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張宗祥鐵如意館:雪抄露纂,量冠古今(上)韋力撰

來到海寧市, 先去參觀了衍芬草堂。 經浙江省圖善本部主任童聖江先生之介, 在這裡見到了海寧市圖書館副館長沈蘭女史。 看完衍芬草堂後, 跟著沈館長來到了張宗祥紀念館, 此館位於老城區的一條河邊, 河的對岸是一處寺院。 因為河邊的路無法停車, 沈館長帶領我等把車停到了徐邦達紀念館的門前, 而後步行走到了張宗祥紀念館。

張宗祥紀念館的門前

從外觀看, 紀念館是一座略具仿古意味的新樓房, 外立面貼著瓷磚以及大面積的玻璃幕, 這樣的裝修風格跟我的想像有著較大差異, 因為其式樣太像具有地方特色的辦公場所, 好在其側牆旁有數塊展板, 上面介紹著張宗祥的生平事蹟。

紀念館外觀

在紀念館的門口見到了該館館長李惠明先生, 李館長帶領我等走進院內。 眼前所見是一處民國風格的老建築, 其入口處掛著“張宗祥故居”的匾額。 李館長介紹說, 這座小樓就是張宗祥在1934年所建者, 當年他建造此樓就是為了退休後住在這裡頤養天年。

文保牌

可惜, 張宗祥的晚年有太多的事情, 使得他在這座樓內僅住過很短的一段時間。 1965年張宗祥去世前, 他留下遺願, 要把這處舊居捐獻給政府。 1984年, 張宗祥的長女張玨代表家屬將該舊居捐獻給了海寧市政府。 到了1992年, 海寧市政府將此舊居建成了張宗祥紀念館, 轉年對外開放。

中西結合式的建築風格

這座小樓是用青磚水泥砌就, 是典型的磚木結構, 其木門木窗也沒有特別的雕飾, 由此能夠看出, 張宗祥建造此房主要是用來居住。 而其門前的幾株芭蕉長得十分茂盛, 在其翠綠色的映照之下, 更顯得這座小樓有著莊嚴肅穆之感。

喜人的芭蕉

樓前的右方是一個兩畝地大小的庭院, 地面以箭頭的方式鋪著磚塊, 可能是因為剛剛下過雨的緣故, 地面有些濕滑, 而庭院正中的位置則是一處低矮的老式建築。 李館長介紹說, 這棟建築是張家的老宅, 而張宗祥當年就是出生在此屋之內。 難怪張宗祥在此老屋旁建起了這樣一棟小樓, 這真是典型的落葉歸根, 可惜由於歷史的原因, 他未能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李館長說,因為張宗祥後來考取了舉人,所以他們館將這處老屋稱之為“舉人第”。

庭院

在“舉人第”的右側有一座中式的木結構小樓,其風格與張宗祥故居形成了較大的反差。李館長說,此樓是張宗祥的弟弟張麟書的舊宅,而今也成為了紀念館的一部分。兄弟二人建房,一西一中,而中間則夾著老屋,這樣的建造風格不知有著如何的寓意。

銅像

在庭院的空地上,立著一尊張宗祥的銅像。不知是銅像的製作手法有問題,還是因為江南多雨的緣故,這尊銅像流下了很多的鏽色,看上去頗為富態的張宗祥,滿臉是淚痕,這跟他為人平和的心態有著相當大的反差。

舊居入口

走進張宗祥故居,迎面看到了他的匾額——“鐵如意館”,此匾雖然是新制,但其落款兒確實是館主本人。關於這個堂號的來由,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是因為張宗祥得到了一柄鐵如意,這件鐵如意乃是明末周宗彝的故物,因為周同樣是海甯人,張宗祥特別敬重這位前賢,故而得到之後令他大為高興,於是將此起為自己的堂號。我問李惠明:這件鐵如意現在何處?李告訴我:這件鐵如意張宗祥的後人也捐給了本館,可惜鎖在庫房內,沒能拿出來展覽。

