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親歷者憶彭德懷在吳家花園:做這些事對他是種安慰

核心提示:從平江起義上井岡到橫刀立馬走長征, 從血雨腥風戰太行到縱橫馳騁大西北, 從保家衛國赴朝鮮到廬山會上進忠言, 一路揮斥方遒、披堅執銳、過關斬將, 彭伯伯身邊犧牲倒下的戰友不計其數, 如今彭伯伯竭盡所能地照顧我們這些烈士子弟, 我想面對如此處境, 做這些事情對彭伯伯內心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彭德懷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晃明, 原題:烈士後代憶彭德懷:自掏腰包親下廚做“首長菜”

人逾古稀, 特別容易懷舊。 今日又經過松柏成蔭的花園小道, 漫步之中品嚼人生滋味, 又激起我對一位前輩的追思, 心中久久難以平復, 回到家中提筆記下些許文字, 聊表對我一生影響至深的彭德懷元帥的衷情。

我們一家與彭伯伯的結識緣于我的父親陳毅安。 紅軍時期家父是彭伯伯的部將, 在攻打長沙戰鬥中不幸犧牲殉國。

彼時, 父親同母親新婚不久, 當時我尚在母親腹中。 彭伯伯對烈士遺孀和遺孤非常照顧, 此後我母親一直斷斷續續與他老人家保持著聯繫。 記得那是1954年, 母親已由湖南調到北京工作, 在一個冬日的早晨, 彭伯伯派他的秘書到我家裡, 邀請母親和我同去他在中南海的住所做客。 此時彭伯伯已是中央軍委副主席, 汽車徑直開到了彭伯伯的住所門口, 一下車, 就見到彭伯伯和他的夫人浦安修同志走上前來迎接, 彭伯伯身著青色呢子中山服, 腳上穿一雙老式棉鞋, 看起來是那樣的和藹可親, 特別是他帶著夫人主動出來迎接我們, 讓我們很是感動。 隨後我就陪母親到了客廳, 母親和彭伯伯聊了一些關於我父親陳毅安的事,
不知不覺已近中午, 母親起身感謝彭伯伯對我們一家一直以來的關心照顧, 然後打算回家, 然而彭伯伯卻執意留我們吃飯。 中午的飯菜很簡單, 想不到開國元勳的生活是這樣的樸素, 這真在我們意料之外。 聽彭伯伯說, 這是從食堂打來的大鍋飯, 沒有開小灶。 飯後, 彭伯伯和母親說了很多當年和父親一起打仗的事情, 因為我對這段歷史知之不多, 且急於深入地瞭解父親是什麼樣的人, 都一一用筆記了下來。 那天離開的時候, 彭伯伯又親自出來送我們, 還邀我們經常去他那裡做客。

1959年廬山會議後, 彭伯伯從中南海移居北京西郊掛甲屯吳家花園, 由於脫離了工作崗位, 加之與外界隔離, 因此那段時間彭伯伯一直賦閑在家,

看望他最多的就是曾經與他出生入死的烈士的後代。 尤其是在1959年以後, 我們家基本上是每月去一次, 剛開始到彭伯伯家裡時, 警衛和工作人員詢問得很詳細, 還打電話到我單位進行核實, 後來走動得頻繁了, 問得就少了些, 只是在門口做個登記。 每當我們到彭伯伯家都會給他寂寞的小院帶來歡笑, 一般我們都是上午去, 然後在彭伯伯家吃了午飯和晚飯才離開, 走的時候彭伯伯都親自打著手電筒把我們送到公車站。 那個年月各家都很窮, 能吃上一頓帶葷腥的飽飯就跟過年似的, 時間長了, 炊事員就有些犯難, 因為本來只是保障彭伯伯一個人吃飯, 但我們這些“窮親戚”經常去蹭飯, 伙食費已經超出了標準。
所以, 每當我們到彭伯伯家的前一天他就開始忙活, 燒鍋爐準備洗澡水, 自掏腰包買菜買肉, 親自下廚做飯菜, 然後把自己下廚做的家常菜和保障他的“首長菜”一起擺上桌, 招呼大家圍坐在一起吃。 配發給彭伯伯的水果他自己基本不吃, 他都按照水果個頭大小平均分成幾份, 統統送給我們, 有次他夫人浦安修心疼他, 就背著他從均分給各家的水果堆裡悄悄地在每份中留下兩個。

彭伯伯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黨性原則, 非常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 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本色。 在吳家花園那段時間, 彭伯伯經常和身邊警衛人員一起開荒種地, 自己種菜醃菜, 他說自己原本就是農民子弟, 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他對當時畝產萬斤的說法怎麼也不相信,就親自丈量平整了一分地,從播種、施肥、收割每一步都堅持精耕細作,還不時請教村裡農民,結果一年下來一分地才打了90斤糧食,為此他將此事報告給了中央。彭伯伯與村裡人關係處得也很好,哪家有個“紅白事”,他都欣然前往為其主持,哪家孩子上學了,他都花錢給買個書包,為了讓掛甲屯村民用上電燈,他自己特意預支了幾個月的工資,花了1500多元錢給村裡拉了一條電線,裝上電燈。好幾次我們去彭伯伯家,都看見他和村裡的農民們坐在一起聊家常,那些農民都像是剛從地裡幹活回來,穿著系紅繩的“緬襠褲”,渾身沾滿了泥土,閒聊過程中還不時地把煙袋鍋往鞋底上磕磕,連我們這些晚輩看著都有些不習慣,可是彭伯伯從來都不在意這些,和農民們處得像親兄弟一樣。

他對當時畝產萬斤的說法怎麼也不相信,就親自丈量平整了一分地,從播種、施肥、收割每一步都堅持精耕細作,還不時請教村裡農民,結果一年下來一分地才打了90斤糧食,為此他將此事報告給了中央。彭伯伯與村裡人關係處得也很好,哪家有個“紅白事”,他都欣然前往為其主持,哪家孩子上學了,他都花錢給買個書包,為了讓掛甲屯村民用上電燈,他自己特意預支了幾個月的工資,花了1500多元錢給村裡拉了一條電線,裝上電燈。好幾次我們去彭伯伯家,都看見他和村裡的農民們坐在一起聊家常,那些農民都像是剛從地裡幹活回來,穿著系紅繩的“緬襠褲”,渾身沾滿了泥土,閒聊過程中還不時地把煙袋鍋往鞋底上磕磕,連我們這些晚輩看著都有些不習慣,可是彭伯伯從來都不在意這些,和農民們處得像親兄弟一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