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說一說曾國藩的湘軍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 或稱湘勇。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 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 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 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 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 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 直到何鍵下臺, 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 到1949年, 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 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創建背景

1852年, 太平軍出廣西, 進湘鄂, 所向披靡, 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 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 以助“攻剿”。 1853年1月21日, 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

後來, 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 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 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

湘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 以營為基本單位, 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 各統率若干營)。 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 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 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 每哨設八隊, 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 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 全營有劈山炮隊二, 直隸于營官。 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于陸師。 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板船十, 共二十一隻, 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後, 改制如下:裁快蟹船, 長龍船減為八艘, 舢板船增為二十二艘, 全營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舊),

員額增至五百三十二人)。 每只長龍船安炮七門, 舢板船安炮四門, 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 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 以備近戰。 此外, 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台, 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

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者, 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 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 成為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 滿清政府雖然對地方漢族武裝不信任, 但不得不倚重於湘軍。 曾國藩同時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 發展了淮軍, 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 湘軍不但消滅了太平天國, 還參與了清廷與各地其他起義軍的作戰, 挽救了清王朝, 而且使兵權落入漢族, 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

軍隊組建

士兵成分

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 大多是封建儒生, 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 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 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 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 並只服從營官, 上下層層隸屬, 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治軍重在思想紀律而不在技術性的訓練。 他為湘軍寫的軍歌唱道:“規矩要肅靜, 有禮、有法、有號令。 ”他制定“辨等明威”的軍禮, 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 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地維護封建統治的軍隊。

編制裝備

軍分陸軍、水師兩種。 其營制主要採用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的”束伍”成法。 陸軍每營五百人(營官一員、哨官四員在外),

十人為隊, 隊有什長;八隊為哨, 哨有哨長, 統以哨官;四哨為營, 轄以營官;余為親兵, 直轄于營官。 各隊以抬槍、刀矛、小槍等長短兵器配合作戰。 水師每營五百人(營官一員、哨官三十員在外), 有長龍八艘, 每艘二十四人;舢板二十二隻, 各十四人。 每船為一哨, 設哨官;哨官之上, 轄以營官。 船隻各有火炮, 但仍配小槍刀矛, 以備近戰。 湘軍營以上設統領, 統領轄數營至數十營不等。 其後又在統領下增設分統, 以便於指揮。 在武器裝備上, 湘軍不僅向外國採購洋槍洋炮, 還自設船廠, 仿造新式武器。

主要人物

湘軍在與晚清的各地農民起義軍作戰中迅速成長, 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 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

整個湘軍系統中位元至總督者15人, 位至巡撫者14人, 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 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 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

除了曾國藩外, 還有曾國荃, 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等人物, 成為晚清歷史顯赫的一頁。 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

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的壯舉, 更是被譽為民族英雄。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被史學界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亦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鴻章之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