匾額

而當天晚上,海寧市圖書館古籍文獻部主任朱鴻老師就帶領我等參觀了周宗彝紀念館,我在該館內又看到了一柄鐵如意,細看旁邊的介紹文字,原來這是一件複製品。而我在張宗祥故居內沒有看到鐵如意的原件,應該算是本次尋訪的一個小遺憾。據說周宗彝的這柄鐵如意其實是抗清的兵器,但我看到這個複製品時,完全感覺不到其有什麼特別之處。以我的感覺,隨便哪個兵器的威力,恐怕都不輸于這個鐵如意。當然,站在反清複明的角度來解讀,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佈置成了展廳

張宗祥故居的一樓全部佈置成了展館的模樣,李館長帶著我等邊看邊介紹,能夠感覺出他對張宗祥逝世的點點滴滴都能如數家珍般的講授。我在這裡看到了那柄鐵如意的照片,雖然照片看不出實物的大小,但多少能夠感到其綻放出的震懾力。展板上稱,周宗彝就是拿著這柄鐵如意帶領本鎮人抗擊清兵,在其兵敗後,周氏一家全部殉國,這也正是張宗祥看重這柄鐵如意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在抗戰期間,輾轉北京、漢口、重慶多地,身上都帶著這柄鐵如意。只是不知他有沒有拿這柄鐵如意跟日寇搏鬥的想法。

照片上的“鐵如意”

他在抗戰期間也來到了重慶,那時的重慶湧來了太多的人,致使當地的物價飛漲,而張宗祥一家生活得同樣很窘迫,但即便如此,他還在那裡去翻看善本書,張宗祥在《巴山夜雨錄》中寫道:“宋刻,《施注蘇詩》,向為翁覃溪(方綱)所藏,每冊前後七八頁均名家題記、書畫。後歸湖南袁氏,遭火搶出,重行裝裱,雖損字不多,而四匡焦痕爛然。且聞原有石穀等畫,今皆未見。中央圖書館購得後,蔣慰堂弟即攜上山見示,為跋數語,立返之。時正日機時來轟炸,恐波及此寶笈也。馬叔平(衡)兄欲以故宮畫冊‘盧鴻草堂十志圖’借臨,亦不敢受,萬一被毀,罪過難贖。”

這裡所說的蔣慰堂就是當時的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夢麟,而蔣正是張宗祥的學生。想來,老師要看書,蔣館長當然予以安排,而當時張宗祥看到的竟然是宋刻本的《施注蘇詩》,該書乃是宋版書中的名物,張宗祥在記錄中簡述了該書在遞傳過程中所遭受的災難。

製作抄書紙的雕版

張宗祥在那個時候為什麼要看這麼一部書?而今難知其真實想法。他說自己看到這部著名之書後,在上面寫了段跋語,就立即退還給了蔣夢麟,因為那時日軍的飛機時常來轟炸,他很擔心會毀掉這件寶物。在那樣的特殊年代裡,張宗祥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古書會不會受到損傷,僅憑這一點就能看出他有著何等的愛書之情。如果以因緣來算,僅憑這部書就能讓我跟張宗祥扯上關係,因為這部著名的《施注蘇詩》的其中一冊而後來到了我的書齋,雖然我所得的這一冊沒有張宗祥的跋語,但至少原本跟他的所看為同一部書。

在一個展櫃內擺放著一塊雕版,此雕版的版心有“鐵如意館”四個字,其餘為空白,這顯然是用來刷印箋紙的雕版,而其旁邊則擺放著一疊張宗祥所抄書頁,同時這個展櫃內還有個捅煙斗,而煙斗之旁有一節金屬的鐵管,我不明白此為何物。李惠明介紹說,這個物件是捅煙斗用的拉管。我印象中,自己的祖父也是抽煙鬥,但他卻沒有這樣一個物件,他僅是用鐵絲來捅煙管,由此可見,張宗祥比我的祖父要講究許多。當然,張宗祥要比我的祖父偉大太多,他的偉大之處顯然不是用這種特殊的煙管,更多的原因是他以抄書名世。

煙斗旁的奇怪物體

關於張宗祥抄書的本領,我看到多處文獻均有介紹,其中講得最有趣者,乃是宣大慶所寫《張宗祥先生的軼事》一文:

