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時候缺愛,成年後如何解決

缺愛是一個很大的詞。 這就意味著缺愛在心理層面上對我們的影響是複雜的、多方面、多層次的。

也正因此, 缺愛對一個人真正的影響, 往往並非是這個人的意識層面所能夠理解和覺察到的。

那些你以為所謂的童年缺愛造成的影響, 往往只是表面。

它真正影響的是根植於一個人潛意識之中的根本性心理模式, 和只有經歷頓悟後、重新將自己的過去經歷串聯起來才能夠理解的那些“故事”。

這樣說起來有些複雜, 簡單點講, 就是:

如果你談到自己的童年時, 每次都咬牙切齒的痛駡你爸媽怎樣打你,

怎樣忽視你。 你一直以為就是父母對你的毆打和忽視對你造成了傷害。

但其實並不是, 真正一直在困擾著你的, 可能是曾經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只有當你領悟到這件小事對你的影響時, 你才能真正的解脫。

這件小事可能是:8歲那年回家你發現家中空無一人, 你的心中充滿了荒涼;

12歲時你爸爸誇了隔壁小朋友一句卻沒有誇獎你;

5歲時你不斷的給你媽媽說話, 她卻一直聽不見, 從那以後你就再也不和她說話了;

當然“表面”的影響不意味著這些影響不重要, 而只是說如果你只看到這些表面的存在, 那麼問題是無法被解決的。

你爸媽從小打你, 一直忽略你。 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你一直知道你受的這些表面性的創傷,

但那並不會起絲毫作用。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二三十歲了已經能夠把他小時候受的創傷敘述的十分清楚, 但他們一直還在受那些創傷的影響。

因為他們始終沒有獲得一種「整合性」的、「超越性」的“領悟”。

只有當你達成這種“領悟”時, 你過去的創傷才會自然而然的被消解, 你才會重新理解自己, 重新理解自己的過去。

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 小時候缺愛的問題, 被“解決”了。

但如果影響太久遠、太深, 在沒有專業幫助的前提下,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辦法憑藉自己的能力完成對過去創傷的整合, 所以他們才會絕望的認為, 童年缺愛的創傷是無法解決的。

總體而言, 童年缺愛對一個人的影響主要可以分為四個大類:

1自我價值感過低。

自卑, 慣於討好別人, 不自信, 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社交恐懼, 人際關係的障礙, 親密關係難以維持長久等, 都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過低有著直接性的關聯。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很低時, 最根本性的影響是他的自我定位會硬生生的在各類情景、各類事件、各類關係中。

都將他置於一個易受傷、被忽視、難以獲得尊重的位置上。 而這一點又會穩固他們在心智中對自己的自我定位。

舉個例子:

同樣是去一家餐廳吃飯, A是個很自信的人, 那麼他和服務員溝通時他的氣場、表情、神態等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服務員為他服務的態度, 服務員通常可能會熱情而尊重的接待他;

如果服務員對他的服務態度不好,

A也能合理的投訴或是換一家店來維護自己。

這個對自己的維護, 最根本的在於維護了A的“自尊水準”, 他通過投訴或者換一家店, 保護的是他自己的自信。

但我們反觀B, B的自我價值感很低, 他來到餐廳, 用底氣不足的聲音, 以“真的很抱歉要麻煩你了”的態度, 擠出一臉諂媚和討好的表情對服務員說:“您好, 我要個XXX, 謝謝。 ”

B的語氣和態度等本能的會傳遞給服務員一個資訊——這個客人不重要, 我不用在乎他。

所以服務員就會用不冷不熱、不在乎的態度來對待B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關鍵在於,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通常對別人對他的態度非常敏感, 如果服務員的態度不好, 他們往往會覺得有很明顯的不舒服。

但問題是, 他們感到了不舒服的話,

卻根本沒有任何自我保護的意識, 他們不會對令他們不爽的服務員適當的表達不滿, 他們也不知道可以換一家服務讓自己感覺更舒服的餐廳。

所以他們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 這個自我保護特指在自尊、自信、情緒狀態等層面上的自我保護。 他們每次自尊受挫時就只會讓自己在那裡受挫, 讓自己的自信被摧殘。

因此他們一方面易於將自己置於自尊容易受挫的情境, 另一方面自尊受挫了也不知道要自我保護。 所以就會持續受挫、不斷受傷。

如果把來自外界不好的對待比作砍過來的一把刀, 那麼自我價值感高的A則是馬上反擊或是逃走來保護自己;

