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如何評價特斯拉 Roadster 2「千里續航、兩秒破百」?

北京時間11月17日下午, Tesla在美國Fremont總部舉辦了Semi純電動卡車的發佈會。 在發佈會即將結束時, Elon Musk出人意料地發佈了一款名為Roadster 2 的概念跑車, 並公佈了這台車的一些令人驚愕的性能參數, 在汽車行業內外引起了轟動。 那這款新超跑是否真的這麼神奇?這麼厲害呢?

先說結論——

1、要實現2秒破百, 千里續航(和萬牛扭矩), 是現有技術經過三年產業化可以實現的範圍。

2、但要把這些參數放在一台量產的性能車上, 實現車規的各種要求, 甚至有hypercar一般的動態表現, 現在看來還有些匪夷所思。

以下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這款新車的方方面面。

01靠不靠譜?

不怎麼靠譜。 給人的第一印象, 特斯拉開始用一些理論資料和輪端扭矩來進行宣傳。 難道是Model 3可憐的產能, 讓Musk不得不給資本市場交一份作業?

電池方面——首先, 這樣的加速意味著驚人的功率和電壓要求, 用現有的21700電芯串並組合, 一定會變成一個怪物一樣的電池包。 這個電池佈置下去, 留給乘員和其他結構件的空間, 無疑會非常捉急。

如果用現成的21700電芯的樂觀參數估算了一下, 在225串50並的情況下, 電壓在800V左右(電機匹配容易一些), 0-100mph衝刺過程的平均放電倍率在2.6C左右(可以接受), 拼命輕量化並幹出一個1000V電機系統的前提下, 以現有技術還真能做得到, 就是佈置下去之後比較捉急。 預估電池重800+kg左右, 車重2100+kg。

流暢的整車線條——成熟的量產車型不能只考慮加速參數, 與這份動力相匹配的車身、制動、傳動系統會不可避免把車輛變得比Model S P100D更為肥大笨重。 並且不得不使用極為昂貴的材料, 使得20w美元的低廉售價變成虧本的大坑。 放在傳統車領域, 即使到了2020年, 這樣的動力水準(假設能實現)賣20w美元的確是很良心的價格了。

02 算不算突破?

要說突破, 還有關鍵的兩步要走。 週末看了網上實車加速的視頻,

隔著小小的手機螢幕, 仍然能夠感受到這種撲面而來的速度感。

大家都算過了, 2s左右的百公里加速意味著保持平均1.4g的加速度和650馬力左右的輸出長達2s。 讓輪胎穩定工作在最高動態附著係數的滑移率區間長達2s(輪胎附著係數與滑移率相關, 存在峰值),電機的回應控制水準可以說相當厲害。如果今後能夠公佈1/4英里衝刺8.8s的視頻,證明這個神一般的數字真實存在,而不只是一個Technical Spec,那相信在量產車比拼加速這方面,這台Roadster 2在2020年前沒有對手。

如果0-60mph耗時1.9s還沒有那麼令人震驚,如果有1/4英里衝刺耗時8.8s的視頻,甚至像EP9一樣給一個紐北視頻,那關於動力的一切爭議可以閉嘴了。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我是說如果,那EP9證明了電動汽車動力總成在原型賽車(Prototype)上的成功,Roadster 2 可以證明電動力總成在量產車上的成功嗎?我覺得對於Roadster 2,比“兩秒破百”更難的應該是它的產業化之路,難點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符合所有車規方面的法規,上路行駛。賽車是賽車,量產車是量產車,這點車迷們已經都了然於胸。

其次,動力只是一台Hyperar的一部分,遠非全部。如果沒有足以駕馭這份動力的車身、底盤、控制,那Roadster 2就會成為美式肌肉車2.0,不會擁有良好的賽道圈速。

03 大家在吵啥?

我所關注的知乎汽車大V們在反對來反對去,各有各的道理。可能主要爭議還是電機能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徹底代替內燃機。即使在短短的5年前吧,電動機可能還沒有向內燃機發起挑戰的資格,但是這幾年的時間,世界變化太大。

這幾年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應該能證明,同級別的電動機在功率密度,回應速度,輸出特性,NVH等方面優勢明顯,在恒定高功率輸出的穩定性方面有一些劣勢。

在這方面,作為一名新能源汽車開發一線的,在不同的路試場景開過不少新能源車的工程師,或者作為一名有著寶馬118i和eRX5插電混動車的車主,近來頻繁在兩台性格不同的車之間切換,還是不可救藥迷上了電機帶來的那種特殊的駕駛感受。

118的重心分佈,eRX5的電機平順性都很有吸引力。但是必須承認,作為絕大多數人來說,經過一天伺候老闆客戶的繁重工作之後,需要的是一台安靜平順,回應迅捷,外加一些智慧功能的通勤夥伴把自己帶回家;並沒有多餘的經歷去忍受發動機的震動噪音,甚至低速換擋的頓挫(118的8at在sport模式下,1-2擋之間的頓挫明顯)。寶馬動輒10+的油耗,在廉價的電力面前,也讓我的錢包承受不起。

04 傳播方面的啟示

作為一名工程師,雖然工作中牽涉到不少新能源知識普及傳播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思路上還是不能擺脫一名傳統工程師的固有套路。