張宗祥先生善於抄書。蠅頭小楷一天可寫一萬五六千字,而且個個筆精墨妙。所有見過先生抄書的人,無不驚歎他可一心兩用的絕妙抄書本領。這種本領大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有客造訪,先生照舊繕錄不輟,邊吸著煙斗,邊下筆滾滾,邊談笑風生,五官並用,卻無一字舛誤,堪稱天下一絕。更令人驚詫不已且有趣的是,看先生抄書如擺圍棋之棋譜。先生有時從頁之中心抄寫幾個字,隨後從這幾個字的旁邊逐漸向四方抄過去;有時從一頁之四角抄寫幾個字,再從四角匯向中心;有時既從頁之中心,又從頁之四角,同時抄過來、寫過去,最後竟一字不誤,一句不漏。真乃奇觀。所以,我每次在先生處,邊聽先生縱論古今,邊看先生如此擺譜抄書,常常會忘卻時間,常常會樂而忘返。當時我曾幼稚地問先生:“您為什麼要這樣抄寫呢?”先生則說:“這是檢查錯誤的妙法。用這幾種方法抄寫,既不單調,又可使我邊談邊寫,而且從不會有任何差錯。”先生的“手抄六千卷樓”,確實毫無一點誇張之意。難怪魯迅在當年曾讚譽先生是“打字機”。

張宗祥所抄典籍

這段文字寫得十分形象,但每次讀來都讓我驚歎不已,我的驚歎不僅僅是張宗祥的抄書速度,他竟然用毛筆一天寫出了一萬五、六千字,這個數量可謂驚人。而張宗祥紀念館內所發放的介紹冊中,則其抄書數量比這個更為驚人:“生平抄書成癖,邊抄邊校,往往夜以繼日;運筆如飛,一晝夜能抄二萬四五千字。有‘抄校古籍近萬卷’之說,前無古人。”

張宗祥一晝夜能抄到兩萬四、五千字,這個紀錄我覺得無人能夠打破。雖然說我現在錄入文章乃是用電腦,且幫我錄入者乃是打字飛快的專業人員,即便如此,一天打一萬多字已然是一種極限,而張宗祥竟然能用毛筆快過電腦一倍以上,這等速度真不知他是怎樣做到者。

對於宣大慶的這段記載,我向李惠明館長予以印證。他說:確實是這麼回事,張宗祥的奇特之處就是能夠一心多用,因為他在接待客人時,能夠邊談話邊抽煙,同時手中還在不停地抄書,更為奇特的是,他並不是一行一行地抄下來,可能有時候是為了換換心情,他竟然能隔行來抄,之後再補上原有的空白之處。我對他的這個奇特本領表示了質疑。

字有大小的區別

為了打消我的疑問,而後李惠明特意帶我走進張麟書舊居內。此舊居的一個房間被佈置成了會客室的模樣,而其牆上掛著一幅張宗祥抄寫的書法作品,李惠明指給我看。雖然這幅書法作品寫得十分工整,但裡面有些字卻大小不一。李惠明說,這就是因為張宗祥隔行抄寫所致,等他再抄寫空白處時,可能因為字數寫不下了,所以他就會將此寫得小一些。但即便如此,至少說明張宗祥對所抄之書的內容十分的熟悉,否則他寫得再小,恐怕也難將原文填補完全。

他未能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李館長說,因為張宗祥後來考取了舉人,所以他們館將這處老屋稱之為“舉人第”。

庭院

在“舉人第”的右側有一座中式的木結構小樓,其風格與張宗祥故居形成了較大的反差。李館長說,此樓是張宗祥的弟弟張麟書的舊宅,而今也成為了紀念館的一部分。兄弟二人建房,一西一中,而中間則夾著老屋,這樣的建造風格不知有著如何的寓意。

銅像

在庭院的空地上,立著一尊張宗祥的銅像。不知是銅像的製作手法有問題,還是因為江南多雨的緣故,這尊銅像流下了很多的鏽色,看上去頗為富態的張宗祥,滿臉是淚痕,這跟他為人平和的心態有著相當大的反差。