而B每次只會傻傻的站在那裡, 任由刀子一次次砍在自己身上, 所以他的傷口只會不斷加重,而很難癒合。

2童年不良關係模式的外顯型重複。

我們現在的人際關係模式,多數都是以童年時的人際關係模式作為藍本。

通俗來講,就是如果在小的時候你爸經常打你,那麼一方面你會不自覺的更傾向於和身邊的那些更像你爸的人建立聯結;

另一方面,你的一些行為、反應、語氣、表情等會促使別人像打你的你爸那樣對你;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些女性小時候他的父親酗酒、賭博、吸毒、脾氣暴躁等,她對自己的父親簡直恨透了,發誓這輩子絕對不會找像她父親這樣的人做伴侶。

但到了她談戀愛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喜歡的男人竟然都是那種酗酒賭博吸毒脾氣暴躁的。

或是她不斷地在一段關係中受了很多次傷害才幡然醒悟:天啊?這個男人怎麼和我爸這麼像!

在一段人際關係中,別人會怎樣對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們教會的。

比如在上一部分中我們舉的那個例子中自我價值感很低的B,B的幼年也可能總是受到父母的指責和否定,父母罵他笨,指責他什麼都做不好。

在這樣的一個評判環境中長大,B就會真的變成一個很笨的、什麼都做不好的人。

這不受他自己的控制,無論他自己多麼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他的潛意識還是會令他將一切搞砸。

於是他的這些行為、所做的事情的後果,就會作用于他的同學、上司、朋友們身上,令這些人再來指責他的笨、指責他什麼都做不好。

3童年不良關係模式的內化性重複。

童年時的人際關係不僅會成為和別人的關係的藍本,同時也會成為我們與自己的關係的藍本。

一個從小受到父母嚴苛對待的人他很難對自己寬容,這一點可以說是毫無疑問的。

常見的情況是,這個人難以獲得放鬆,當他沒把事情做好、沒有達到標準時,他自己的意識中就會有一部分來扮演他小時候的父母來嚴苛的譴責他;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人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於是他成為了一個非常隨心所欲、非常叛逆的人。

表面來看,這個人似乎是從被父母的影響中走了出來,但其實這只是一種極端手段的防禦,他只是在用看似叛逆的行為來對抗自己心中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嚴苛的指責他的父母。

所以我們會怎樣對待自己,大部分也是童年時關係模式的內化。

4習得性的消極價值觀。

價值觀這個東西往深了說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同樣一件事,就是有的人看到的是積極,有的人看到的是消極;有的人一點兒小事就焦慮的坐立難安,有的人都要掉腦袋了卻還是能談笑風生;

這種看待問題視角的差異,一方面和基因有關,另一方面更多的就是後天習得的了。

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所遇到的不好的事情,最後都產生了非常糟糕的後果,那麼在這個人的認知之中,「信號-結果」的關係就是:負面信號-糟糕至極的後果。

比如一個小孩子他的父親非常暴躁,喜怒無常,那他就會變得對負面信號非常的敏感,同時一些普通的事件在他的認知中也會是負面的。

例如他的父親正在喝酒心情不好,可能看到這個孩子從屋子裡走出來就會沖孩子撒一通火:你看你走路那個姿勢!男不男,女不女的,像個什麼樣子!窩囊廢!

你看,連走個路這種事情都會挨駡,那這個小孩子還可能看到什麼積極的東西嗎?

我的身體多年來一直都非常的差。

體質虛,容易生病,精力特別容易耗光,心肺功能差,稍微一運動就心律不齊。

我的作息規律也很差。

早上八點要起床上班,我淩晨一點才睡,睡眠長期不足。

經常不吃早餐,偶爾去自己喜歡的店,又不知饑飽的會狂吃一通。

知道自己腸胃不好,不能吃冷飲了,但還是無知覺的晚上吃霜淇淋,早上買冰的益生菌。

最重要的是,我好像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就像我很多時候知道自己那麼晚睡不好,有時候也會下定決心今晚要早睡。

但就是大腦好像沒有辦法把這“當回事”,「早睡」沒有辦法成為我的認知結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

