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宗祥鐵如意館:雪抄露纂,量冠古今(下)韋力撰

張宗祥一生究竟抄了多少書呢?周采泉在《張宗祥傳略》中說:“我國歷史上抄書留名的, 向推南齊的沈驎(或作麟)士, 他生平抄書數千卷……年過八十猶耳聰目明……時人以為養身靜默所致……先生(張宗祥)所抄之書, 實際上將及萬卷……”

其抄書數量有近萬卷之多, 這真可謂前無古人, 而是否會後無來者, 這種斷語雖然不敢下, 但估計沒人能夠打破這個紀錄。 可惜的是, 他所抄之書卻在運輸途中意外被毀掉了大半, 張宗祥在《八十書懷》第六首的小注中寫道:“勝利東還, 運書一木船, 沉於三峽, 亡抄本過半。 ”

後院

抗戰勝利後, 張宗祥從重慶返回內地, 他用船運回了一大批書, 沒想到此船在三峽中沉沒了, 這個損失當然讓他十分地痛心。 張宗祥一家前往重慶躲避日寇, 那為什麼會把自己所抄之書運往重慶呢?鄭紹昌、徐潔所著《國學巨匠——張宗祥傳》中寫道:

抗戰初在武漢時,

他將其在北平和武漢所抄書, 托他的學生、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的蔣夢麟攜之入川。 至勝利還都時, 中央圖書館用木船運書, 木船沉, 張宗祥手抄書也付諸東流。 可惜!可歎!可悲!

“抄古書的大學者”

看來, 張宗祥對自己所抄之書頗為珍愛。 在那樣困苦的年代,

他竟然走後門, 讓他的學生蔣夢麟把其所秒之書運到了四川。 可能是因為太過珍愛的原因, 千辛萬苦運到四川的書竟然掉到了長江裡。 但是他的抄書本領卻天下聞名, 而我在參觀舊居中的展覽時, 其中一塊展板的題目就是“抄古書的大學者”。

張宗祥舊居為二層小樓, 李惠明說二樓還未對外開放。 站在樓梯之間, 我看到了其扶手之精美, 雖然這個木樓梯乃是鏤空雕花, 但其花飾卻有著西洋味道。 可見, 張宗祥雖然喜好抄古書, 然他卻不排斥居所有著西洋味道。

式樣別致的樓梯

然而人總是有矛盾之處, 比如大收藏家葉恭綽曾出席巴黎和會, 當時巴黎大學新設了中國學院, 此院想借一部《四庫全書》用來研究, 葉恭綽回國後, 就跟金梁一同向大總統徐世昌提議影印《四庫全書》, 之後葉恭綽又跟張宗祥商議影印底本的事情, 沒想到張宗祥卻說:“與其全印, 不如擇印。 倘擇印, 則不必石印, 可以木刻。 蓋《一統志》、《通志》諸正史之類, 卷帙既繁, 流傳亦廣, 不必重印也。 ”

不知道張宗祥為什麼不願意影印全套的《四庫全書》,

他提議只選擇一部分用來出版, 但他又不建議用省錢省力的石印, 而提議用中國傳統的木刻。 木刻的方式出版週期很慢, 並且費用也比石印大許多。 他為什麼提議要用這種費時費錢的辦法呢?可惜我沒有看到相應的解釋。

當時商務印書館想承擔影印這部大書的任務, 張元濟在北京見到了張宗祥, 二人經過一番籌畫, 感覺到要想把這部書影印100部, 至少需要20年時間, 而所需的款項也在二、三百萬銀元。 這麼大的工程讓張元濟望而卻步, 最終未能實施這項大計畫。 但是我今日參觀張宗祥的舊居, 卻看到了他思想上的開明, 因為他完全沒有排斥西洋的意味, 這就讓我更不能理解他為什麼不願意採取省錢省力的西式印刷方式。

另一間展室

就歷史的資料來看,還有一事也讓我不明,那就是關於《嵇康集》的校錄。在人們的印象中,魯迅對《嵇康集》的校錄下了很大的工夫,然而張宗祥在《嵇康集》的“校記”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此書丙辰(1916年)正月據叢書堂本傳錄,與周豫才(樹人)同事讎校。今豫才早歿,手寫之書已印入魯迅全書中。予兩人自壬戌(1922年)秋別後,無緣再聚。不知彼書後有更動否,亦無暇取印行本一校。”

在這裡,張宗祥明確地說,《嵇康集》是他跟魯迅共同校錄的。既然如此,而後出版的《嵇康集》校錄本應當有兩人的署名,而實際上卻僅有魯迅的署名,卻並無張宗祥的。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呢?周采泉在《張宗祥傳略》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今取魯迅先生手校《嵇康集》(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與先生所出校之異文,完全相同,確是出於同一祖本,即吳寬叢書堂抄本,而參以其他叢刊及類書等悉心校勘而成。即“附錄”二卷亦同。魯迅先生以為“中散貴文,世間已無善於此者矣。”竊怪此書既出於同一祖本,輯抄又在同一時間,先生在“提要”中,明言“與周豫才(樹人)同事讎校”。而魯迅先生在此書《跋》中並無一字提及先生,何耶?

