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叛國投敵招致六親不認?深扒史料發現:六親攀附、雞犬升天

福建南安民間老房子有這樣一個特點, 即在大門外加制一扇矮門, 叫六籬門, 其功能主要是拒雞犬於門外。

但南安人並不這麼認為。

他們說, 這背後有故事。

說起這故事, 南安人不免會在臉上浮現驕傲的神色——因為這故事與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有關。

史書上雖然沒記載有這個英雄母親的名字, 但她的第二個兒子非常有名。

老太太一共生有三個兒子, 大兒子叫洪承畹, 小兒子叫洪承畯,

最有名的二兒子叫洪承疇。

洪承疇是個牛人。

老洪家祖宗八代都是貧農, 到了洪承疇這, 好傢伙, 祖墳冒青煙了, 這小子竟然在萬曆43年(1615年)考中19名舉人, 次年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 時年24歲。

洪承疇文也來得, 武也來得, 並非只會讀書的書呆子。

崇禎初年, 陝西、山西、河南天旱, 又兼蝗災, 百姓饑荒, 變亂四起。

洪承疇遷延綬巡撫, 征剿農民軍, 手腳麻利, 立竿見影。

崇禎皇帝於是任其為陝西三邊總督, 到隴東晉西追剿義軍。 後來, 又授兵部尚書, 總督關外五省軍務。

洪承疇的軍事顛峰是在崇禎十一年于潼關南源大破義軍, 迫得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

不過, 隨著清皇太極的咄咄逼侵, 崇禎調整了洪承疇的工作環境, 授其薊遼總督,

派他領九邊精銳出關解錦州之圍。

誰也想不到, 崇禎十四年(1641年), 洪承疇在松山戰敗被俘後, 變節投敵, 轉身成了清兵入關的引路人。

洪承疇被俘之初, 外界誤傳他以身殉國。 崇禎皇帝悲痛欲絕, 輟朝三日, 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 七日一壇, 於五月十日親自致祭,

還禦制“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 祭到第九壇時, 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 禦祭始罷。

南安人看重的不是崇禎皇帝對待洪承疇降前降後的態度變化, 而是看重于讚頌洪承疇母親的深明大義。

他們最津津樂道、最引以為最驕傲的情節, 就是:洪承疇老家福建南安洪府, 最初被崇禎皇帝欽定為“忠烈之門”。 當老洪家上上下下為洪承疇做“忌日”的時候, 突報洪承疇回故里來探親, 衣錦還鄉。 洪母傅氏不信, 再三探明, 確認兒子未死, 且已投敵, 不由怒髮衝冠, 大義凜然, 命人在大門外迅速加制一扇矮門, 拒逆子于家門之外。 洪承疇被阻而不得入, 問其母為何不開門, 洪母說:“你知道此門嗎?此六扇矮門, 叫作六離門(六籬門), 凡賣國求榮者,

母不以為子, 妻不以為夫, 子不以為父, 六親不認, 眾叛親離!”洪承疇聽罷狼狽而逃。

南安人還稱, 洪母后來病逝, 因為叛逆之子的緣故, 無顏面見祖宗, 便在自己臉上蓋了一塊黑紗。 這一習俗流傳下來, 閩南不少地方老婦去世, 至今仍要遮蓋一塊黑布。

不過, 南安人所引以為豪的這一段情節是假的, 屬歷史雞湯文。

該雞湯文的始作俑者是清人劉獻庭,其在筆記《廣陽雜記》中編造了“洪母罵疇”段子,即洪承疇入北京後,專程回福建接其老母上京享福。其母見此叛降逆子,揮杖大罵:“汝來迎我,將使我成為旗下老婢嗎?我要打死你這惡人,為天下除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戲劇家林舒謙根據這一段子,敷衍成閩劇小戲《洪母》,說福建民間不知流行了多少千年的、用來拒雞犬的矮門(六籬門)是洪母的發明,其在洪承疇回鄉省親時專門製作,以示六親不認、眾叛親離之意,拒洪承疇於門外,並在斥子之後舉火自焚,誓與逆子決絕。

閩劇很有趣,罵漢奸罵得解氣、帶勁,後來又被編成京劇,劇名叫《洪母罵疇》,劇中“罵疇”的唱詞更加淋漓酣暢:“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盡,開國公常遇春;保京都的於兵部;禦倭寇的戚繼光;袁崇煥、李如松、鄧子龍;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敵碧血灑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到如今鄭成功興師廈門,驅胡臣操兵將虎躍龍吞。天道無情且休論,人心不死浩氣存。誰似你屈膝投降天良喪盡,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眾無親、賣國求榮、利慾薰心、認賊作父的無恥人!”

