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是活的

舊時的關帝廟前常掛一副對聯:“孔夫子, 關夫子, 萬世兩夫子;修春秋, 讀春秋, 千古一春秋。 ”聯中句意甚是明瞭,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必然記得書中曾多次出現關羽與春秋相關的字句, 尤其那句“關公秉燭立於戶外, 自夜達旦, 毫無倦色”, 雖然未曾明言關羽讀的可是春秋, 但讀者看完之後總是情不自禁地將這二者聯繫在一起。

其實, 關公秉燭夜覽到底讀的是什麼書, 後世頗有爭議。 有人說他讀的是《春秋》, 有人說他讀的是《左傳》, 譬如裴松之就在陳壽《三國志·關羽傳》的注釋中寫道:“羽好《左氏傳》, 諷誦略皆上口。

”不過讀《春秋》也好, 讀《左傳》也罷, 顯然關羽讀史書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 退一步講, 關羽讀《春秋》也是事實。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試想, 一個戎馬倥傯的將軍在動盪的時局中仍不忘勤讀史書, 史書必有其獨特的魅力。 我們生在太平年間, 得閒時, 豈非更應該讀點史書?

說得通俗一些, 史書就是寫歷史的書, 而歷史是過去人的生活軌跡。 人有來處, 方有去處, 知來處, 方能更好地去往去處。 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 可以明得失。 ”讀史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對照古人的言行找到自身的長處和不足, 也可以從曾經發生的事情中找到自己需要學習或摒棄的要點,

讓自己有一個長足的進步。

毫無疑問, 讀史可以知古鑒今。 一個生於21世紀的人, 通過閱覽史書, 可以思接千載, 將幾百、幾千年前發生的故事一一在書卷裡、腦海裡重新回味一遍, 也可以因此瞭解到久遠之前的文化、語言、風土人情, 這是一件很神奇也很美妙的事情。

華夏五千年, 留存著很多的史書, 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寫法, 同理, 不同的史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 比如編年體通史, 以時間為中心, 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這樣的史書有一樣好處, 它以時間為經, 以史事為緯, 有一條清晰的脈絡貫穿其中, 而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便是記事太過分散。

讀者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順著時間這條脈絡, 厘清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

然後對每個事件進行標點, 使它回到原來的坐標軸上去。 又如紀傳體通史, 以人物為綱, 按時間順序連貫地記述各個時代的史實, 讀這類史書, 我們如同翻閱一部百科全書, 能見識很多我們未曾見識過的東西, 領略許多我們未曾領略過的風景, 但記事重複是它的一大弊病。 此外還有紀事本末體、國別體等類型, 利弊半數, 各有千秋。 我們在讀史過程中就應當去蕪存菁、去偽存真。

既有讀史之人, 必然也有一群記錄史實的人。 中國古來便設有“史官”一職, 史官的職責是對歷史負責, 用司馬遷的話說, 便是“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虛美, 不隱惡, 故謂之實錄”。 《春秋》一書中“夏五月乙亥, 崔杼弑其君光”之句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史官秉筆直書、不懼生死、用熱血捍衛史實的故事,

但後世的史官也有部分是有選擇性地“君舉必書”, 故而讀法千萬, 有一點是相同的, 就是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要勇於存疑。 任何一本史書都不是完美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 正史之外, 我們還應該讀一點散落民間的稗官野史, 與之互為印證。

史書的可讀性還在於它並不總是呆板的。 譬如《史記》, 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前半句話說的是它的史學價值, 而後半句話則肯定了它的文學價值。 通常編撰史書的人本身就是一個文學家, 所以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帶著一些文學意味。 譬如二十四史的編撰者們, 司馬遷、班固、范曄、陳壽、房玄齡、沈約等等, 無一不是名重一時的大文豪。

他們的文學修養那麼高, 寫出來的東西又豈會寡淡無味?

簡而言之, 歷史不僅僅是供人回憶之用, 也不只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更不應該被束之高閣, 塵封在書卷中。 歷史是活的, 是需要人與之交流的, 讀史不只是為了讀史, 更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借鑒,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如此, 讀史方有意義。

原載於《中國青年》2017年第22隨筆欄目

~號外~

活動進行中!

【2018年有獎訂閱 中國青年官方優惠 送禮品 (郵寄方式可選擇)】http://k.iapiz.com/h.EjZ2EM 點選連結,再選擇流覽器打開;或複製這條資訊¥KHJe0hdcmKA¥後打開

活動進行中!

【2018年有獎訂閱 中國青年官方優惠 送禮品 (郵寄方式可選擇)】http://k.iapiz.com/h.EjZ2EM 點選連結,再選擇流覽器打開;或複製這條資訊¥KHJe0hdcmKA¥後打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