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帝猜忌殺人:明朝三大抗倭統帥全部蒙冤而死

朱厚熜是個“好猜忌, 果刑戮”的皇帝, 紫禁城裡的他始終用狐疑的眼神盯著遠在東南的抗倭統帥。 在刻薄皇帝、權臣小人和地方勢力的聯手“監督”下, 坐上東南前線的統帥位置的數十人, 罷官的罷官, 鎖拿的鎖拿, 誅死的誅死, 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倔強而死”的朱紈

嘉靖28年(1549年)三月, 杭州省城的演武場。 浙江巡撫、兼管福建海道提督軍務朱紈一聲令下, 包括福建籍倭寇頭目李光頭在內的96顆人頭落地。

這是朱紈上任後第二次大批砍頭了。 上次是一年前, 官軍攻破雙嶼島後將所擒人等, 全部誅殺。 隨後朱紈遭到許多福建籍官員的上疏彈劾, 說他擅殺, 吏部居然採納彈劾意見將他降級, 這讓朱紈非常憤怒。 這次抓獲李光頭等“通番通倭奸民”後, 朱紈毫不吸取“教訓”, 將之全部斬立決。

《明史》稱朱紈“清強峭直, 勇於任事”, 他是強硬的禁海派, 反對通商走私, 所以得罪了大量經濟上依賴走私的地方勢力。

所謂“通番通倭奸民”其實都是閩浙當地人, 或從事走私, 或加入海盜, 他們和兩省地方豪門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倔強的朱紈沒有留任何後路給自己。

蘇州進士朱紈是嘉靖26年(1547年)被明世宗朱厚熜任命為東南海防統帥的。 朱紈到任後雷厲風行, 革渡船, 嚴保甲, 搜捕通倭奸民, 整頓海防, 嚴禁商民下海。 朱紈任期裡, 最有影響的一次行動, 是剿滅了雙嶼島。

李光頭等96人被殺後, 朱紈的官運終於到頭。 禦史陳九德彈劾其“擅殺激變”, 好猜忌的朱厚熜居然將朱紈撤職, 命他回蘇州原籍聽候處理。 朱紈得訊, 不甘受辱, 寫了一封類似墓誌銘的《壙志》後, 服藥自盡, 時年57歲。 隨著朱紈的死, 他苦心孤詣打造的禁海防倭體系,

只進行了兩年不到, 就灰飛煙滅。

朱紈死前, 倔強地說:“吾貧且病, 又負氣, 不任對簿。 縱天子不欲死我, 閩、浙人必殺我。 吾死, 自決之, 不須人也。 ”一個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倔書生, 第一個東南抗倭的統帥, 就這樣消逝在嘉靖倭患的雲煙裡。

“天下冤之”的張經

嘉靖一朝, 東南抗倭戰役第一功當屬嘉靖34年(1555年)五月的“王江涇大捷”, 此戰, 共斬倭寇首級1980餘顆——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數字, 在戚繼光的無敵軍隊出現前, 一次戰役能斬獲倭寇一百個首級的就算立了大功。

指揮王江涇大捷的是朱紈之後的東南統帥張經。

張經, 福建侯官人, 進士出身, 歷任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書等職。 和沒有平亂經歷的朱紈相比, 張經的軍事生涯可謂碩果累累, 他曾總督兩廣軍務, 平定過安南、廣西土司和瓊州黎族之亂。

嘉靖33年(1554年)五月, 張經受命“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 這個職務的許可權很大, “臨陣之際不用命者, 武官都指揮以下, 文官五品以下, 許以軍法從事。 ”“王江涇大捷”的報功奏摺尚未寫好,

鎖拿張經進京的聖旨已在路上。

欽差趙文華是內閣首輔嚴嵩的乾兒子, 被朝廷派來監督軍務。 此人絲毫不懂軍務, 只知道一味催戰, 並向張經索賄。 張經是個實幹家, 對逢迎拍馬這一套概不理會。 於是, 趙文華和浙江按察使胡宗憲上疏彈劾張經“糜餉殃民, 畏賊失機”。 朱厚熜看後猶豫不決, 問首輔嚴嵩, 嚴嵩自然偏袒乾兒子:“蘇、松人怨張經久矣!”朱厚熜這才降旨逮捕張經進京, 沒多久王江涇捷報傳來, 有人就此說情, 朱厚熜卻斥責道:“(張)經欺誕不忠, 聞文華劾, 方一戰。 ”當年10月, 張經被斬於西市。 對張經之死, 《明史》只有一句話概括:“天下冤之”。

被嚴重誤讀的胡宗憲

被趙文華視作自己人的胡宗憲,是一個背負了太多責難的一代名帥。

對權力的熱衷,絕不能掩蓋胡宗憲的出眾能力和彪炳功業,從功勞上說,他才是嘉靖抗倭第一功臣。胡宗憲,字汝貞,徽州府績溪縣人。嘉靖17年進士,歷任益都知縣、余姚知縣,禦史巡按宣府、大同。在巡按邊防的任上,一次大同駐軍鬧事,胡宗憲單騎慰諭,化解了這次兵變。

嘉靖33年(1554年)四月,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禦史,成為東南前線的巨頭之一。他對趙文華豪爽大方籠絡有加,對總督張經則落井下石。最後,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胡宗憲終於坐上了東南抗倭第一把交椅——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總督浙江、南直隸、福建等七省軍務。