但是,上文已經交待,洪承疇祖宗上八代都是貧農,而洪承疇的父親名叫洪啟熙,根本就不是什麼洪宗岱,則唱詞裡“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敵碧血灑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這一句,只能承擔搞笑作用了。

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被這戲劇騙了,以為史實就是如此。

戲劇界於是又由《洪母罵疇》演化出諸如《莊妃勸降》、《承畯貶兄》、《素月孤舟》、《六離門》等小說、戲劇、說唱,繼續欺騙群眾。

同樣,這些故事都假得不能再假。

《莊妃勸降》講的是洪承疇兵敗被俘之初,堅持國家民族大義,寧死不降,後來經受不起莊妃的色誘,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做了個可恥的叛徒。

這則故事假得非常明顯,要知道,莊妃是皇太極的愛妾,皇太極豈肯會讓她犧牲色相去勾引一個階下囚?!最主要的是,洪承疇好男風而不喜女色,其官位顯赫,終其一生只娶一妻納一妾,怎麼會在生命垂危之時為一個中年婦女心動而變節?!

補一筆,洪承疇好男風這一特點,姚雪垠長篇小說《李自成》中有非常精彩而細緻的描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承畯貶兄》講的是洪承疇的胞弟洪承畯對其降清不滿,兄弟吵鬧反目。洪承疇欲殺之,洪承畯見勢不妙,逃回老家。洪承疇率眾追殺,追至泉州西隅蓮心庵,看到洪承畯寫的一塊“大無良心”的木牌,良心受到責備,悻悻返回京城。

《素月孤舟》講的是洪承畯躲過兄長洪承疇的追殺後,置小船于英溪隱居,不食清糧,只吃“明糖”,意為“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後人為紀念他的民族氣節,在他舶舟隱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個大字。

《六離門》講的是洪承疇告老返鄉,“姑姨舅妗”都拒之門外,不予相認。

現在的南安人煞有介事地說,洪承疇任五省經略回鄉省親時,擇地於泉州市舊城區東部、東接菜巷、西至西邊巷處(在東街通天宮對面的一條小巷)建造豪華府第,人們稱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但這座府第,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居住。傳說洪府落成後,洪承疇曾到家鄉搬請母親。他母親漫駡洪承疇是個“不忠不義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變節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詞,斥責洪承疇,不肯住洪承疇所建的府第。洪承疇的妻子蓮心愧于丈夫的變節,憤然剃光頭髮住進尼姑庵。親故不齒,鄉里難容。背明降清的洪承疇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府衙空蕩蕩的訴說著不僅的國仇族恨。

但以上故事和傳說全是假的,真相可以用一段史料記載來說明:“順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疇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銘以及老家人陳應安,自泉赴江甯報父喪,承疇即派差官唐士傑福建接母。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寧。順治五年四月承疇攜母及胞弟,兒子等人,一道回京。洪妻李氏及兒媳林氏于順治六年四月離家,五月到達杭州,而後轉水路進京。”

解釋一下,洪承疇的父親洪啟熙于順治三年九月在福建南安家裡病逝,到了順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洪承疇的胞弟洪承峻攜帶洪承疇的兒子洪士銘以及一個名叫陳應安的老家人從福安南安到南京洪承疇的任所報喪。洪承疇於是派差官唐士傑前往福建接母到南京居住。洪母即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洪氏闔家老少歡聚于南京。順治五年四月,洪承疇回北京述職,又攜母及胞弟、兒子等人,一起回北京居住。洪承疇李氏及兒媳林氏(洪士銘之妻)于順治六年四月離開福建南安,五月到達杭州,而後轉水路進京。

由這條史料不難看出,洪母沒有罵過洪承疇,更沒有與逆子決絕、舉火自焚;弟弟洪承峻也沒有寫“大無良心”貶兄,更沒有“素月孤舟”隱居;妻子不是叫做蓮心,也沒有愧于丈夫的變節,更沒有剃光頭住進尼姑庵,而是全家老老少少歡天喜地地投奔洪承疇,和洪承疇到北京享福去了。

現在南安人說洪承疇下場可悲,告老還鄉後,“六親”都不認他。其實,洪承疇在明清兩朝為官幾十年,只有在順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康熙四年病逝於北京,墓葬西直門外八裡莊。所謂“告老返鄉,六親不認”云云,全是一派胡言、純屬捏造。

洪承疇的一生,除了松山兵敗被囚那段短暫時光過得不開心外,其餘都風光快樂,而且全家雞犬升天,甚至他的農民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沾了他的光,得追贈上一連串如“中憲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師”、“武央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的官職。

