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甲午戰敗揭秘,清軍更像是雇傭軍,為銀子打仗

馬關談判時, 李鴻章想利用他73歲虛齡來贏得某種心理上的優勢, 然而一個將子彈射入他腦子的日本狂熱分子, 卻成全了他的這種願望。

日本天皇親自派御醫為他診治, 同時也迫於國際輿論的壓力, 宣佈停止對於中國海陸兩面的進攻, 並主動將原定的3億兩賠款削減至2億兩。

清廷的指示是“著鴻章酌量辦理”, 但當李鴻章簽署《馬關條約》回到國內時, 卻發現他已經成為國人共同聲討的對象。

德國人認為日本軍隊對於遼東半島的佔領, 侵害了德國在中國的權益。 德皇在訪問俄國時, 以德國將對日本干涉來探問沙皇尼古拉二世。

後者並沒有表示反對, 因為俄國顯然也不滿意日本對於中國東北滿洲地區的染指。

沙皇一直將滿洲地區視作為俄國自己的勢範圍, 義大利追隨德國和俄國, 三國的軍艦共同在日本海域遊弋。

日本由於在戰爭中國力耗損過大,

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 但要求中國另外支付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的局面, 更多地歸因於洋務運動的不徹底性, 而並非洋務運動本身的負面作用。

清朝內部, 那些以甲午戰敗的結局為依據, 抨擊洋務運動耗費無數卻不見成效的清流党官員們卻從不去考慮, 恰恰是由於支撐洋務運動所運用的人力、物資不夠巨大, 沒能達到足以徹底實現自強目標的程度, 才埋下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的根源。

我們也沒有理由相信這樣的論斷, 即清軍的失敗是由於軍隊作戰不夠勇敢所致。

實際上, 進行抵抗的那一部分清軍, 往往能夠做到頑強不屈。

但是, 假如我們忽略了清軍大部分訓練不足、勇氣不佳的事實, 我們也就難以圓滿地解釋他們在海路與陸路上的大潰敗現象。

事實上, 抵抗最為頑強的, 往往是那些通曉民族大義的將官以及他們所帶領的感恩戴德的下屬。

相比照於日本由武士道精神、極端的民族主義熱情作驅動力的情況,

清軍士兵與清廷之間更像是雇傭關係。

他們領受著或想盡一切辦法獲取能夠領取糧餉的編制資格, 甚而在戰爭期間, 甚至有一部分軍隊還要自籌糧餉。

以當兵吃糧作為養家糊口的職業, 根本不具備保家衛國的使命感。

不錯, 一部分清軍選擇進行英勇作戰, 但是從當時的論述及現在的史料分析中都可以注意到, 總有許多清軍和將官在剛一開戰甚至敵軍尚未到達之前就已經溜之大吉。

具有可信性的外國人和敵方日軍對於部分清軍令人驚愕的作戰表現的描述, 與那些溜之大吉的清軍之間形成了兩個極端, 而那些剛一接戰就撤退的清軍幾乎, 沒有對日軍取得過一次戰術上的巨大勝利。

我們從這些論述中可以得知, 洋務運動沒有從根本上改革清朝的軍事制度, 而只是在舊有的從鎮壓叛亂中興起的地方軍隊的基礎上, 作了有限的裝備改善。

然而, 事實證明, 這種有限 的裝備改善, 並不足以成為清帝國抗拒列強入侵的保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