光榮榜

兩位當事人均已離世,真相如何也只能隨後人猜測了,但是張宗祥確實跟魯迅的關係處得很好,鄭紹昌、徐潔的《張宗祥傳》中有著如下一段記載:

1919年,張宗祥出任京師圖書館主任(即館長)。據《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彙編》(下)第1298頁載:“教育總長傅增湘派張宗祥去辦京師圖書館,編好善本書目。張婉言辭謝。魯迅瞭解他的才能,力勸他去。據他回憶,魯迅對他說:‘你真是木瓜,如此寶山,何以不去開發?’張這才決定去。”

當年的教育總長傅增湘,要派張宗祥到京師圖書館任職,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張卻不願意就任此職。魯迅聽到這件事後,他勸張不要再推辭,作為愛書人,京師圖書館的藏本之豐富、品質之高,絕對算得上是寶山,不到那裡任職,那才是傻瓜。張宗祥聽從了魯迅的勸告,而後去主持京師圖書館。而這段經歷對張宗祥十分的重要。

“舉人第”

如此推論起來,兩個人共同校勘《嵇康集》也不是沒有可能,或許是而後的魯迅成為了革命旗手,在出版《嵇康集》時也就無法署上張宗祥的名字,因為張的性格可謂特立獨行,他一生不參加任何的組織和黨派,這樣的人顯然不受有關部門的待見。

看完展覽之後,接著參觀了“舉人第”。這處舊居的面積很小,裡面同樣被佈置成了展廳的模樣,只是有一座老的架子床,除此之外,也是展板加展櫃的形式,其中一張放大的老照片乃是張宗祥跟周恩來總理的合影。可見,當年知識份子的地位還是很高。李惠明介紹說,這處舊居乃是當年的老屋,他們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每年對這處老屋進行整修。而今看上去,房屋的面積確實很窄小,可見當年張家的景況並不富裕。

架子床

其實張宗祥也算是名人之後,按照其家譜記載,當地張家的一世祖追溯到了唐代宰相陸贄,張宗祥乃是陸宣公之後,僅憑這一點就足可以為傲。可惜到了張宗祥祖父那一輩,家族衰落了下來,雖然他的父親張紹基也是位舉人,然而他卻未曾出仕,故張家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而張宗祥在4歲時,因為在家中的椅子上玩耍,把腳卡在了扶手之內,用力拔出時傷到了關節,從此他不能行走。到他7歲時,馬桶蓋又砸傷了他的受傷之腿,這使得他雪上加霜,以至於他的家人認為他長大之後不太可能有所作為,想讓他學醫或者學畫,以便能夠自食其力。好在其十幾歲時遇到了名醫,終於治好了他的腳傷。但這段經歷讓他十分地發奮,這才有了日後的成就。

愛愚草堂

參觀完“舉人第”後,接著去看他弟弟的舊居,此舊居的名稱為“愛愚草堂”,而其入口處的側牆上則有張宗祥所書文天祥所撰的《江心寺詩》。李惠明介紹說,這是張宗祥書法中的精品,因為張也認為這是他的來神之作,張宗祥從小就崇拜文天祥,他原本名張思曾,他在參觀某場考試時想到了文天祥,於是他在試卷上就署名為張宗祥,等到考試放榜時,他的試卷名列第一,從此之後,他就以此為名,直到他逝世。

張宗祥書法的得意之作

以我的想法,既然有精品,相對而言者,也會有普品,我問李惠明:張宗祥的書法作品是否也是如此呢?他說當然,而後李館長告訴我:1946年11月,張宗祥回海甯硤石掃墓,他在此故居內住了四天,因為其名氣太大,以至於前來求書畫的人絡繹不絕,在這四天內,張宗祥總計寫了50多副對聯,還有10多個條幅,但是到後面,張宗祥實在太累了,以至於有些作品寫得就不精彩。

愛愚草堂內景

看來,做個完人真的很不容易,何必還要求全責備呢?張宗祥在文獻史上的貢獻,就足以令世人高度地敬仰。

另一間展室

就歷史的資料來看,還有一事也讓我不明,那就是關於《嵇康集》的校錄。在人們的印象中,魯迅對《嵇康集》的校錄下了很大的工夫,然而張宗祥在《嵇康集》的“校記”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此書丙辰(1916年)正月據叢書堂本傳錄,與周豫才(樹人)同事讎校。今豫才早歿,手寫之書已印入魯迅全書中。予兩人自壬戌(1922年)秋別後,無緣再聚。不知彼書後有更動否,亦無暇取印行本一校。”