所以無論我下定多少次決定,都沒用。我從沒有一次成功的在自己主動控制的情況下早睡過。

我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匱乏感,所以幾乎做任何事情都會“補償過度”。

這種“補償過度”就表現在:比如戀愛中就會用力過猛,去吃大餐哪怕已經很飽了還是會吃很多,抽煙、性等層面上會要的很多、哪怕我並不能從這上面獲得愉悅。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我過去從沒有哪怕一天,不,哪怕是一個小時,是真正開心的。

這一點是我今天早上去買早餐時才明白的。

今天早上下樓時我感覺自己有什麼地方和過去不一樣了。停下來一感受才明白:原來今天我的內心是很輕鬆、甚至是有點兒小愉悅的。

我的心中不再像過去那樣無時無刻都裝著沉甸甸的各種問題與擔憂,而是處於一種輕快的自在狀態。

旋即我回想了一下自己過去的生活,的確,我每一天、無時無刻、在任何時候內心裡都是充滿了各種擔憂、思慮、壓力、和焦慮的。

所以我根本沒有辦法“享受”。

我所有的享受都只是假裝,我其實根本沒辦法從任何事情上獲得快樂。

那只是我覺得大家好像都可以做這些事情很開心,那我應該也會開心吧,所以就做出一副開心的模樣。

然而其實並沒有。

從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開心,不斷地焦慮與擔憂才是生活、和維持生活的常態。

前天和我的一個諮詢師朋友聊天。我們兩個有很多相似之處,他比我年長,所以總能給我很多非常有意義的點撥。

我說我身體總是很差,心臟還不好,最近可能是低血糖吧,所以總是感覺頭暈、噁心、心慌。腸胃還不好,還脾虛便溏。

他說:有句話我不知當講不當講。我覺得你對你自己的身體一直是有情緒的。

當我聽他說這句話時我腦後一涼,一種非常恐懼的感受從整個脊柱襲了上來。

這個時候我就知道他說中了,這種恐懼是當一個人面對他潛意識最深處的東西時會產生的本能反應。

他接著說:因為小時候從來沒有被好好對待、好好照顧過,所以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愛自己,怎樣去愛自己。

如果在小時候還受到了來自他人的傷害的話,你可能也會對自己產生憤怒,從而攻擊你自己。

當他說這些的時候,我小時候的一些關鍵的經歷、感受、和情境從我的腦海中呼嘯的閃過:寄養在親戚家的孤獨,被親戚的小孩打,被同村的大孩子欺負等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我身體很難受,感覺自己要死了,央求大人帶我去醫院看看。

他們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沒事,死不了。然後就不在管我了。

那些畫面是我過去沒怎麼注意過的,我以為那些事情早就被遺忘了,但其實,並沒有。

理解了這些之後,我才發現我對於自己的身體一直是麻木的、無感的、忽視的。

多數時候我絲毫不在意自己的身體,我像童年時大人們對我身體健康的忽視一樣忽視著我自己的健康,當我的身體向我不斷地發出預警時我也從不理會,繼續過度的放縱或是忽視。

然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從沒有愛過我自己。

我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因為我其實一直這麼多年來從沒覺得自己重要過,我感覺自己的存在是不值一提的,不配被重視,無法取得在這個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的。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很多事情我都想明白了:為什麼我沒有做事情的動力,為什麼我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我基本上沒有朋友。

你都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了,哪還有什麼是有意義的呢?

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篇幅來講我自己的故事,是因為我的經歷反映出了絕大多數缺愛的人所共有的一個最致命的信念:我不重要。

這樣一個信念導致了我們在不同程度、不同層面上對我們自己的忽視。

在我身上表現的是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對你可能是多年來忽視了自己的自尊自信,對他可能是一直在忽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對隔壁老王來說可能是一直忽視了他自己真正被別人愛的需求。

也因此我們都不會愛自己。

我們在愛自己這一點上就像一張白紙的嬰兒,沒有起點,沒有經驗,(有些人還)沒有來自別人的支持。

但不管怎樣,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已經降臨到你的身上了。

我在計畫了無數次之後,終於第一次徹底的、坦然的給自己放了一個月的長假,好好休息,不工作,不逼自己寫文章,不去焦慮未來。

就專心調養自己的身體,把每個積累了很多年的病一個一個的都給治了,然後每天再抽一個小時的時候出去散散步。同時零零散散的再隨便自學點兒中醫。

這幾天我過得很放鬆,很愉悅。

同時我也想明白了的就是,小時候缺愛,成年後要怎樣解決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愛自己。

