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破解“賣菜難 買菜貴”瓶頸

對話人物:西寧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農業處處長 馮玉珠

對話記者:趙俊傑

西寧是我省最大的農畜產品消費市場, 也是我省重要的農畜產品物流交易中心, 肩負著保障全省近 40%人口的“菜籃子”保障任務, 西寧“菜籃子”穩定供給不僅關係到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而且對全省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有著巨大影響。

由於受氣候、地理和區位條件的制約, 西寧市的蔬菜生產和供給呈現冬春季短缺、夏秋季相對過剩的局面。 在有限的條件下, 如何解決短板, 從根本上保障數量和品質, 豐富“菜籃子”, 讓市民吃上新鮮、便宜的蔬菜?帶著這些問題,

記者走訪西寧市農牧部門, 尋找答案。

西寧蔬菜產量占省內一半

記者:“菜籃子”關乎民生。 目前, 西寧本地蔬菜的供給量達到多少噸, 占到全省總產量的多少?

馮玉珠: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障供給, 提供休閒”的發展定位和西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圍繞城市, 服務城市, 發展農村, 富裕農民”的發展思路, 始終把“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的民生工程來抓, 不斷加大工作力度, 落實各項惠民措施, “菜籃子”建設成效顯著。

早在2013年, 西寧市就已實施“菜籃子”工程建設提質增效行動, 每年安排專項資金, 完善“菜籃子”生產基地的水利、電力、道路、保溫設施、交易設施等基礎和配套設施, 使“菜籃子”產品生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資料顯示, 2015年西寧市蔬菜播種面積21640公頃, 蔬菜總產量達到78.55萬噸, 占全省總產量的近一半, 年平均生產自給率達到57%, 2016年預計達到79.51萬噸, 到2016年底, 西寧市日光節能溫室總量達到6.3萬棟, 其中冬暖式高標準溫室1.74萬棟, 設施蔬菜生產面積和產量的逐年增加, 對緩解西寧市冬春季節蔬菜供應矛盾發揮了積極作用。

解決旺季蔬菜過剩問題

記者:對西寧而言, 蔬菜供給主要表現為冬春季短缺, 夏秋季相對過剩。 就像您提到的, 冬春季蔬菜短缺的問題, 逐步通過發展設施農業予以緩解。 那麼, 夏秋季蔬菜過剩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以保障菜農的利益?

馮玉珠:由於受氣候、地理條件的制約, 每到夏秋季, 西寧本地產的蔬菜陸續上市,

產量急劇增加, 導致本地市場難以消化。 但此時, 適逢國內低海拔蔬菜生產區面臨高溫, 蔬菜生產和供應相對短缺, 主要以胡蘿蔔、馬鈴薯、甘藍、菜瓜、蒜苗及葉菜類為主的“西寧夏菜”, 通過訂單形式銷往北京、上海、廣東、陝西等地, 甚至我國港澳地區及韓國。

下一步, 在加大露天蔬菜生產規模的同時, 將調整和優化結構, 進一步加大對省外的銷售力度, 以“西寧夏菜”品牌逐步拓展外部市場。

為鼓勵生產, 保障菜農利益, 除了實施蔬菜生產直補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等補助外, 從2015年開始, 率先在全省開展露地蔬菜政策性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工作, 投保蔬菜有胡蘿蔔、甘藍、大白菜等主要品種, 面積累計達21693畝(1446公頃)。

受到蔬菜市場價格波動(過低)的影響, 理賠投保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共計1250余萬元, 保障了菜農的利益和生產積極性。

本地蔬菜品種達200多種

記者:西寧本地產的蔬菜種類有哪些, 如何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馮玉珠:近年來, 西寧市各級農業技術部門積極引進各類蔬菜品種, 通過試驗示範, 篩選出適宜本地的品種, 予以重點推廣種植。 目前, 西寧地產蔬菜花色品種以葉菜類、根菜類和茄果類為主, 共計9大類200多個品種, 為消費者提供了較充足的選擇空間, 豐富了市民餐桌, 滿足了市民不同的消費需求。

記者:目前, 西寧的“菜籃子”建設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馮玉珠:供需矛盾亟待平衡。 隨著城市建設擴張,

