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葫蘆頭”最早出在長安終南山?

在陝西, 提起“葫蘆頭”, 婦孺皆知。 當地人視為美食, 久食不厭 ;外來遊客莫不爭先品嘗, 以飽口福。 其經營網點遍佈陝西城鄉各地。 傳統的“葫蘆頭”, 首推古城西安。 西安的“葫蘆頭”泡饃, 講究工藝、烹製精細, 火候到家, 肉爛湯濃, 料重味醇, 饃筋光潤, 綿韌適口, 肥而不膩, 營養豐富, 且具有食療滋補作用。

“葫蘆頭”乃秦人之名吃,它的吃法和牛羊泡饃相似,都是將餅掰成碎塊,但因這種餅是半起面,所以餅要掰得大一些。 其主料為豬肥腸,吃起來湯釅味醇、鮮香適口。 也可做成海鮮味的,味道非常鮮美。

而這個傳統風味名吃"葫蘆頭", 傳說與我國歷史上的名醫孫思邈曾有一段緣分。

有年秋天, 孫思邈從終南山一帶行醫返回, 在杜曲川遭到強人攔劫, 幸好被一青年相救, 才免於難。

那青年叫王大力, 祖居終南山下東水寨村, 以殺豬賣肉為生, 後因肉價不穩, 虧了不少本錢, 現在改做豬大腸泡饃生意。

孫思邈在王家店歇了一晚。 第二天, 王大力起早烙饃煮湯, 湯鍋一揭, 傳出一股臭腥味, 顧客十有八九都不來吃。 孫思邈嘗了一口, 也覺得腥味太大。

(孫思邈)

為了感謝救命之恩, 孫思邈臨行前送給王大力一個小葫蘆, 鄭重地說: “我叫孫思邈, 采藥行醫為生。 這個小葫蘆裡裝著幾味解臭除腥的草藥, 日後作湯, 放一點進去, 保你湯鮮味美。 ”

孫思邈走後, 王大力按照吩咐, 重又煮腸燒湯, 不一會兒, 果真香氣四溢。 街上行人聞到香味紛紛走進, 這個一碗, 那個一碗:傾刻間一大鍋賣子個淨光。

從此, 王大力的泡饃館生意越來越紅火, 不但請了倆夥計, 門面也擴大了兩間。

過了幾年, 孫思邈被唐王封為“藥王”, 名聲大噪。 有一天, 他又特意來探望王大力, 看見生意興隆, 心裡非常高興, 王大力也很感激孫思邈的小葫蘆。 孫思邈又給小葫蘆裡添了些藥末, 行前還寫了“葫蘆頭泡饃館”六個蒼勁古樸的大字作為招牌。 南來北往的客人, 一來想瞻仰“藥王”的墨寶, 二來都想嘗嘗葫蘆頭泡饃的美味, 忙得王大力和夥計們整天都腳手不得停。

後來, 他們不僅在杜曲有門面, 還在長安城南門裡也開了個“葫蘆頭泡饃館。 ”由於調料越來越精, 所以味道也越來越美。 於是, “葫蘆頭”成了古長安城的美味佳餚, 就是現在也仍然譽滿三秦,尤以西安南院門春發生的葫蘆頭泡饃館最為有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