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劍身一直不斷加長的最實用的青銅劍“秦劍”概述

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 它一般是銅、錫合金冶煉製作而成的。 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 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 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是高峰階段, 嗣後, 一直延續到秦漢。 到鐵劍出現時, 青銅劍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從近年來, 通過田野考古發掘, 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 可說是層出不窮, 異彩紛呈, 特別是前些年, 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的發現, 更是震驚中外, 成為稀世之寶。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 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 當其初起之時, 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 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 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 最長達75、76釐米, 秦代, 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臺階, 超過了80釐米, 最長者將近95釐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 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 劈砍、劃拉只是協助工具而居於其次。 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釐米的秦劍, 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 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 但是, 這畢竟是青銅劍, 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 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 向銅裡加入多少錫。 錫少了, 劍太軟;錫多了, 劍硬, 但容易折斷。 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 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

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 而且很鋒利。 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銹蝕, 光潔如新, 鋒刃銳利。 經試驗, 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 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 組織細密, 沒有沙眼。 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 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 劍莖(柄)也相對很長。 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 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釐米左右。 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 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