胡宗憲不是尸位素餐的統帥,大權到手,他開始施展令後世歎為觀止的抗倭手段。

離間計、反間計、連環計、美人計、苦肉計,胡宗憲用一系列眼花繚亂堪比三國時代的妙計,把逞兇一時的倭寇首領玩弄于股掌之中。誘殺王直、徐海兩大倭寇集團首領後,倭寇在浙江的侵擾已經不成大的氣候,加上戚家軍的橫空出世,到嘉靖41年(1562),浙江的倭患基本掃平,胡宗憲領導下的抗倭鬥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八面威風的胡宗憲,最後還是成了黨爭的犧牲品。

嘉靖41年(1562)五月,做了21年首輔的嚴嵩被罷官,徐階接任,開始清算“嚴黨”。胡宗憲是由嚴嵩義子趙文華的舉薦而屢屢升遷的,是如假包換的“嚴党”,嚴嵩倒臺,胡宗憲在劫難逃。年底,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就以貪污軍餉、濫征賦稅、党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朝廷令下:罷免職務,鎖拿進京。

於是,和他踢倒的前任張經、擒獲的陳東葉麻一樣,胡宗憲戴著沉甸甸的枷鎖懷著無限感慨進了北京。

朱厚熜念其抗倭的功勞,沒有殺胡宗憲,敕令其回鄉。但三年後,嚴嵩之子嚴世蕃以謀反罪被誅時,禦史發現了兩年前胡宗憲和嚴世蕃勾通的書信,於是胡宗憲再次被逮捕進京。在獄中,憤恨交加的胡宗憲自殺身亡,自殺前他寫下了絕筆詩:“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對胡宗憲的倒臺,朝野的態度截然相反。朝廷官員一窩蜂的落井下石,責駡其厚結嚴嵩貪污軍餉禍國殃民;東南前線卻大呼千古奇冤,特別是胡宗憲帳下的將領和幕僚,更是郁憤交加。首席幕僚徐渭寫《十白賦》悼念,矛頭直指新任首輔徐階;文臣沈明臣不避災禍,“走哭墓下,持所為誄,遍告士大夫,頌其冤狀。”而作為最受胡宗憲信賴和重用的將領,戚繼光當即萬念俱灰,萌生解甲歸田的念頭:“胡公北轅,浙無知己,欲際新中丞未至,乞病東還。”

被嚴重誤讀的胡宗憲

被趙文華視作自己人的胡宗憲,是一個背負了太多責難的一代名帥。

對權力的熱衷,絕不能掩蓋胡宗憲的出眾能力和彪炳功業,從功勞上說,他才是嘉靖抗倭第一功臣。胡宗憲,字汝貞,徽州府績溪縣人。嘉靖17年進士,歷任益都知縣、余姚知縣,禦史巡按宣府、大同。在巡按邊防的任上,一次大同駐軍鬧事,胡宗憲單騎慰諭,化解了這次兵變。

嘉靖33年(1554年)四月,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禦史,成為東南前線的巨頭之一。他對趙文華豪爽大方籠絡有加,對總督張經則落井下石。最後,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胡宗憲終於坐上了東南抗倭第一把交椅——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總督浙江、南直隸、福建等七省軍務。

胡宗憲不是尸位素餐的統帥,大權到手,他開始施展令後世歎為觀止的抗倭手段。

離間計、反間計、連環計、美人計、苦肉計,胡宗憲用一系列眼花繚亂堪比三國時代的妙計,把逞兇一時的倭寇首領玩弄于股掌之中。誘殺王直、徐海兩大倭寇集團首領後,倭寇在浙江的侵擾已經不成大的氣候,加上戚家軍的橫空出世,到嘉靖41年(1562),浙江的倭患基本掃平,胡宗憲領導下的抗倭鬥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八面威風的胡宗憲,最後還是成了黨爭的犧牲品。

嘉靖41年(1562)五月,做了21年首輔的嚴嵩被罷官,徐階接任,開始清算“嚴黨”。胡宗憲是由嚴嵩義子趙文華的舉薦而屢屢升遷的,是如假包換的“嚴党”,嚴嵩倒臺,胡宗憲在劫難逃。年底,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就以貪污軍餉、濫征賦稅、党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朝廷令下:罷免職務,鎖拿進京。

於是,和他踢倒的前任張經、擒獲的陳東葉麻一樣,胡宗憲戴著沉甸甸的枷鎖懷著無限感慨進了北京。

朱厚熜念其抗倭的功勞,沒有殺胡宗憲,敕令其回鄉。但三年後,嚴嵩之子嚴世蕃以謀反罪被誅時,禦史發現了兩年前胡宗憲和嚴世蕃勾通的書信,於是胡宗憲再次被逮捕進京。在獄中,憤恨交加的胡宗憲自殺身亡,自殺前他寫下了絕筆詩:“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對胡宗憲的倒臺,朝野的態度截然相反。朝廷官員一窩蜂的落井下石,責駡其厚結嚴嵩貪污軍餉禍國殃民;東南前線卻大呼千古奇冤,特別是胡宗憲帳下的將領和幕僚,更是郁憤交加。首席幕僚徐渭寫《十白賦》悼念,矛頭直指新任首輔徐階;文臣沈明臣不避災禍,“走哭墓下,持所為誄,遍告士大夫,頌其冤狀。”而作為最受胡宗憲信賴和重用的將領,戚繼光當即萬念俱灰,萌生解甲歸田的念頭:“胡公北轅,浙無知己,欲際新中丞未至,乞病東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