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黃疸知識篇之二——寶寶有母乳性黃疸,媽媽能不能繼續哺乳

早在1860年, Frerichs首次提出母乳餵養與黃疸有關。 1963年已經正式報導了母乳性黃疸。 此後50多年來, 人們對母乳性黃疸發病情況、臨床表現的特點及治療方法有了比較清楚認識。 但是對於其發病機制的研究, 有過不同的學說, 經歷了從建立到推翻過程, 至今尚無突破性進展。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增高, 目前已達20%~30%, 也已成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母乳性黃疸可分為:

早髮型及遲髮型兩種類型。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

1. 出現時間:發生在生後1周內, 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2~3天內出現, 在4~5天內達到高峰, 2周左右消退。 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的時間及達到的峰值都較相似, 但膽紅素峰值高於生理性黃疸, 且黃疸消退時間晚于生理性黃疸。

2. 產生機理:與母乳餵養失敗(媽媽乳頭皸裂、新生兒無效吸吮等)及早期乳汁少, 導致寶寶處於饑餓狀態(多伴有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10%),

胎便排除延遲, 腸肝迴圈增加, 造成高膽紅素血症。

3. 治療原則:多吃奶。

媽媽產前儲備好母乳餵養相關知識, 分娩後第一時間肌膚接觸, 吮吸乳房。

關鍵要做到準確的銜乳和頻繁的吮吸:頻繁餵奶(每 24 小時 8~12 次),

確保新生兒每天的小便次數達到4-6次, 避免出生後體重下降幅度過大。

對於黃疸比較嚴重、母乳餵養困難的寶寶, 暫時額外增加配方奶, 以改善攝入不足。

已經達到干預標準的新生兒需及時給予光療等治療。

遲髮型母乳性黃疸:

1. 出現時間:常在出生1周以後(7~14天)出現, 黃疸可緊接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 也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 膽紅素峰值超過生理性範圍, 峰值可在生後2~3周出現, 黃疸持續4~6周, 甚至長達2~3個月(如不處理)。

2. 產生機理: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 增加了膽紅素的腸道重吸收, 並抑制了肝臟中代謝膽紅素的某些酶類的活性, 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

3. 治療原則:有可能停母乳。

血膽紅素值TSB >220.5~256.5μmol/ L (12.9~15mg/dl) 時可暫停母乳3~5天, 黃疸明顯消退, 膽紅素下降≥50%, 若再以母乳餵養, 黃疸不一定再出現, 即使反彈亦不會達到原有程度。

當 TSB> 342μmol/L(20 mg/dl) 時則加用光療, 以避免因高膽紅素血症引發的不良後果。

家長這就明白為什麼在早期新生兒黃疸時醫生讓寶寶多吃奶, 而對於晚期新生兒(生後第3~4周)黃疸, 有時候醫生反而讓停母乳幾天。 是因為二者機理不一樣, 治療手段也就不一樣。

在停母乳期間, 媽媽應該用吸奶器將奶泵出來, 以保證乳汁分泌量不減少, 當寶寶膽紅素下降到一定水準時, 就可以馬上恢復母乳餵養。

目前,母乳性黃疸的確診缺乏直觀的實驗室檢查手段,主要依靠以下幾點來診斷:

(1)足月兒多見,是純母乳餵養或以母乳餵養為主的新生兒;

(2)黃疸的表現符合母乳性黃疸的特點;

(3)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

(4)最重要的是停母乳 3~5 天后,患兒黃疸明顯消退,血膽紅素值迅速下降50%。

(5)排除膽道梗阻、感染、遺傳代謝等疾病因素。

其它少見的晚期新生兒黃疸原因:

當寶寶停母乳後膽紅素下降不明顯,就需要取靜脈血查肝功能。這一大類疾病多表現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伴有肝功能損害及膽汁淤積。

1. 感染:嗜肝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等引起的乳兒肝炎綜合征,這類病毒多為宮內感染。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2. 膽管阻塞:先天性膽道閉鎖和先天性膽總管囊腫,使肝內或肝外膽管阻塞,結合膽紅素排泄障礙。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黃疸複現,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肝膽B超檢查即可確診。

