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玄武湖有多大?古時玄武湖西到獅子山北到紅山!

玄武湖, 位於南京市玄武區, 東枕紫金山, 西靠明城牆, 北鄰南京站, 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 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 園林湖泊、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被譽為“金陵明珠”, 現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代玄武湖的水面與今日的玄武湖是大不一樣的。 那麼, 玄武湖在古代到底有多大呢?它的歷史原貌究竟如何, 又經過哪 些變遷呢?玄武湖研究專家李源, 將為我們一一解讀。

六朝前, 山西路一帶都是玄武湖的“地盤”

古玄武湖分佈圖。 此圖選自《南京城市地理變遷及現代景觀》, 作者:姚亦鋒。

玄武湖最早的名字叫“桑泊”。

根據今天的地貌和沉積物, 地質專家們認為:古代的玄武湖, “可以推定其最大範圍南達鼓樓崗北麓, 西到今西流灣公園 。 東抵鐘山西北麓”。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 如果按今天的佈局, 如今南京城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包括繁華的山西 路、湖南路, 交通要道中央路、新模範馬路, 以及南京火車站、中央門長途汽車站等等, 在當年都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

更有人把六朝時的玄武湖水面形象地用“北至紅山, 西限盧龍”這兩句話來形容。 盧龍即今天的獅子山, 那時的玄武湖由 此與長江相通。

紅山即今天動物園所在地——大紅山, 古代又稱其為“大壯觀山”, 那時的湖水直抵山下。 西元579年陳宣帝 閱武, 就曾登此山, 檢閱玄武湖水面上浩浩蕩蕩的500艘樓船。 而今天登大紅山, 只能遠眺玄武湖了。

“長堤”“北堤”第一次改變玄武湖的面貌

1888年從台城北望幕府山。

東晉大興三年(320), 晉元帝“創北湖、築長堤, 以壅北山之水;東自覆舟山、西至玄武湖六裡余, 以習舟師。 ”劉宋元 嘉二十三年(446), 宋文帝“築北堤、立玄武湖于樂游苑北”。 “北堤”走向與“長堤”大致相同, 但更長。

這兩次築堤, 第一次改變了玄武湖的面貌, 將“北山之水”(主要是紫金山北麓來水)阻於堤內。 玄武湖的蓄水量大大增 加, 滿足了宋文帝將其建成“昆明池”, 以習舟師的要求, 但“北堤”以西的湖面逐漸萎縮, 直至成為陸地。

“長堤”“北堤”出現後的玄武湖“周回四十裡”, 面積依然不小。 為什麼要“周回四十裡”?因為漢武帝在“上林苑 ”內開鑿的“昆明池”就是周長40裡, 宋文帝是有意地仿效, 並不是隨意而為。 “北堤”之後的玄武湖正式成為南朝的皇家 閱兵場,

閱武的記載屢見於史籍, 它的地位由此變得重要了。

王安石“瀉湖為田”, 玄武湖消失了220餘年

1953年南京市疏浚玄武湖湖底。

玄武湖是個需要不斷疏浚的湖泊。 六朝之後, 都城北移, 玄武湖逐漸衰落了。 由於荒于治理, 到北宋初年, 玄武湖的淤積 已經很厲害, 逢旱年往往水竭湖幹,成為旱地。這些地租給老百姓耕種,共有67頃,年收租稅數百萬貫。後又開十字河,立四 斗門,進一步減去湖水,十字河上還架橋以通往來。時間一長,河道也湮塞起來,玄武湖的蓄水、灌溉功能被廢除了。天禧元 年(1017),昇州知州丁渭奏准朝廷,對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收玄武湖旱地租稅;疏浚玄武湖為塘陂以蓄水,廣泛種植蒲 草、雞頭米等永生植物,放養魚鱉,讓老百姓捕采。這樣,玄武湖的水利功能才得到一定的恢復。

但丁渭的疏浚是不徹底的,充其量只達到“塘陂”的水準。因此,50年之後,到王安石二任江甯府尹的時候,湖的淤積又成了一個嚴重問題。以變法革新為己任的王安石奏准宋神宗,乾脆“瀉湖為田”,重開十字河,“使貧田饑人盡得贏蚌魚蝦之饒”。這一來,玄武湖終於從南京的版圖上消失了,而且消失了220餘年。

