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章丘文化:西漢諸侯王墓室

兩千多年前, 一位西漢的諸侯王將其生前享有的奢侈、豪華的一切, 帶進了其規模宏大的墓葬裡。 今天, 千年王陵, 一朝驚世, 帶給世人無盡的喜悅和財富。

【發現】

歷史上很多轟動天下的考古事件, 最初的發現都始於偶然, 洛莊漢墓的發現也是如此。 洛莊本來是章丘棗園街道的一個普通村莊, 但由於洛莊漢墓的驚現于世而聞名全國。

洛莊漢墓發現的時間是1999年, 當地附近修路急需用土, 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洛莊的一個閒置多年的大土堆。 6月26日上午, 取土的鏟車一鏟子下去, 竟然從土裡冒出一大堆翠綠色的東西, 現場的人們圍上一看, 是形狀各異的青銅器。 現場的一名群眾迅速撥打了電話, 派出所民警立即趕來, 封鎖現場。 章丘博物館工作人員也立即趕到現場, 開始進行緊急清理工作。 清理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眾多, 鼎、盆、勺、鏟、匜等達90餘件, 且大多數青銅器上都刻有銘文,

其年代之遠, 價值之高, 均屬罕見。 這引起了濟南市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 經省文物部門批准, 由濟南市考古所、章丘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考證, 古墓為西漢初期諸侯王墓, 根據考古慣例, 古墓被命名為洛莊漢墓。 也就在這一天, 洛莊漢墓正式開始了轟動海內外的發掘。 這座西漢王陵的驚世發掘, 揭開了章丘燦爛文化史上璀璨奪目的一章。

【發掘】

驚世漢王陵的發掘, 可以說是來自大地深處的震撼。 首先是它的墓葬形制和佈局獨特, 學術價值高。

洛莊漢墓為東西走向, 平面結構成方形, 調查與發掘結果表明原封土面積4萬平方米。 主墓室的結構和形制,是一座有東西墓道的“中”字形土坑豎穴木槨墓, 其中主墓室東西長37米,南北寬35米,總面積達1295平方米;東墓道長近100米,西墓道長約45米,整個墓葬總長約180米;其深度估計在20米左右。 其規模之大,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也不禁感歎道:“洛莊漢墓規模太大了,沒想到這麼大,天子一樣的規模。

在墓室週邊發現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排列比較密集。 按種類可分為儀仗木俑坑、出行車馬坑、兵器坑、飲食庖廚坑、兵器坑、樂器坑、祭祀牛坑、馬坑和小型祭祀坑。 它是迄今所發現的40餘座漢代諸侯王墓中陪葬坑、祭祀坑最多的一座,而且分屬於三個層面,最上面兩層為祭祀坑,開口于封土層中,共計20座,

最下面一層共計16座,開口於漢代地表,除7號坑外,其餘均為大型陪葬坑。 36座陪葬坑和祭祀坑的發現及所特有的排列方式,為研究漢代諸侯王陵的埋葬制度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資料,對於重新認識漢代帝王陵墓的埋葬制度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洛莊漢墓的發現也創下了考古發掘的數個第一, 其出土文物種類之多、器物造型之精美、器物保存之完好在相同類型的漢墓中是極為罕見的, 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並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金鐘嘉磬-宏大的王家地下音樂廳

“金鐘嘉磬——宏大的王家地下音樂廳”,洛莊漢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4號樂器坑出土的樂器,計有編鐘、編磬、錞於、瑟、懸鼓、建鼓、小鼓、鉦、鈴等共149件。經初步鑒定,證明其保存完好,音樂完美,仍可奏出《陽關三疊》、《蘇武牧羊》、《茉莉花》等曲子。它的發現,是音樂考古史上的奇跡,此樂器坑不僅是出土漢代樂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發現的實用樂器數量最多的一次,在許多方面填補了漢代音樂史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樂器寶庫,對漢代音樂史及禮樂制度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編鐘、編謦、琴瑟、懸鼓,均輝煌壯美,聲音悠揚,向今人描繪出了一幅漢代王家宮廷樂隊的宏大場景,使人仿佛置身于樂器的海洋。

樂器坑中共發現7件瑟。製作工藝考究,施彩華麗。瑟體是用黃、黑、朱、銀等顏色描繪以鳳鳥龍紋為主的各種圖案,瑟尾則浮雕龍蛇軀幹。這批古瑟不僅僅是實用的樂器,而且還是精美的工藝品。

瑟軫、瑟枘、瑟鑰

樂器坑中同時還出土了瑟軫、瑟枘、瑟鑰,瑟鑰是與瑟軫配套使用以給瑟調弦用的,瑟軫有調音的痕跡,又再次證明是實用器而非明器。出土的瑟枘,枘帽通體鎏金,上飾高浮雕變形龍紋,龍首居中,頂端周邊飾花瓣紋,中心飾渦紋,非常精美。

