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考研族膨脹”需要用人單位改變價值認同

前不久, 2017年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佈, 此次報考人數首次破200萬。 陳瑞就是這200多萬分之一, 在她看來, 考研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本科學歷不值錢了, 必須得繼續深造。 ”一項調查顯示, 來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調查群體中, 76.71%的受訪者表示已參加過研究生考試或打算考研。 (3月6日《中國青年報》)

如果說高考是許多人不可繞行的“獨木橋”, 考研則是畢業生多元化、個性化選擇中的一種。 “考研族膨脹”猶如一面鏡子, 折射出大學畢業生出路的同質化和單一化。 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建構了一個複雜的等級系統, 為了在學歷金字塔上“更上一層樓”,

許多大學生趨之若鶩地參與到考研行列之中。

考研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管道, 不僅可以讓考生們實現地理上的遷徙, 還可以提升文化資本, 讓大學生在就業市場、婚戀市場更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許多第一學歷不夠理想的大學生, 渴望通過考研來改變“出身”;即使本科就讀於211、985高校, 依然有不少大學生希望通過考研來增加學歷“含金量”。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 學歷歧視已經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 為了應對學歷歧視, 一些人身不由己地參與考研。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 一些崗位學歷要求的“水漲船高”原本是一種正常現象;只不過, 一些並不需要研究生學歷的崗位,

也人為地抬高了門檻。 這些崗位往往是求職者渴求的“好工作”, 很多畢業生擠破腦袋都想進去;為了優質就業, 求職者不得不去給學歷“鍍金”。

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 這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 “考研族膨脹”、研究生人生逐漸攀升, 師資建設和教學卻又“慢了一拍”, 導致研究生人才培養品質的下滑和學歷含金量的降低。 於是, “第一學歷”的含金量又逐漸提升, 那些渴望通過考研來改變“出身”的人們依然會遭遇形形色色的學歷歧視。

在招聘的過程中, 用人單位難以在短時間內對求職者進行精准、全面的評估, 學歷的符號價值就凸顯出來。 可是, 學歷並不等同於能力, 那些擁有光鮮的學歷的年輕人, 並不見得契合用人單位的需要。

只有用人單位扭轉“學歷情結”, “考研族膨脹”才會得到“降溫”。

澳大利亞的大學為畢業生頒發兩個證書, 一個是學位證書, 一個是能力證書。 畢業生拿到兩個證書去就業, 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能力證書, 因為能力證書是學生大學生活的一種過程性評價, 學位證書更多的是一種結論性評價。 學位證書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應試能力的體現, 能力證書更多的是一種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體現。 只有改變“唯學歷論”的價值認同, 跟風、從眾考研的人數才會降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