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菜籃子”產品消費人群劇增, 對產品花色品種的要求日益提高, 鮮菜、細菜的年供應需求增強, 既要解決本地城鄉居民的四季供應, 還有近50萬外來暫住人口和1300余萬人次旅遊人群的“菜籃子”產品消費保障。 蔬菜生產旺季上市過於集中, 淡季蔬菜生產僅依賴于設施溫棚, 受品種結構和產量不均衡的雙重影響, 自給仍顯不足, 尤其是冬春季節。

流通體系亟待完善。 從目前來看, 西寧“菜籃子”產品市場規模普遍較小, 且發展不平衡, 基礎設施和軟體建設落後, 配套服務功能不全, 交易秩序不規範, 資訊不靈、流通不暢, 不少“菜籃子”產品產銷脫節, 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問題同時存在, 給有效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造成一定困難。

收益分配亟待合理。在菜籃子產品進入市場銷售環節後,最後一公里的加價明顯,個別時段個別品種上,經銷者的收益高出生產者十幾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隨著生產成本、人工工資的不斷上漲,部分地區的設施生產入不敷出,導致一些設施基地被閒置、棄用,發揮不了效益。

記者: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和保障能力,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馮玉珠:立足優勢,擴充基地規模。今後把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第一工程,把構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力支撐,鼓勵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身“菜園子”建設,通過增加“菜園子”保障“菜籃子”。逐步構築起特色種植產業、生態高效畜牧產業、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現代農業資訊服務產業、冷鏈保鮮加工配送產業等產業體系。

壯大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推進農畜產品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引導和鼓勵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結機制,更好地發揮助農增收作用,不斷提高農畜產品加工率,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用發展農產品帶動農業產業化不斷上規模、上水準,提高綜合效益。

培育市場,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社區便民店和平價商店等農產品零售網店建設,支持專業化配送中心、產地配送中心等物流設施,暢通流通管道,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同時,充分利用西寧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逐步提高科技應用水準和溫室建設標準及品質,推廣建設節能型高標準溫室,通過走規模化推進、產業化經營、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現設施農業總量得到擴充,配套設施得到完善,產品品質得到提升,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最後,根據西寧市的生產實際和居民的消費需求,建立健全“菜籃子”產品供求平衡調節機制,進一步完善收儲投放機制,逐步實現旺儲淡銷,保證儲備充足,科學安排收、儲、出的時間節點和週期,調節鮮活農產品上市時間,保證生產淡季的市場供應,促進市場供應平衡。同時,要加強“菜籃子”價格日常運行監測,科學分析重點商品的供求變化和價格走勢,為指導生產、引導消費提供科學依據。

收益分配亟待合理。在菜籃子產品進入市場銷售環節後,最後一公里的加價明顯,個別時段個別品種上,經銷者的收益高出生產者十幾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隨著生產成本、人工工資的不斷上漲,部分地區的設施生產入不敷出,導致一些設施基地被閒置、棄用,發揮不了效益。

記者: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和保障能力,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馮玉珠:立足優勢,擴充基地規模。今後把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第一工程,把構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力支撐,鼓勵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身“菜園子”建設,通過增加“菜園子”保障“菜籃子”。逐步構築起特色種植產業、生態高效畜牧產業、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現代農業資訊服務產業、冷鏈保鮮加工配送產業等產業體系。

壯大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推進農畜產品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引導和鼓勵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結機制,更好地發揮助農增收作用,不斷提高農畜產品加工率,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用發展農產品帶動農業產業化不斷上規模、上水準,提高綜合效益。

培育市場,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社區便民店和平價商店等農產品零售網店建設,支持專業化配送中心、產地配送中心等物流設施,暢通流通管道,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同時,充分利用西寧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逐步提高科技應用水準和溫室建設標準及品質,推廣建設節能型高標準溫室,通過走規模化推進、產業化經營、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現設施農業總量得到擴充,配套設施得到完善,產品品質得到提升,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最後,根據西寧市的生產實際和居民的消費需求,建立健全“菜籃子”產品供求平衡調節機制,進一步完善收儲投放機制,逐步實現旺儲淡銷,保證儲備充足,科學安排收、儲、出的時間節點和週期,調節鮮活農產品上市時間,保證生產淡季的市場供應,促進市場供應平衡。同時,要加強“菜籃子”價格日常運行監測,科學分析重點商品的供求變化和價格走勢,為指導生產、引導消費提供科學依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