。”

鄭德雁說,市北區計畫搭建7個行政平臺,把所有的部門整合在這些平臺上,進行扁平化管理,資訊共用,明晰進展,問題都有責任人,集中力量解決問題。

在推進監管上更多注重過程管理,真正做到賽馬不相馬。此外,該區還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度參與監督,按照制定的標準進行檢查。“我們將市北劃分成8個片區,不是以19個街道的轄區劃分,打破這個限制,將所有街道放在一個平臺上比較,這樣整個城市的治理水準就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城市治理,市北區立足城區發展的自身條件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要領,為實現核心區的目標而奮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市北區跨越式發展的新起點,正如區黨代會報告中最後的那句話所說,“歷史總是在繼往開來中譜寫,事業總是在接續奮鬥中前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