在這裡,張宗祥明確地說,《嵇康集》是他跟魯迅共同校錄的。既然如此,而後出版的《嵇康集》校錄本應當有兩人的署名,而實際上卻僅有魯迅的署名,卻並無張宗祥的。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呢?周采泉在《張宗祥傳略》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今取魯迅先生手校《嵇康集》(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與先生所出校之異文,完全相同,確是出於同一祖本,即吳寬叢書堂抄本,而參以其他叢刊及類書等悉心校勘而成。即“附錄”二卷亦同。魯迅先生以為“中散貴文,世間已無善於此者矣。”竊怪此書既出於同一祖本,輯抄又在同一時間,先生在“提要”中,明言“與周豫才(樹人)同事讎校”。而魯迅先生在此書《跋》中並無一字提及先生,何耶?

光榮榜

兩位當事人均已離世,真相如何也只能隨後人猜測了,但是張宗祥確實跟魯迅的關係處得很好,鄭紹昌、徐潔的《張宗祥傳》中有著如下一段記載:

1919年,張宗祥出任京師圖書館主任(即館長)。據《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彙編》(下)第1298頁載:“教育總長傅增湘派張宗祥去辦京師圖書館,編好善本書目。張婉言辭謝。魯迅瞭解他的才能,力勸他去。據他回憶,魯迅對他說:‘你真是木瓜,如此寶山,何以不去開發?’張這才決定去。”

當年的教育總長傅增湘,要派張宗祥到京師圖書館任職,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張卻不願意就任此職。魯迅聽到這件事後,他勸張不要再推辭,作為愛書人,京師圖書館的藏本之豐富、品質之高,絕對算得上是寶山,不到那裡任職,那才是傻瓜。張宗祥聽從了魯迅的勸告,而後去主持京師圖書館。而這段經歷對張宗祥十分的重要。

“舉人第”

如此推論起來,兩個人共同校勘《嵇康集》也不是沒有可能,或許是而後的魯迅成為了革命旗手,在出版《嵇康集》時也就無法署上張宗祥的名字,因為張的性格可謂特立獨行,他一生不參加任何的組織和黨派,這樣的人顯然不受有關部門的待見。

看完展覽之後,接著參觀了“舉人第”。這處舊居的面積很小,裡面同樣被佈置成了展廳的模樣,只是有一座老的架子床,除此之外,也是展板加展櫃的形式,其中一張放大的老照片乃是張宗祥跟周恩來總理的合影。可見,當年知識份子的地位還是很高。李惠明介紹說,這處舊居乃是當年的老屋,他們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每年對這處老屋進行整修。而今看上去,房屋的面積確實很窄小,可見當年張家的景況並不富裕。

架子床

其實張宗祥也算是名人之後,按照其家譜記載,當地張家的一世祖追溯到了唐代宰相陸贄,張宗祥乃是陸宣公之後,僅憑這一點就足可以為傲。可惜到了張宗祥祖父那一輩,家族衰落了下來,雖然他的父親張紹基也是位舉人,然而他卻未曾出仕,故張家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而張宗祥在4歲時,因為在家中的椅子上玩耍,把腳卡在了扶手之內,用力拔出時傷到了關節,從此他不能行走。到他7歲時,馬桶蓋又砸傷了他的受傷之腿,這使得他雪上加霜,以至於他的家人認為他長大之後不太可能有所作為,想讓他學醫或者學畫,以便能夠自食其力。好在其十幾歲時遇到了名醫,終於治好了他的腳傷。但這段經歷讓他十分地發奮,這才有了日後的成就。

愛愚草堂

參觀完“舉人第”後,接著去看他弟弟的舊居,此舊居的名稱為“愛愚草堂”,而其入口處的側牆上則有張宗祥所書文天祥所撰的《江心寺詩》。李惠明介紹說,這是張宗祥書法中的精品,因為張也認為這是他的來神之作,張宗祥從小就崇拜文天祥,他原本名張思曾,他在參觀某場考試時想到了文天祥,於是他在試卷上就署名為張宗祥,等到考試放榜時,他的試卷名列第一,從此之後,他就以此為名,直到他逝世。

張宗祥書法的得意之作

以我的想法,既然有精品,相對而言者,也會有普品,我問李惠明:張宗祥的書法作品是否也是如此呢?他說當然,而後李館長告訴我:1946年11月,張宗祥回海甯硤石掃墓,他在此故居內住了四天,因為其名氣太大,以至於前來求書畫的人絡繹不絕,在這四天內,張宗祥總計寫了50多副對聯,還有10多個條幅,但是到後面,張宗祥實在太累了,以至於有些作品寫得就不精彩。

愛愚草堂內景

看來,做個完人真的很不容易,何必還要求全責備呢?張宗祥在文獻史上的貢獻,就足以令世人高度地敬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