小時候怎樣缺愛,現在怎樣不幸等這些其實都並不重要。

如果一個始終認為自己不重要、始終不知道要去愛自己的人,我們給他再多的關注、再多的美好的物質、再好的人際關係,這一切也不會對他起到太大的幫助,甚至是這一切還可能會被他搞砸。

而且多數缺愛的人,現在可能還始終在為過去受的那些創傷而耿耿於懷,他們自己一直不肯從過去走出來,所以現在獲得再多,也絕對不可能彌補過去。

也正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解決自己童年缺愛的第一步,是我們自己要「想」解決這個問題。

意思是說,我們必須意識到:始終糾結於過去,不斷地哭訴自己過去受了多少的創傷,這些實際上,沒有絲毫的意義。

過去的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能也只能讓他們過去。這可能的確很不公平,但也的確沒有什麼辦法,如果要責怪,那只能怪我們自己命不好。

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怎樣令我們現在的和今後的生活能夠更好、更幸福,怎樣令我們自己能夠擺脫過去創傷的影響,然後開啟新的生活。

這些話看起來非常的雞湯,但他們非常的重要,因為只有理解了這些,我們才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

否則的話,我們可以直白的講:如果你始終不願意放下過去,那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被解決,你就直接放棄吧。

只有願意放下過去,只有我們決定為現在自己的生活負責,只有我們自己產生了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意願,這個問題才會被解決。

我們擁有了為現在的自己和今後的生活負責的意識,然後需要的完成對過去創傷的整合。

這個整合的完成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去做心理諮詢,一種是持續的自我覺察。

這個自我覺察我主要是通過不斷地內省,和寫自我分析的文章與日記來完成的。

對於多數人來說我更建議去做心理諮詢。

因為不瞭解心理學的人他們通常無法完成有意義的自我覺察,或者是常常會有偏誤;

也不建議通過“自學”精神分析來試圖分析自己,這可能只會令你跑的更偏;

當然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目前的心理諮詢一方面是收費並不平價,另一方面有水準的諮詢師太少,可能“自我覺察”這一途會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不得不去採取的一個策略。

也因此呢,我不得不謹慎的在這裡推薦一些有利於進行自我分析的書籍:

《精神分析入門》

《客體關係入門》

《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共三本書。這三本書讀起來可能會稍微有些吃力,但能夠令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概念有一個籠統性的大致瞭解,也因此進行自我覺察時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理論依據。

但是千萬要注意,不要隨意的把任何理論和概念就往自己身上套,前期先持謹慎的態度將這些書籍作為參考最好。

當我們通過心理諮詢或者自我覺察而對自己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之後,下面的改變的重點就在於——做出不同的選擇。

我理解到自己過去一直忽視自己的身體——所以我開始重視自己的健康

我意識到我總是覺得自己不重要——所以我開始有意識的將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明白了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我總是受傷——所以我不再採取有攻擊性的對別人的態度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過去的創傷並不是真的會影響到我們,而是因為我們自己選擇了被它們所影響。

無論是我們主動地、被動的,有意識的、無意識的,那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過去的記憶也許的確是會不斷地浮現,但我們可以選擇深陷進回憶中再次體會到痛苦,也可以選擇深呼吸將記憶驅散去關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深夜裡孤獨與創傷性記憶來襲,我們可以選擇被孤獨和床上吞噬讓自己像個受害者,也可以保持清醒的觀照令這些負面的感受自行消散。

一切都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區別只在於你是否意識到了你其實一直擁有著令自己開心的權利,和讓現在的自己更幸福的能力。

所以他的傷口只會不斷加重,而很難癒合。

2童年不良關係模式的外顯型重複。

我們現在的人際關係模式,多數都是以童年時的人際關係模式作為藍本。

通俗來講,就是如果在小的時候你爸經常打你,那麼一方面你會不自覺的更傾向於和身邊的那些更像你爸的人建立聯結;

另一方面,你的一些行為、反應、語氣、表情等會促使別人像打你的你爸那樣對你;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些女性小時候他的父親酗酒、賭博、吸毒、脾氣暴躁等,她對自己的父親簡直恨透了,發誓這輩子絕對不會找像她父親這樣的人做伴侶。

但到了她談戀愛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喜歡的男人竟然都是那種酗酒賭博吸毒脾氣暴躁的。

或是她不斷地在一段關係中受了很多次傷害才幡然醒悟:天啊?這個男人怎麼和我爸這麼像!

