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法國戰地記者鏡頭下的台兒莊戰場,第一張就震撼人心!

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 往往少不了某類人的身影, 那就是身扛攝影機的戰地記者。 戰地記者就是指在戰爭中報導新聞的記者, 又稱“隨軍記者”, 是新聞工作者中的一種職業分工。 他們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所采寫的戰地現場新聞或目擊新聞就是戰地報導。 戰地記者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 19世紀初就在歐洲誕生了, 是隨著近代報業與軍事的發展而出現的, 迄今已經有200年的歷史。

作為一名戰地記者, 除了要有為新聞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 更需要有著比普通記者更高的素質, 否則很難適應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 羅伯特•卡帕就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

羅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 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 柏林大學畢業後, 到巴黎的一家新聞媒體當記者。 羅伯特•卡帕有句在攝影界流傳廣泛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 是因為你離戰場不夠近。

羅伯特•卡帕

羅伯特•卡帕原名安德列, 卡帕是他的筆名, 他先後經歷了西班牙內戰、台兒莊大戰、諾曼地登陸戰等深刻影響世界的戰事, 留下大量令人難忘的照片。 1954年, 羅伯特•卡帕在法越戰爭中殉職于越南戰場, 年僅41歲。

羅伯特•卡帕

1936年, 在西班牙戰場, 卡帕白玉拍了一個戰士中彈倒下的瞬間, 這幅攝影作品先後以《西班牙戰士》、《戰場的殉難者》、《陣亡的一瞬間》等標題發表, 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 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 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西班牙戰士》(羅伯特•卡帕 攝)

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1937年,卡帕扛著他的攝影機來到中國。

羅伯特•卡帕

1938年3月, 羅伯特•卡帕從武漢前往台兒莊, 拍下他眼中的台兒莊戰場和勇敢獻身的中國軍人——

決勝台兒莊

下面這張照片的主人公是名年輕的無名戰士,也許他只有不到20歲的年紀,只知道他是某次進攻時,52名敢死隊員中的一員。在戰友的幫助下,正把12顆手榴彈往自己的身上捆綁,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鑽到敵人的坦克下引爆。

腰綁12顆手榴彈的敢死隊員(羅伯特•卡帕 攝)

卡帕趕到台兒莊前線時,中日兩軍已經在台兒莊地區鏖戰了一個多月。卡帕到前線拍攝採訪時,國**軍剛剛完成了對台兒莊日軍的合圍。

挺進台兒莊(羅伯特•卡帕 攝)

下圖為一個用高粱秸偽裝起來的炮兵陣地。卡帕通過炮兵瞄準鏡,看到了4英里外的日軍陣地。

簡陋的炮兵陣地(羅伯特•卡帕 攝)

台兒莊民眾觀看參戰部隊操練(羅伯特·卡帕 攝)

前線指揮官們並沒有像樣的指揮所,只能是找片小樹林,露天作業。

台兒莊前線的指揮所(羅伯特•卡帕 攝)

奔赴台兒莊前線的士兵(羅伯特•卡帕 攝)

台兒莊前線的哨兵

下圖為擄獲的一輛日軍坦克,車上的迷彩及日文清晰可見。

被擄獲的日軍坦克(羅伯特•卡帕 攝)

歷時1個月的激戰後,日軍潰敗。這場勝利的取得,是由無數個無名勇士的無畏獻身換來的,就像前文提及的那52名敢死隊員。

決勝台兒莊

下面這張照片的主人公是名年輕的無名戰士,也許他只有不到20歲的年紀,只知道他是某次進攻時,52名敢死隊員中的一員。在戰友的幫助下,正把12顆手榴彈往自己的身上捆綁,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鑽到敵人的坦克下引爆。

腰綁12顆手榴彈的敢死隊員(羅伯特•卡帕 攝)

卡帕趕到台兒莊前線時,中日兩軍已經在台兒莊地區鏖戰了一個多月。卡帕到前線拍攝採訪時,國**軍剛剛完成了對台兒莊日軍的合圍。

挺進台兒莊(羅伯特•卡帕 攝)

下圖為一個用高粱秸偽裝起來的炮兵陣地。卡帕通過炮兵瞄準鏡,看到了4英里外的日軍陣地。

簡陋的炮兵陣地(羅伯特•卡帕 攝)

台兒莊民眾觀看參戰部隊操練(羅伯特·卡帕 攝)

前線指揮官們並沒有像樣的指揮所,只能是找片小樹林,露天作業。

台兒莊前線的指揮所(羅伯特•卡帕 攝)

奔赴台兒莊前線的士兵(羅伯特•卡帕 攝)

台兒莊前線的哨兵

下圖為擄獲的一輛日軍坦克,車上的迷彩及日文清晰可見。

被擄獲的日軍坦克(羅伯特•卡帕 攝)

歷時1個月的激戰後,日軍潰敗。這場勝利的取得,是由無數個無名勇士的無畏獻身換來的,就像前文提及的那52名敢死隊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