舊居入口

走進張宗祥故居,迎面看到了他的匾額——“鐵如意館”,此匾雖然是新制,但其落款兒確實是館主本人。關於這個堂號的來由,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是因為張宗祥得到了一柄鐵如意,這件鐵如意乃是明末周宗彝的故物,因為周同樣是海甯人,張宗祥特別敬重這位前賢,故而得到之後令他大為高興,於是將此起為自己的堂號。我問李惠明:這件鐵如意現在何處?李告訴我:這件鐵如意張宗祥的後人也捐給了本館,可惜鎖在庫房內,沒能拿出來展覽。

匾額

而當天晚上,海寧市圖書館古籍文獻部主任朱鴻老師就帶領我等參觀了周宗彝紀念館,我在該館內又看到了一柄鐵如意,細看旁邊的介紹文字,原來這是一件複製品。而我在張宗祥故居內沒有看到鐵如意的原件,應該算是本次尋訪的一個小遺憾。據說周宗彝的這柄鐵如意其實是抗清的兵器,但我看到這個複製品時,完全感覺不到其有什麼特別之處。以我的感覺,隨便哪個兵器的威力,恐怕都不輸于這個鐵如意。當然,站在反清複明的角度來解讀,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佈置成了展廳

張宗祥故居的一樓全部佈置成了展館的模樣,李館長帶著我等邊看邊介紹,能夠感覺出他對張宗祥逝世的點點滴滴都能如數家珍般的講授。我在這裡看到了那柄鐵如意的照片,雖然照片看不出實物的大小,但多少能夠感到其綻放出的震懾力。展板上稱,周宗彝就是拿著這柄鐵如意帶領本鎮人抗擊清兵,在其兵敗後,周氏一家全部殉國,這也正是張宗祥看重這柄鐵如意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在抗戰期間,輾轉北京、漢口、重慶多地,身上都帶著這柄鐵如意。只是不知他有沒有拿這柄鐵如意跟日寇搏鬥的想法。

照片上的“鐵如意”

他在抗戰期間也來到了重慶,那時的重慶湧來了太多的人,致使當地的物價飛漲,而張宗祥一家生活得同樣很窘迫,但即便如此,他還在那裡去翻看善本書,張宗祥在《巴山夜雨錄》中寫道:“宋刻,《施注蘇詩》,向為翁覃溪(方綱)所藏,每冊前後七八頁均名家題記、書畫。後歸湖南袁氏,遭火搶出,重行裝裱,雖損字不多,而四匡焦痕爛然。且聞原有石穀等畫,今皆未見。中央圖書館購得後,蔣慰堂弟即攜上山見示,為跋數語,立返之。時正日機時來轟炸,恐波及此寶笈也。馬叔平(衡)兄欲以故宮畫冊‘盧鴻草堂十志圖’借臨,亦不敢受,萬一被毀,罪過難贖。”

這裡所說的蔣慰堂就是當時的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夢麟,而蔣正是張宗祥的學生。想來,老師要看書,蔣館長當然予以安排,而當時張宗祥看到的竟然是宋刻本的《施注蘇詩》,該書乃是宋版書中的名物,張宗祥在記錄中簡述了該書在遞傳過程中所遭受的災難。

製作抄書紙的雕版

張宗祥在那個時候為什麼要看這麼一部書?而今難知其真實想法。他說自己看到這部著名之書後,在上面寫了段跋語,就立即退還給了蔣夢麟,因為那時日軍的飛機時常來轟炸,他很擔心會毀掉這件寶物。在那樣的特殊年代裡,張宗祥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古書會不會受到損傷,僅憑這一點就能看出他有著何等的愛書之情。如果以因緣來算,僅憑這部書就能讓我跟張宗祥扯上關係,因為這部著名的《施注蘇詩》的其中一冊而後來到了我的書齋,雖然我所得的這一冊沒有張宗祥的跋語,但至少原本跟他的所看為同一部書。