錞於

錞於是古代銅制打擊樂器。發現最早的作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淮南子•兵略訓》:“兩軍相當,鼓錞相望”,可見錞于多用於戰陣。

洛莊漢墓出土的錞於上面的圖案,兩面分別飾有一幅浮雕鷹圖案,仔細看就會發現上面的蒼鷹為一筆劃成的,甚是罕見。

銅鉦

鉦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又名“丁甯”,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擊之而鳴,是行軍樂器。此銅鉦為合瓦形,甬為空心圓筒狀,一側有一小圓孔用以引繩,無調音痕跡,因此只能發出一個音調。

關於鉦、錞於、鼓的用途,從文獻典籍的記載來看,一般認為都是在作戰中起信號作用的軍樂器。

鈴、銅鈴鐺

銅鈴,整體為扁喇叭形,頂部有一小環形鈕,內有一銅舌,搖之晃晃作響。

洛莊漢墓還出土了8件銅鈴鐺。當時出土於瑟鑰旁,發現時上面有紅繩痕跡,原應為一組。鈴鐺大小相同,均為圓球形,上面鏤孔,內置金屬核,搖之作響。

編鐘、編磬

洛莊漢墓出土的樂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編鐘與編磬。出土了1套編鐘19件,其中形體較大的甬鐘5件,形體稍小的鈕鐘14件,編磬6套共107件。輕輕敲打,編鐘醇厚、明亮,帶著強大的穿透力,編磬清越、悠遠,清新悅耳。

●金鐘嘉磬-宏大的王家地下音樂廳

“金鐘嘉磬——宏大的王家地下音樂廳”,洛莊漢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4號樂器坑出土的樂器,計有編鐘、編磬、錞於、瑟、懸鼓、建鼓、小鼓、鉦、鈴等共149件。經初步鑒定,證明其保存完好,音樂完美,仍可奏出《陽關三疊》、《蘇武牧羊》、《茉莉花》等曲子。它的發現,是音樂考古史上的奇跡,此樂器坑不僅是出土漢代樂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發現的實用樂器數量最多的一次,在許多方面填補了漢代音樂史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樂器寶庫,對漢代音樂史及禮樂制度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編鐘、編謦、琴瑟、懸鼓,均輝煌壯美,聲音悠揚,向今人描繪出了一幅漢代王家宮廷樂隊的宏大場景,使人仿佛置身于樂器的海洋。

樂器坑中共發現7件瑟。製作工藝考究,施彩華麗。瑟體是用黃、黑、朱、銀等顏色描繪以鳳鳥龍紋為主的各種圖案,瑟尾則浮雕龍蛇軀幹。這批古瑟不僅僅是實用的樂器,而且還是精美的工藝品。

瑟軫、瑟枘、瑟鑰

樂器坑中同時還出土了瑟軫、瑟枘、瑟鑰,瑟鑰是與瑟軫配套使用以給瑟調弦用的,瑟軫有調音的痕跡,又再次證明是實用器而非明器。出土的瑟枘,枘帽通體鎏金,上飾高浮雕變形龍紋,龍首居中,頂端周邊飾花瓣紋,中心飾渦紋,非常精美。

錞於

錞於是古代銅制打擊樂器。發現最早的作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淮南子•兵略訓》:“兩軍相當,鼓錞相望”,可見錞于多用於戰陣。

洛莊漢墓出土的錞於上面的圖案,兩面分別飾有一幅浮雕鷹圖案,仔細看就會發現上面的蒼鷹為一筆劃成的,甚是罕見。

銅鉦

鉦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又名“丁甯”,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擊之而鳴,是行軍樂器。此銅鉦為合瓦形,甬為空心圓筒狀,一側有一小圓孔用以引繩,無調音痕跡,因此只能發出一個音調。

關於鉦、錞於、鼓的用途,從文獻典籍的記載來看,一般認為都是在作戰中起信號作用的軍樂器。

鈴、銅鈴鐺

銅鈴,整體為扁喇叭形,頂部有一小環形鈕,內有一銅舌,搖之晃晃作響。

洛莊漢墓還出土了8件銅鈴鐺。當時出土於瑟鑰旁,發現時上面有紅繩痕跡,原應為一組。鈴鐺大小相同,均為圓球形,上面鏤孔,內置金屬核,搖之作響。

編鐘、編磬

洛莊漢墓出土的樂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編鐘與編磬。出土了1套編鐘19件,其中形體較大的甬鐘5件,形體稍小的鈕鐘14件,編磬6套共107件。輕輕敲打,編鐘醇厚、明亮,帶著強大的穿透力,編磬清越、悠遠,清新悅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