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越南難民湧入香港的歷史

越南難民在香港海域

1975年, 長春號貨輪載著三千七百余名越南難民抵達香港, 適逢英女皇訪港, 全數難民獲得香港收容, 此次事件為越南難民湧港埋下伏筆。

范徐麗泰曾經撰文指出“越南難民問題, 是香港人的一個噩夢”。 在她的記憶裡, 一艘載著數千名逃亡的越南人的船隻, 離岸後下沉。 一艘丹麥貨輪駛過, 救起所有人, 並將他們送來香港。 基於人道立場, 港府暫時收留了這批難民。

1978年底, 一艘巴拿馬註冊的臺灣貨輪“滙豐號”, 載著2700名難民要求進港, 但被港府拒絕, “滙豐號”滯留在蒲台島以南海面。 一個月後, 香港再次以人道立場, 收容了他們。

滙豐號被香港海警堵截

初時, 港府憂慮, 一但接收滙豐號上的難民, 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越南難民潮, 嚴重影響本港經濟和民生, 所以香港政府一直堅持不允許滙豐號登岸, 僅提供食物食水, 以及保暖衣物等人道援助。 但在四個星期的僵持中, 香港政府受著不少輿論指責, 有本港報章及人道團體斥責“港府無情、冷血, 跨大後果”, 加上國際的人道壓力。

1979年, 美、英等多個西方國家在日內瓦舉行會議, 並簽署了一項關於處理越南難民問題的協議。 協議的其中一項條款,

是要求東南亞一些國家或地區作為“第一收容港”, 收容尋求庇護的越南難民。 而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亦在英國政府代表的同意下, 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 承諾無條件收容越南船民。 英國的做法在國際社會羸得了掌聲, 香港卻自此掉入越南船民問題的無底黑洞。

港府最終於1979年1月19日, 以人道為由, 批准滙豐號貨輪上所有越南難民登岸, 從此拉開了大規模越南難民湧港的序幕。 而港府即時頒發連串應變法例, 歇止日後有更多越南難民湧港。 而越南人得知滙豐號獲香港政府收容, 如港府預計一樣, 爆發大規模的湧港潮。

滙豐號登岸兩個星期後, 陸續有貨輪載著大批越南難民抵港, 單以1979年內, 就有超過七萬名越南難民抵港,

直到1980年代末, 已超過二十萬名。 造成香港經濟和民生沉重負擔, 困擾了香港25年。

越南難民登陸香港

香港白石船民中心

越南難民起初安置在市中心的政府用地, 無形中使當時擠逼的居住環境惡化, 唯有提供另類住所。 很快地, 越南難民就入住臨時蓋搭的半桶形鐵皮屋, 好像把酒桶一分為二, 用波浪紋的鐵皮造牆身及頂部。 地點則是廢棄軍營或空置政府土地。 不消說環境並不理想, 但他們是難民, 港府不可以再為他們做更多。

香港1988年實施甄別政策, 將進入香港的越南人分為"政治難民"和"船民", 因經濟因素進入香港的船民被視作非法入境,需被遣返越南。

由1975年至2000年,香港共收容二十多萬越南人,政府在全港不同地區設立多個營房來安置他們。很多營房是由懲教署負責,但鮮為人知的是1989年在西貢設立的萬宜船民中心,是由香港警隊協助設計和興建,並全面管理多年,其後再轉交懲教署負責運作。

慈善團體為萬宜船民中心捐贈的康樂設施

萬宜船民中心設于萬宜水庫西壩一塊土地上,由長型鐵皮營房組成,羈留約七千名越南船民。船民中心由警隊負責管理,營長是一名警司,並由一名總督察級的副營長協助,另外有近百名督察級及初級警務人員與文職同僚,他們都是由各警區借調人手組合而成。

營房由警隊協助設計和興建,管理人員很早注意到越南船民善於拆除床架鐵枝,製造不同類型的武器,例如長矛、短刀等,因此在開營之前,便要求技工用燒焊工具焊死床架的螺絲位置。由於時間緊迫,部分警員更自發即時學習燒焊,加入這項工作。

中心日間有數十名警員當更,但要管理七千名羈留人士,包括婦女小孩的家庭組合,光是每天安排派發飯餸和處理他們的醫療需要已是一大問題。如果有一批越南人被送到中心,當值警員必須為每名人士登記身分和搜身、檢查行李、安排營倉和派發日用品,工作量相當大。

一般船民中心是禁閉營,船民只能在中心範圍內活動。很多被羈留的船民只是無了期等待被遣返,加上營房設施簡陋,南北越人又容易引發衝突,所以,在八十和九十年代,香港各區的營房時有爆發船民暴動事件。

每一名越南難民,每年開支約1萬2千港元。直至2000年最後一間越南難民營關閉,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依然欠下香港11億港元的難民遣送費用。

現時大部份抵港的越南難民或船民,已轉送外國收容或被遣返越南,僅有一千三百餘名,獲准在香港居留。

多名未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越南船民”在深水埗通州街露宿。

不少“越南船民”在香港耗盡30年青春,卻因為曾經犯法而無法獲得永居身份,也無法獲得“排隊上樓”輪候公屋以及每年派發6000元的資格。年近花甲的這些老“越南船民”,只希望以“香港人”的身份獲得香港社會認可。

因經濟因素進入香港的船民被視作非法入境,需被遣返越南。

由1975年至2000年,香港共收容二十多萬越南人,政府在全港不同地區設立多個營房來安置他們。很多營房是由懲教署負責,但鮮為人知的是1989年在西貢設立的萬宜船民中心,是由香港警隊協助設計和興建,並全面管理多年,其後再轉交懲教署負責運作。

慈善團體為萬宜船民中心捐贈的康樂設施

萬宜船民中心設于萬宜水庫西壩一塊土地上,由長型鐵皮營房組成,羈留約七千名越南船民。船民中心由警隊負責管理,營長是一名警司,並由一名總督察級的副營長協助,另外有近百名督察級及初級警務人員與文職同僚,他們都是由各警區借調人手組合而成。

營房由警隊協助設計和興建,管理人員很早注意到越南船民善於拆除床架鐵枝,製造不同類型的武器,例如長矛、短刀等,因此在開營之前,便要求技工用燒焊工具焊死床架的螺絲位置。由於時間緊迫,部分警員更自發即時學習燒焊,加入這項工作。

中心日間有數十名警員當更,但要管理七千名羈留人士,包括婦女小孩的家庭組合,光是每天安排派發飯餸和處理他們的醫療需要已是一大問題。如果有一批越南人被送到中心,當值警員必須為每名人士登記身分和搜身、檢查行李、安排營倉和派發日用品,工作量相當大。

一般船民中心是禁閉營,船民只能在中心範圍內活動。很多被羈留的船民只是無了期等待被遣返,加上營房設施簡陋,南北越人又容易引發衝突,所以,在八十和九十年代,香港各區的營房時有爆發船民暴動事件。

每一名越南難民,每年開支約1萬2千港元。直至2000年最後一間越南難民營關閉,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依然欠下香港11億港元的難民遣送費用。

現時大部份抵港的越南難民或船民,已轉送外國收容或被遣返越南,僅有一千三百餘名,獲准在香港居留。

多名未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越南船民”在深水埗通州街露宿。

不少“越南船民”在香港耗盡30年青春,卻因為曾經犯法而無法獲得永居身份,也無法獲得“排隊上樓”輪候公屋以及每年派發6000元的資格。年近花甲的這些老“越南船民”,只希望以“香港人”的身份獲得香港社會認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