洪承疇的兒子洪士銘中順治乙未科殿試二甲三十名進士,授禮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官運亨通,福祿無邊。

洪承疇的孫子洪奕沔雖然只是一介秀才,卻是清廷和碩親王的女婿,身份威赫的額附爺。

2006年,洪承疇紀念園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開園,高大的牌坊上鐫刻一副金字對聯:“輔國堪稱真學士,愛民即是大英雄。”

2007年,洪承疇紀念館洪承疇塑像揭彩,紀念館掛出“”橫幅,兩邊豎對聯,上聯為“論武略文韜名傳汗簡”,下聯是“數豐功偉績無愧英雄”。

洪承疇紀念館開業之際,曾有迷信《洪母罵疇》戲文的人好奇發問:洪承疇曾有過“六親不認”的醜史,那他有沒有後代呢?

自稱洪承疇14代後人的洪建昌慨然回答說,肯定有後代,而且還具有皇室血統。先祖洪奕沔在康熙年間建功立業,由康熙做媒,娶了碩親王之女。現在,洪氏後裔主要居住在北京南鑼鼓巷,“孝義為本,耕讀傳家”是我們洪氏的百年祖訓。再說了,今天北京還留有洪承疇的宅院,沒有我們後人的打理也保留不到今天吧。

洪承疇到底是奸賊還是英雄,現在還是一筆糊塗賬。但洪承疇的母親,絕對不是戲文中那個深明大義、堪與岳飛母親並列的英雄母親,這一點,必須辯明。

最後,用周同穀《霜猿集》裡一首詠歎洪承疇的詩來結束本文:

松山戰骨未全枯,再建功名佩虎符。

終是風沙容易老,白頭南渡又南都。

該雞湯文的始作俑者是清人劉獻庭,其在筆記《廣陽雜記》中編造了“洪母罵疇”段子,即洪承疇入北京後,專程回福建接其老母上京享福。其母見此叛降逆子,揮杖大罵:“汝來迎我,將使我成為旗下老婢嗎?我要打死你這惡人,為天下除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戲劇家林舒謙根據這一段子,敷衍成閩劇小戲《洪母》,說福建民間不知流行了多少千年的、用來拒雞犬的矮門(六籬門)是洪母的發明,其在洪承疇回鄉省親時專門製作,以示六親不認、眾叛親離之意,拒洪承疇於門外,並在斥子之後舉火自焚,誓與逆子決絕。

閩劇很有趣,罵漢奸罵得解氣、帶勁,後來又被編成京劇,劇名叫《洪母罵疇》,劇中“罵疇”的唱詞更加淋漓酣暢:“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盡,開國公常遇春;保京都的於兵部;禦倭寇的戚繼光;袁崇煥、李如松、鄧子龍;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敵碧血灑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到如今鄭成功興師廈門,驅胡臣操兵將虎躍龍吞。天道無情且休論,人心不死浩氣存。誰似你屈膝投降天良喪盡,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眾無親、賣國求榮、利慾薰心、認賊作父的無恥人!”

但是,上文已經交待,洪承疇祖宗上八代都是貧農,而洪承疇的父親名叫洪啟熙,根本就不是什麼洪宗岱,則唱詞裡“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敵碧血灑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這一句,只能承擔搞笑作用了。

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被這戲劇騙了,以為史實就是如此。

戲劇界於是又由《洪母罵疇》演化出諸如《莊妃勸降》、《承畯貶兄》、《素月孤舟》、《六離門》等小說、戲劇、說唱,繼續欺騙群眾。

同樣,這些故事都假得不能再假。

《莊妃勸降》講的是洪承疇兵敗被俘之初,堅持國家民族大義,寧死不降,後來經受不起莊妃的色誘,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做了個可恥的叛徒。

這則故事假得非常明顯,要知道,莊妃是皇太極的愛妾,皇太極豈肯會讓她犧牲色相去勾引一個階下囚?!最主要的是,洪承疇好男風而不喜女色,其官位顯赫,終其一生只娶一妻納一妾,怎麼會在生命垂危之時為一個中年婦女心動而變節?!

