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的另類臉譜:袁世凱死後的三位北洋元老,段祺瑞成為真正贏家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二十四):一入侯門深似海。

洪憲元年的初夏, 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魂歸北洋, 曾經嫡系的十二個師, 超過二十五萬的北洋軍群龍無首, 自始至終袁世凱也不明白為何兩萬人擴編的滇軍最後竟成了扳倒自己的一支奇兵。 兵力、裝備以及所謂的戰術水準, 北洋軍都佔有絕對的優勢, 但是人心向背或許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 所以袁世凱的毀滅, 是北洋軍內部陷入紛爭的必然結果, 在其死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在威望上震懾那些飛揚跋扈的各地軍閥, 北洋軍閥集團的派系紛爭風雨欲來。

其後, 北洋集團失去了唯一一個有能力和資望統攝全域的人物, 內部分裂趨勢也漸露端倪, 但是並不說明沒有人會動這個心思成為袁世凱的繼任者, 其中有三位北洋元老最為熱心, 分別是段祺瑞、馮國璋以及張勳。 作為明爭暗鬥的焦點,

自然是誰來繼任的問題, 最先出招的是看似忠厚的馮國璋, 早在洪憲帝制瀕臨破產之際, 馮國璋就已特立獨行地連發通電, 甚至暗中召集二十餘位觀望中的各省代表前往自己的地盤上參會, 對外聲稱是討論袁世凱位置去留問題。

實際上馮國璋是要達到自己的“美滿目的”,

也就是利用袁世凱與西南軍閥對立, 借此籠絡人心, 形成除此之外的協力廠商陣營, 進而也能夠更接近北洋之巔。 盤踞于徐州的長江巡閱使張勳則認為自己的資歷不再馮國璋之下, 麾下還有兩萬餘人的“辮子軍”, 因此也積極展開活動, 在袁世凱死後的第三天, 電召北洋諸省代表雲集于徐州, 對外聲稱固結北洋團體, 拱衛北洋中樞之位元, 實則組織各省督軍的攻守同盟, 劍指西南軍閥, 震懾北洋中樞, 從而維護自己的地位與地盤, 借助這一舉措, 張勳儼然成為各路諸侯的大盟主。

但是在馮國璋與張勳之外, 這場廟堂角力的真正贏家卻是第三人段祺瑞, 此人作為皖系軍閥首領, 不僅實力雄厚, 而且在地利與人和上也有過人之處, 他常年置身於廟堂中樞, 盡掌風雲變幻, 而且素來清廉, 在江河日下的北洋王朝實屬鳳毛麟角, 聲譽無人企及。 在洪憲帝制中更是表現出敢為天下先的擔當與果斷, 騎牆派在袁世凱死後紛紛落井下石,

段祺瑞力排眾議, 以國葬的規格安葬袁世凱, 並且親自抬棺執紼, 送舊主最後一程。 其後又強勢安定亂局, 成為連南方軍都交口稱讚的一代人傑, “收拾北方, 唯段是賴”, 段祺瑞也在眾望所歸中收拾舊山河, 執掌北洋王朝。

最終, 北洋王朝進入皖系軍閥時代, 段祺瑞作為新任掌舵人,在袍澤之情的處理上卻盡顯剛愎自用。在擠走黎元洪之後又擠走了自己的“馮四哥”,府院之爭也成為笑談,張勳復辟更是成為不堪鬧劇,數年後的直皖戰爭,段祺瑞自己也被直系軍閥新任首領曹錕趕下臺,他不會知道曹錕曾一個跑到馮國璋的舊居徘徊許久,無奈地說出那句:“四哥,我為你報仇了,在小站的時候他就打不過我,你說我們兄弟為何會到今天這個樣子。”曾經的北洋袍澤日漸凋零,曾經的意氣風發變得固步自封,陷入內部紛爭的北洋軍閥,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袍澤成路人。

段祺瑞作為新任掌舵人,在袍澤之情的處理上卻盡顯剛愎自用。在擠走黎元洪之後又擠走了自己的“馮四哥”,府院之爭也成為笑談,張勳復辟更是成為不堪鬧劇,數年後的直皖戰爭,段祺瑞自己也被直系軍閥新任首領曹錕趕下臺,他不會知道曹錕曾一個跑到馮國璋的舊居徘徊許久,無奈地說出那句:“四哥,我為你報仇了,在小站的時候他就打不過我,你說我們兄弟為何會到今天這個樣子。”曾經的北洋袍澤日漸凋零,曾經的意氣風發變得固步自封,陷入內部紛爭的北洋軍閥,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袍澤成路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