在一個展櫃內擺放著一塊雕版,此雕版的版心有“鐵如意館”四個字,其餘為空白,這顯然是用來刷印箋紙的雕版,而其旁邊則擺放著一疊張宗祥所抄書頁,同時這個展櫃內還有個捅煙斗,而煙斗之旁有一節金屬的鐵管,我不明白此為何物。李惠明介紹說,這個物件是捅煙斗用的拉管。我印象中,自己的祖父也是抽煙鬥,但他卻沒有這樣一個物件,他僅是用鐵絲來捅煙管,由此可見,張宗祥比我的祖父要講究許多。當然,張宗祥要比我的祖父偉大太多,他的偉大之處顯然不是用這種特殊的煙管,更多的原因是他以抄書名世。

煙斗旁的奇怪物體

關於張宗祥抄書的本領,我看到多處文獻均有介紹,其中講得最有趣者,乃是宣大慶所寫《張宗祥先生的軼事》一文:

張宗祥先生善於抄書。蠅頭小楷一天可寫一萬五六千字,而且個個筆精墨妙。所有見過先生抄書的人,無不驚歎他可一心兩用的絕妙抄書本領。這種本領大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有客造訪,先生照舊繕錄不輟,邊吸著煙斗,邊下筆滾滾,邊談笑風生,五官並用,卻無一字舛誤,堪稱天下一絕。更令人驚詫不已且有趣的是,看先生抄書如擺圍棋之棋譜。先生有時從頁之中心抄寫幾個字,隨後從這幾個字的旁邊逐漸向四方抄過去;有時從一頁之四角抄寫幾個字,再從四角匯向中心;有時既從頁之中心,又從頁之四角,同時抄過來、寫過去,最後竟一字不誤,一句不漏。真乃奇觀。所以,我每次在先生處,邊聽先生縱論古今,邊看先生如此擺譜抄書,常常會忘卻時間,常常會樂而忘返。當時我曾幼稚地問先生:“您為什麼要這樣抄寫呢?”先生則說:“這是檢查錯誤的妙法。用這幾種方法抄寫,既不單調,又可使我邊談邊寫,而且從不會有任何差錯。”先生的“手抄六千卷樓”,確實毫無一點誇張之意。難怪魯迅在當年曾讚譽先生是“打字機”。

張宗祥所抄典籍

這段文字寫得十分形象,但每次讀來都讓我驚歎不已,我的驚歎不僅僅是張宗祥的抄書速度,他竟然用毛筆一天寫出了一萬五、六千字,這個數量可謂驚人。而張宗祥紀念館內所發放的介紹冊中,則其抄書數量比這個更為驚人:“生平抄書成癖,邊抄邊校,往往夜以繼日;運筆如飛,一晝夜能抄二萬四五千字。有‘抄校古籍近萬卷’之說,前無古人。”

張宗祥一晝夜能抄到兩萬四、五千字,這個紀錄我覺得無人能夠打破。雖然說我現在錄入文章乃是用電腦,且幫我錄入者乃是打字飛快的專業人員,即便如此,一天打一萬多字已然是一種極限,而張宗祥竟然能用毛筆快過電腦一倍以上,這等速度真不知他是怎樣做到者。

對於宣大慶的這段記載,我向李惠明館長予以印證。他說:確實是這麼回事,張宗祥的奇特之處就是能夠一心多用,因為他在接待客人時,能夠邊談話邊抽煙,同時手中還在不停地抄書,更為奇特的是,他並不是一行一行地抄下來,可能有時候是為了換換心情,他竟然能隔行來抄,之後再補上原有的空白之處。我對他的這個奇特本領表示了質疑。

字有大小的區別

為了打消我的疑問,而後李惠明特意帶我走進張麟書舊居內。此舊居的一個房間被佈置成了會客室的模樣,而其牆上掛著一幅張宗祥抄寫的書法作品,李惠明指給我看。雖然這幅書法作品寫得十分工整,但裡面有些字卻大小不一。李惠明說,這就是因為張宗祥隔行抄寫所致,等他再抄寫空白處時,可能因為字數寫不下了,所以他就會將此寫得小一些。但即便如此,至少說明張宗祥對所抄之書的內容十分的熟悉,否則他寫得再小,恐怕也難將原文填補完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