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兩會 | 攀登科創巔峰要有全球視野 代表委員熱議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方翔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 陳炅瑋 製作

【新民晚報·新民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者的重大使命,也是每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今年3月5日下午,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 在談到科創中心建設時指出, 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 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要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 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專案都充分活躍起來,

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廣應用、轉移轉化。 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 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 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全球化視野、核心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總書記的講話, 對科創中心建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接下來的關鍵幾年, 上海如何在推進科創中心建設上有新作為?代表委員們紛紛出謀劃策。

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科技合作

量子通信技術, 中國領先全球;特高壓技術, 中國標準就是世界標準;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超級天眼”就在中國;去年底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選的“100項全球最佳科技創新”年度榜單中, 來自中國企業的有近十分之一……

近年來, 中國科技創新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而全球視野和國際標準, 正是總書記談及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時, 提到的關鍵字。 對此,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認為, 習總書記立足世界科技大勢和我國發展全域, 對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出了明確方向。 上海正著力夯實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 尤其是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代表國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合作, 提升影響力。

談到張江在未來發揮的作用, 壽子琪認為, 一是要建造一批能夠成為公共前沿研究平臺的設施, 更好地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提供服務;二是要彙聚一批世界知名的機構單元和平臺,

通過領先的平臺發起一系列的科學計畫。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沒有自己的大科學裝置, 中國就沒有科研話語權。 ”一直以來, 這都是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陳和生的觀點。 “從全球看, 美國、德國的國家實驗室都是依託大科學裝置進行研究。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也是大科學裝置。 ”

在陳和生眼中, 近年來中國大科學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發展, 進入了快車道,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一些已經是國際領先, 開始參與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 但是, 在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管理上, 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

“大科學工程建設的需求迅速增長, 這其中既有科研單位爭取經費的需求, 也有一些學科領域自身發展的驅動。

”陳和生用“競爭越來越激烈”來形容目前各學科領域對大科學工程建設的旺盛需求。

陳和生建議, 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選擇, 必須非常慎重, 要優先考慮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考慮我國有優勢、符合我國國情的項目。 通過嚴格評審和可行性分析來提出推進意見, 建議國家設立週期固定的科學諮詢委員會, 對項目選擇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核心技術突破先從基礎發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長期從事自然科學研究。 在他看來, 創新分為幾種類型:從0到1, 從1到10, 從10到100……他認為, 所有的創新都需要, 但從0到1這種顛覆性的創新, 往往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鑰匙。 “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

在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 ”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李林也有同樣觀點。 擁有核心技術才不會受制於人, 但這些技術往往無法通過學習或技術轉讓獲得, 必須依靠自身的科研和創新尋求突破。 而對於基礎研究投入不足, 正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科技發展水準尚存在重大差距的根源之一, 從源頭上制約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

“《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我國研發經費支出科技進步獎”的創新和引領作用, 為需要特殊市場准入或許可的獲獎產品開通特殊綠色通道, 採取特事特辦、特事快辦的優先審批辦法。 對需要政府核價的獲獎產品給予比同類產品上浮20%-50%的定價區間, 並優先納入政府採購管道, 從而給獲得科技進步獎的企業以實惠。對獲得“國家

從而給獲得科技進步獎的企業以實惠。對獲得“國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