元末明初,玄武湖面積大大縮小

南京地勢外高中低,玄武湖消失後,金陵城“不旱則潦”,到了元代,統治者不得不面對嚴峻的現實:元貞五年(1299)秋 七月,大風江漲,莊稼遭淹,人多溺水。朝廷於大德五年(1301)、至正三年(1343)兩次疏浚後湖,範圍從鐘山鄉、珍珠橋到金陵鄉、龍灣,然後入江,玄武湖得以恢復,但面積大大縮小。明洪武年間,對玄武湖再次“開衍為湖”,形似沼澤的後湖重又成為真正的蓄水池。但此時的玄武湖西南角被明城牆隔開,成為“西家大塘”,東南面被太平堤阻斷,使湖水不再抵達鐘山腳下;湖的面積進一步縮小,只有六朝時的三分之一了。

民國之後湖面萎縮的趨勢沒有改變

上世紀30年代玄武湖航拍圖。

民國以後,湖面繼續萎縮,周長已降至12公里。但曾公堤以東(今情侶園一帶)仍為湖面。

新中國成立後,公園浚湖擴大陸地面積,填湖13.93公頃,原與翠洲面積相當的菱洲,一舉成為僅次於環洲的第二大洲。由於對 保護濕地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或出於私利,沿湖單位也加入填湖造地的行列,有的單位一次就填湖2萬平方米。公園自己也 以犧牲湖面為代價,建廣場、造舞臺、拓道路,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共吞湖面57260平方米。這樣,從1950年到2007年時,已經有196560平方米的湖面被吞噬,原比西湖大得多的玄武湖現在要比它小2平方公里左右,周長根據1978年的統計,也只有9.5公里了。

逢旱年往往水竭湖幹,成為旱地。這些地租給老百姓耕種,共有67頃,年收租稅數百萬貫。後又開十字河,立四 斗門,進一步減去湖水,十字河上還架橋以通往來。時間一長,河道也湮塞起來,玄武湖的蓄水、灌溉功能被廢除了。天禧元 年(1017),昇州知州丁渭奏准朝廷,對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收玄武湖旱地租稅;疏浚玄武湖為塘陂以蓄水,廣泛種植蒲 草、雞頭米等永生植物,放養魚鱉,讓老百姓捕采。這樣,玄武湖的水利功能才得到一定的恢復。

但丁渭的疏浚是不徹底的,充其量只達到“塘陂”的水準。因此,50年之後,到王安石二任江甯府尹的時候,湖的淤積又成了一個嚴重問題。以變法革新為己任的王安石奏准宋神宗,乾脆“瀉湖為田”,重開十字河,“使貧田饑人盡得贏蚌魚蝦之饒”。這一來,玄武湖終於從南京的版圖上消失了,而且消失了220餘年。

元末明初,玄武湖面積大大縮小

南京地勢外高中低,玄武湖消失後,金陵城“不旱則潦”,到了元代,統治者不得不面對嚴峻的現實:元貞五年(1299)秋 七月,大風江漲,莊稼遭淹,人多溺水。朝廷於大德五年(1301)、至正三年(1343)兩次疏浚後湖,範圍從鐘山鄉、珍珠橋到金陵鄉、龍灣,然後入江,玄武湖得以恢復,但面積大大縮小。明洪武年間,對玄武湖再次“開衍為湖”,形似沼澤的後湖重又成為真正的蓄水池。但此時的玄武湖西南角被明城牆隔開,成為“西家大塘”,東南面被太平堤阻斷,使湖水不再抵達鐘山腳下;湖的面積進一步縮小,只有六朝時的三分之一了。

民國之後湖面萎縮的趨勢沒有改變

上世紀30年代玄武湖航拍圖。

民國以後,湖面繼續萎縮,周長已降至12公里。但曾公堤以東(今情侶園一帶)仍為湖面。

新中國成立後,公園浚湖擴大陸地面積,填湖13.93公頃,原與翠洲面積相當的菱洲,一舉成為僅次於環洲的第二大洲。由於對 保護濕地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或出於私利,沿湖單位也加入填湖造地的行列,有的單位一次就填湖2萬平方米。公園自己也 以犧牲湖面為代價,建廣場、造舞臺、拓道路,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共吞湖面57260平方米。這樣,從1950年到2007年時,已經有196560平方米的湖面被吞噬,原比西湖大得多的玄武湖現在要比它小2平方公里左右,周長根據1978年的統計,也只有9.5公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