補一筆,洪承疇好男風這一特點,姚雪垠長篇小說《李自成》中有非常精彩而細緻的描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承畯貶兄》講的是洪承疇的胞弟洪承畯對其降清不滿,兄弟吵鬧反目。洪承疇欲殺之,洪承畯見勢不妙,逃回老家。洪承疇率眾追殺,追至泉州西隅蓮心庵,看到洪承畯寫的一塊“大無良心”的木牌,良心受到責備,悻悻返回京城。

《素月孤舟》講的是洪承畯躲過兄長洪承疇的追殺後,置小船于英溪隱居,不食清糧,只吃“明糖”,意為“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後人為紀念他的民族氣節,在他舶舟隱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個大字。

《六離門》講的是洪承疇告老返鄉,“姑姨舅妗”都拒之門外,不予相認。

現在的南安人煞有介事地說,洪承疇任五省經略回鄉省親時,擇地於泉州市舊城區東部、東接菜巷、西至西邊巷處(在東街通天宮對面的一條小巷)建造豪華府第,人們稱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但這座府第,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居住。傳說洪府落成後,洪承疇曾到家鄉搬請母親。他母親漫駡洪承疇是個“不忠不義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變節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詞,斥責洪承疇,不肯住洪承疇所建的府第。洪承疇的妻子蓮心愧于丈夫的變節,憤然剃光頭髮住進尼姑庵。親故不齒,鄉里難容。背明降清的洪承疇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府衙空蕩蕩的訴說著不僅的國仇族恨。

但以上故事和傳說全是假的,真相可以用一段史料記載來說明:“順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疇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銘以及老家人陳應安,自泉赴江甯報父喪,承疇即派差官唐士傑福建接母。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寧。順治五年四月承疇攜母及胞弟,兒子等人,一道回京。洪妻李氏及兒媳林氏于順治六年四月離家,五月到達杭州,而後轉水路進京。”

解釋一下,洪承疇的父親洪啟熙于順治三年九月在福建南安家裡病逝,到了順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洪承疇的胞弟洪承峻攜帶洪承疇的兒子洪士銘以及一個名叫陳應安的老家人從福安南安到南京洪承疇的任所報喪。洪承疇於是派差官唐士傑前往福建接母到南京居住。洪母即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洪氏闔家老少歡聚于南京。順治五年四月,洪承疇回北京述職,又攜母及胞弟、兒子等人,一起回北京居住。洪承疇李氏及兒媳林氏(洪士銘之妻)于順治六年四月離開福建南安,五月到達杭州,而後轉水路進京。

由這條史料不難看出,洪母沒有罵過洪承疇,更沒有與逆子決絕、舉火自焚;弟弟洪承峻也沒有寫“大無良心”貶兄,更沒有“素月孤舟”隱居;妻子不是叫做蓮心,也沒有愧于丈夫的變節,更沒有剃光頭住進尼姑庵,而是全家老老少少歡天喜地地投奔洪承疇,和洪承疇到北京享福去了。

現在南安人說洪承疇下場可悲,告老還鄉後,“六親”都不認他。其實,洪承疇在明清兩朝為官幾十年,只有在順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康熙四年病逝於北京,墓葬西直門外八裡莊。所謂“告老返鄉,六親不認”云云,全是一派胡言、純屬捏造。

洪承疇的一生,除了松山兵敗被囚那段短暫時光過得不開心外,其餘都風光快樂,而且全家雞犬升天,甚至他的農民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沾了他的光,得追贈上一連串如“中憲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師”、“武央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的官職。

洪承疇的兒子洪士銘中順治乙未科殿試二甲三十名進士,授禮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官運亨通,福祿無邊。

洪承疇的孫子洪奕沔雖然只是一介秀才,卻是清廷和碩親王的女婿,身份威赫的額附爺。

2006年,洪承疇紀念園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開園,高大的牌坊上鐫刻一副金字對聯:“輔國堪稱真學士,愛民即是大英雄。”

2007年,洪承疇紀念館洪承疇塑像揭彩,紀念館掛出“”橫幅,兩邊豎對聯,上聯為“論武略文韜名傳汗簡”,下聯是“數豐功偉績無愧英雄”。

洪承疇紀念館開業之際,曾有迷信《洪母罵疇》戲文的人好奇發問:洪承疇曾有過“六親不認”的醜史,那他有沒有後代呢?

自稱洪承疇14代後人的洪建昌慨然回答說,肯定有後代,而且還具有皇室血統。先祖洪奕沔在康熙年間建功立業,由康熙做媒,娶了碩親王之女。現在,洪氏後裔主要居住在北京南鑼鼓巷,“孝義為本,耕讀傳家”是我們洪氏的百年祖訓。再說了,今天北京還留有洪承疇的宅院,沒有我們後人的打理也保留不到今天吧。

洪承疇到底是奸賊還是英雄,現在還是一筆糊塗賬。但洪承疇的母親,絕對不是戲文中那個深明大義、堪與岳飛母親並列的英雄母親,這一點,必須辯明。

最後,用周同穀《霜猿集》裡一首詠歎洪承疇的詩來結束本文:

松山戰骨未全枯,再建功名佩虎符。

終是風沙容易老,白頭南渡又南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