3. 遺傳代謝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腦垂體功能低下和先天愚型等常伴有血膽紅素升高或黃疸消退延遲,這類疾病會有相應化驗室支援的證據。

這裡就需要瞭解兩個化驗指標:

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

兩者的實質區別就在於是否順利經過了肝臟的「改造」,間接膽紅素是原始狀態,直接膽紅素是已改造狀態。

在膽紅素通過肝臟之前,它游離於血液之中,被稱為未結合膽紅素(即間接膽紅素),它呈脂溶性,不溶于水,從而不能通過腎臟及膽汁排出體外。

一旦經過了肝臟的「改造」,它在肝臟的牽線搭橋之下,由於與其他物質的「合體」而成了結合膽紅素(即直接膽紅素),此時,它就成了水溶性的,可以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

臨床上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假若血中直接膽紅素值明顯升高,需要警惕肝膽方面的問題。

滿月後很多寶寶因為膽紅素高,而需要推遲疫苗注射。

為什麼黃疸患兒不能接種疫苗:

疫苗注射需要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注射。因為防疫站的醫生不能判斷寶寶是母乳性黃疸還是肝膽疾病導致的黃疸,所以當寶寶膽紅素高於一定數值時,就暫停疫苗注射。這個時候停母乳3~5天,膽紅素下降,即證實是母乳性黃疸,就可以進行疫苗注射了。

母乳性黃疸是寶寶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現象,不是疾病,更不是母乳餵養的攔路虎,絕大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可以繼續母乳餵養。至於停還是不停母乳,要根據黃疸出現時間及膽紅素情況決定。

目前,母乳性黃疸的確診缺乏直觀的實驗室檢查手段,主要依靠以下幾點來診斷:

(1)足月兒多見,是純母乳餵養或以母乳餵養為主的新生兒;

(2)黃疸的表現符合母乳性黃疸的特點;

(3)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

(4)最重要的是停母乳 3~5 天后,患兒黃疸明顯消退,血膽紅素值迅速下降50%。

(5)排除膽道梗阻、感染、遺傳代謝等疾病因素。

其它少見的晚期新生兒黃疸原因:

當寶寶停母乳後膽紅素下降不明顯,就需要取靜脈血查肝功能。這一大類疾病多表現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伴有肝功能損害及膽汁淤積。

1. 感染:嗜肝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等引起的乳兒肝炎綜合征,這類病毒多為宮內感染。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2. 膽管阻塞:先天性膽道閉鎖和先天性膽總管囊腫,使肝內或肝外膽管阻塞,結合膽紅素排泄障礙。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黃疸複現,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肝膽B超檢查即可確診。

3. 遺傳代謝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腦垂體功能低下和先天愚型等常伴有血膽紅素升高或黃疸消退延遲,這類疾病會有相應化驗室支援的證據。

這裡就需要瞭解兩個化驗指標:

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

兩者的實質區別就在於是否順利經過了肝臟的「改造」,間接膽紅素是原始狀態,直接膽紅素是已改造狀態。

在膽紅素通過肝臟之前,它游離於血液之中,被稱為未結合膽紅素(即間接膽紅素),它呈脂溶性,不溶于水,從而不能通過腎臟及膽汁排出體外。

一旦經過了肝臟的「改造」,它在肝臟的牽線搭橋之下,由於與其他物質的「合體」而成了結合膽紅素(即直接膽紅素),此時,它就成了水溶性的,可以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

臨床上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假若血中直接膽紅素值明顯升高,需要警惕肝膽方面的問題。

滿月後很多寶寶因為膽紅素高,而需要推遲疫苗注射。

為什麼黃疸患兒不能接種疫苗:

疫苗注射需要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注射。因為防疫站的醫生不能判斷寶寶是母乳性黃疸還是肝膽疾病導致的黃疸,所以當寶寶膽紅素高於一定數值時,就暫停疫苗注射。這個時候停母乳3~5天,膽紅素下降,即證實是母乳性黃疸,就可以進行疫苗注射了。

母乳性黃疸是寶寶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現象,不是疾病,更不是母乳餵養的攔路虎,絕大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可以繼續母乳餵養。至於停還是不停母乳,要根據黃疸出現時間及膽紅素情況決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