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兩宋時期,從珠璣巷南遷的中原及江南氏族有上百批次,有落腳岡州

四邑話是指江門市新會、恩平、開平、臺山等地的方言, 當中以臺山話為代表。 江門及四邑城區流行廣府片粵語。 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

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 但兩者現時已慢慢融合, 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廣州方言的一種, 但四邑方言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方言差異最大的方言之一。 以下簡析四邑話與廣州話差異較大的原因。

羅貴先祖羅珠, 西漢惠帝時為粟內史, 後出守九江, 並遷家於此, 親植豫章於庭, 從此羅氏以豫章為郡望。 三十八世孫羅瑰, 因佐宋太祖開國有功, 授御前幹辦, 後升至彰德軍節度。 開寶二年(969年)因與范質、王溥等從周舊臣“稍有刑跡”而乞解兵權, 以散官就第, 自祥符上德里遷至珠璣巷。 羅貴是羅瑰的七世孫。 由此推斷, 羅貴這個家族所使用的一直是南楚方言。

南宋紹興年間珠璣巷36姓97戶在羅貴率領下南遷,

是珠璣巷最有代表性的一次集體遷徙行動。

粵語形成於漢代的交州首府廣信(今封開與梧州), 沿西江傳播到廣州一帶。 到唐宋時期, 已經具有較為穩定的音系和分佈格局。 因此, 在羅貴率領的移民進入之前, 粵語已經在岡州一帶通行, 但並非粵語的中心區。 同時, 這支漢族移民是以團隊的狀態進入並以後珠璣巷為中心定居的, 他們原有的南楚方言不會輕易放棄, 在一段時間和一定範圍內繼續使用, 形成南楚方言與粵語並存的雙語現象。 隨著南遷移民不斷增加, 他們的方言與粵語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吸收, 逐步形成一支以粵語音系為基礎, 同時吸收了閩、贛、吳語音系某些因素的方言, 即四邑話。

兩宋時期,

從珠璣巷南遷的中原及江南氏族有上百批次, 有的落腳於岡州, 有的落腳于廣州、南海、番禺等珠江三角洲腹地, 還有的落腳于西江流域的端州、新州等地。 由於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腹地屬於粵語的中心區, 這一帶通行的粵語已經形成強勢, 他們只得入鄉隨俗, 逐漸放棄自己的方言而改說當地粵語。 然而, 從這一帶粵語的聲韻調中, 仍可發現某些類似四邑話的情況, 例如:順德龍江將舌尖送氣塞音聲母發為喉擦音, 順德大良、番禺市橋及新興的舌根鼻音和舌根塞音韻母讀為舌尖鼻音和舌尖塞音韻母, 增城沒有撮口呼, 等等。 這些都是珠璣巷移民方言對當地粵語的影響所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