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湯劑的服法

中藥服法對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影響, 正確掌握中藥的服藥方法, 是提高中醫療效的重要環節。 因此, 歷代醫家對此都十分重視。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 古人及現代人在服藥方法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現將中藥幾種服藥方法分述如下。

 1 服藥時間

服藥時間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的特性, 選定最佳的給藥時間, 能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 為了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在人體血液中保持特定的濃度, 服藥要定時。 此外, 不同的藥物服用時間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 病在上焦, 欲使藥力停留在上焦時間較久者, 宜在食後服;病在下焦, 欲使藥力迅速下達者, 宜在飯前30~60min服;滋膩補養藥, 如四物湯、四君子湯等, 宜在飯前不饑不飽時服, 以便於藥物充分吸收, 起到滋補作用;驅蟲藥、瀉下藥及四肢血脈的藥物, 宜在空腹時服, 這樣有利於藥物迅速進入腸內, 並保持較高濃度,

而迅速發揮藥效, 驅蟲藥還可隔夜服, 即在睡前服1次, 於第2天早晨再服1次, 以便將蟲完全殺死排出體外。 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在飯後半小時服用;安神藥宜在睡前15~30min服;通便藥宜空腹用;調經藥一般於經前或經期服用;健脾、消食的藥宜飯後服, 當然還需根據病情的緩急而改變服藥時間, 如急性病應立即服藥, 不拘時間, 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宜有定時, 如每日3次或每日早晚各1次, 以使藥物持續發揮治療作用。 此外, 根據病情有的也可煎湯代茶頻頻飲服, 使藥力持續, 以利頓挫病勢。

2 日服次數

中藥的日服次數是中藥最常用的服藥方法之一。 漢張仲景在其所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一書中, 對每首中藥方劑的日服次數都作了詳細的記載,

書中根據病情和內服藥物之不同, 每劑藥有分日二服、三服、四服、日三服夜一服、頓服、少少含咽等。 目前臨床服藥一般是採用每日1劑, 每劑分二服或三服, 病情急重的, 如需服較烈性藥物, 則採用一次頓服, 病去即止, 以免損傷正氣。 咽喉及食道部位病變, 如喉痛、咽痛及魚鯁傷咽部等症, 服藥時宜採用徐徐含咽方法, 一日作數次服用, 使藥物慢慢通過病灶部位發揮作用, 有些貴重藥或芳香藥, 如麝香、牛黃、沉香等, 若久煎會影響藥效, 有時就要沖服。

3 溫服和冷服

中藥湯劑, 以溫服者居多, 如《傷寒》和《金匱》兩書, 除少數散劑和丸劑外, 幾乎全部都是採用溫服法, 如治寒證用??寒藥宜於溫服, 特別是治表寒證所服辛溫發汗解表之劑, 不僅需要溫服法, 亦有湯劑用冷服法的, 如熱證所服之寒藥, 就宜冷服, 古人稱這類藥物為飲, 如:普濟消毒飲等。 此外, 在某種特殊情況下, 也有熱藥用冷服法, 寒藥用溫服法的, 這兩種服藥方法均屬中醫反治法之一, 如系真寒假熱,

則又宜熱藥冷服, 如系真熱假寒, 則又宜寒藥熱服, 其他對嘔吐不止的患者, 可以少服、頻服, 對神志昏迷或牙關緊閉的患者, 可給予鼻飼。 內服丸、散劑, 一般都用溫開水?追?。 有時用酒服者, 是取其升提宜通。 用淡鹽湯送下者, 是取其引藥入腎。 在臨床中只有正確掌握中藥溫服和冷服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發揮藥作用, 達到治療目的。

4 服藥後的護理

服中藥除了煎服得法, 用量得當外, 還要注意服藥後的護理。 服發汗藥後即需安臥, 服辛溫發表藥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 而服辛涼發表藥則不宜捂被。 凡服發汗藥者, 只宜取得通體微汗, 不可令人大汗淋漓, 以防發汗太多而虛, 若發現服藥後汗不出者, 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 以助藥力。 服發汗藥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服催吐藥應囑患者束緊肚腹,服用後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飲些溫開水或生雞蛋清,但如出現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飲涼開水,如服爪蒂散吐而不止者,可以麝香0.5g沖水內服。

5 服中藥時飲食宜忌

服藥時飲食宜忌,也屬於服藥方法之一。因為它能直接影響服藥效果,凡屬於生冷、粘膩、腥臭不易消化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該禁忌。因為飲食和藥物一樣,各種不同的飲食,分別有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在功能上則有補、泄、溫、清的不同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疾病的辨證屬性正確掌握藥後飲食宜忌。一般來說:寒證宜溫,熱證宜清。凡是陽虛證、寒證病人,服藥後應忌生冷及寒涼飲食;虛證、熱證者,服藥後需忌辛、辣、煙、酒及其他熱性食物等等。

綜上所述,中藥服藥方法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服藥方法正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很好地學習古人各種服藥經驗,靈活掌握各種服藥方法,以提高中醫的效果。

服發汗藥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服催吐藥應囑患者束緊肚腹,服用後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飲些溫開水或生雞蛋清,但如出現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飲涼開水,如服爪蒂散吐而不止者,可以麝香0.5g沖水內服。

5 服中藥時飲食宜忌

服藥時飲食宜忌,也屬於服藥方法之一。因為它能直接影響服藥效果,凡屬於生冷、粘膩、腥臭不易消化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該禁忌。因為飲食和藥物一樣,各種不同的飲食,分別有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在功能上則有補、泄、溫、清的不同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疾病的辨證屬性正確掌握藥後飲食宜忌。一般來說:寒證宜溫,熱證宜清。凡是陽虛證、寒證病人,服藥後應忌生冷及寒涼飲食;虛證、熱證者,服藥後需忌辛、辣、煙、酒及其他熱性食物等等。

綜上所述,中藥服藥方法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服藥方法正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很好地學習古人各種服藥經驗,靈活掌握各種服藥方法,以提高中醫的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