看完特斯拉的很多做法,感覺非常給車企以新的思路——不出格,就出局。在這個年代,任何環節都嚴格遵從GVDP,這個車企可能離死就不遠了。

近來Tesla的最喜歡做的事情,是極端地揚長避短,說自己的故事,讓別人沒有故事說。當然這點對Elon來說有先天優勢,人家主要混IT圈,其次混金融圈,最後呆在汽車圈。關注其的人,懂汽車的也不多。他想說Semi卡車風阻低,那就和Chiron比風阻,假裝不知道Chiron需要Cd值越高越好還是越低越好,至於迎風面積那更加假裝不知道。Roadster扭矩大,那就來個輪端扭矩,先嚇死你再說,在網上引起很多的關注和傳播,不管是粉還是黑,Elon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據說頻繁碰瓷Chiron在網上引起公憤於是有了下圖。

其次,一台車的造型到底應該在什麼時候公佈?傳統車企需要經過軟模硬模多個階段的外形評審,直到拖到G4閥之後。工信部網站上的公告照片資訊都公開了,偽裝車還是裹得嚴嚴實實。而特斯拉直接在車輛上市一年半之前先把發佈會開掉,公佈外形的同時收取一筆不多也不少的定金。這樣會給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麼?好像並不會。

最後,應該先開發整車還是先開發動力總成?這個問題太大了,隨著迫使傳統動力總成換代的油耗、排量稅費和排放法規進化到電壓放電倍率、電池能量密度、整車電耗、佈置空間,純電動車的動力總成有著更深刻的理由,伴隨整車一起開發。或許今後動力總成領先整車2年左右開發的節奏,將永遠被打破了。

存在峰值),電機的回應控制水準可以說相當厲害。如果今後能夠公佈1/4英里衝刺8.8s的視頻,證明這個神一般的數字真實存在,而不只是一個Technical Spec,那相信在量產車比拼加速這方面,這台Roadster 2在2020年前沒有對手。

如果0-60mph耗時1.9s還沒有那麼令人震驚,如果有1/4英里衝刺耗時8.8s的視頻,甚至像EP9一樣給一個紐北視頻,那關於動力的一切爭議可以閉嘴了。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我是說如果,那EP9證明了電動汽車動力總成在原型賽車(Prototype)上的成功,Roadster 2 可以證明電動力總成在量產車上的成功嗎?我覺得對於Roadster 2,比“兩秒破百”更難的應該是它的產業化之路,難點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符合所有車規方面的法規,上路行駛。賽車是賽車,量產車是量產車,這點車迷們已經都了然於胸。

其次,動力只是一台Hyperar的一部分,遠非全部。如果沒有足以駕馭這份動力的車身、底盤、控制,那Roadster 2就會成為美式肌肉車2.0,不會擁有良好的賽道圈速。

03 大家在吵啥?

我所關注的知乎汽車大V們在反對來反對去,各有各的道理。可能主要爭議還是電機能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徹底代替內燃機。即使在短短的5年前吧,電動機可能還沒有向內燃機發起挑戰的資格,但是這幾年的時間,世界變化太大。

這幾年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應該能證明,同級別的電動機在功率密度,回應速度,輸出特性,NVH等方面優勢明顯,在恒定高功率輸出的穩定性方面有一些劣勢。

在這方面,作為一名新能源汽車開發一線的,在不同的路試場景開過不少新能源車的工程師,或者作為一名有著寶馬118i和eRX5插電混動車的車主,近來頻繁在兩台性格不同的車之間切換,還是不可救藥迷上了電機帶來的那種特殊的駕駛感受。

118的重心分佈,eRX5的電機平順性都很有吸引力。但是必須承認,作為絕大多數人來說,經過一天伺候老闆客戶的繁重工作之後,需要的是一台安靜平順,回應迅捷,外加一些智慧功能的通勤夥伴把自己帶回家;並沒有多餘的經歷去忍受發動機的震動噪音,甚至低速換擋的頓挫(118的8at在sport模式下,1-2擋之間的頓挫明顯)。寶馬動輒10+的油耗,在廉價的電力面前,也讓我的錢包承受不起。

04 傳播方面的啟示

作為一名工程師,雖然工作中牽涉到不少新能源知識普及傳播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思路上還是不能擺脫一名傳統工程師的固有套路。

看完特斯拉的很多做法,感覺非常給車企以新的思路——不出格,就出局。在這個年代,任何環節都嚴格遵從GVDP,這個車企可能離死就不遠了。

近來Tesla的最喜歡做的事情,是極端地揚長避短,說自己的故事,讓別人沒有故事說。當然這點對Elon來說有先天優勢,人家主要混IT圈,其次混金融圈,最後呆在汽車圈。關注其的人,懂汽車的也不多。他想說Semi卡車風阻低,那就和Chiron比風阻,假裝不知道Chiron需要Cd值越高越好還是越低越好,至於迎風面積那更加假裝不知道。Roadster扭矩大,那就來個輪端扭矩,先嚇死你再說,在網上引起很多的關注和傳播,不管是粉還是黑,Elon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據說頻繁碰瓷Chiron在網上引起公憤於是有了下圖。

其次,一台車的造型到底應該在什麼時候公佈?傳統車企需要經過軟模硬模多個階段的外形評審,直到拖到G4閥之後。工信部網站上的公告照片資訊都公開了,偽裝車還是裹得嚴嚴實實。而特斯拉直接在車輛上市一年半之前先把發佈會開掉,公佈外形的同時收取一筆不多也不少的定金。這樣會給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麼?好像並不會。

最後,應該先開發整車還是先開發動力總成?這個問題太大了,隨著迫使傳統動力總成換代的油耗、排量稅費和排放法規進化到電壓放電倍率、電池能量密度、整車電耗、佈置空間,純電動車的動力總成有著更深刻的理由,伴隨整車一起開發。或許今後動力總成領先整車2年左右開發的節奏,將永遠被打破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