在一段人際關係中,別人會怎樣對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們教會的。

比如在上一部分中我們舉的那個例子中自我價值感很低的B,B的幼年也可能總是受到父母的指責和否定,父母罵他笨,指責他什麼都做不好。

在這樣的一個評判環境中長大,B就會真的變成一個很笨的、什麼都做不好的人。

這不受他自己的控制,無論他自己多麼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他的潛意識還是會令他將一切搞砸。

於是他的這些行為、所做的事情的後果,就會作用于他的同學、上司、朋友們身上,令這些人再來指責他的笨、指責他什麼都做不好。

3童年不良關係模式的內化性重複。

童年時的人際關係不僅會成為和別人的關係的藍本,同時也會成為我們與自己的關係的藍本。

一個從小受到父母嚴苛對待的人他很難對自己寬容,這一點可以說是毫無疑問的。

常見的情況是,這個人難以獲得放鬆,當他沒把事情做好、沒有達到標準時,他自己的意識中就會有一部分來扮演他小時候的父母來嚴苛的譴責他;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人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於是他成為了一個非常隨心所欲、非常叛逆的人。

表面來看,這個人似乎是從被父母的影響中走了出來,但其實這只是一種極端手段的防禦,他只是在用看似叛逆的行為來對抗自己心中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嚴苛的指責他的父母。

所以我們會怎樣對待自己,大部分也是童年時關係模式的內化。

4習得性的消極價值觀。

價值觀這個東西往深了說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同樣一件事,就是有的人看到的是積極,有的人看到的是消極;有的人一點兒小事就焦慮的坐立難安,有的人都要掉腦袋了卻還是能談笑風生;

這種看待問題視角的差異,一方面和基因有關,另一方面更多的就是後天習得的了。

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所遇到的不好的事情,最後都產生了非常糟糕的後果,那麼在這個人的認知之中,「信號-結果」的關係就是:負面信號-糟糕至極的後果。

比如一個小孩子他的父親非常暴躁,喜怒無常,那他就會變得對負面信號非常的敏感,同時一些普通的事件在他的認知中也會是負面的。

例如他的父親正在喝酒心情不好,可能看到這個孩子從屋子裡走出來就會沖孩子撒一通火:你看你走路那個姿勢!男不男,女不女的,像個什麼樣子!窩囊廢!

你看,連走個路這種事情都會挨駡,那這個小孩子還可能看到什麼積極的東西嗎?

我的身體多年來一直都非常的差。

體質虛,容易生病,精力特別容易耗光,心肺功能差,稍微一運動就心律不齊。

我的作息規律也很差。

早上八點要起床上班,我淩晨一點才睡,睡眠長期不足。

經常不吃早餐,偶爾去自己喜歡的店,又不知饑飽的會狂吃一通。

知道自己腸胃不好,不能吃冷飲了,但還是無知覺的晚上吃霜淇淋,早上買冰的益生菌。

最重要的是,我好像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就像我很多時候知道自己那麼晚睡不好,有時候也會下定決心今晚要早睡。

但就是大腦好像沒有辦法把這“當回事”,「早睡」沒有辦法成為我的認知結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

所以無論我下定多少次決定,都沒用。我從沒有一次成功的在自己主動控制的情況下早睡過。

我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匱乏感,所以幾乎做任何事情都會“補償過度”。

這種“補償過度”就表現在:比如戀愛中就會用力過猛,去吃大餐哪怕已經很飽了還是會吃很多,抽煙、性等層面上會要的很多、哪怕我並不能從這上面獲得愉悅。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我過去從沒有哪怕一天,不,哪怕是一個小時,是真正開心的。

這一點是我今天早上去買早餐時才明白的。

今天早上下樓時我感覺自己有什麼地方和過去不一樣了。停下來一感受才明白:原來今天我的內心是很輕鬆、甚至是有點兒小愉悅的。

我的心中不再像過去那樣無時無刻都裝著沉甸甸的各種問題與擔憂,而是處於一種輕快的自在狀態。

旋即我回想了一下自己過去的生活,的確,我每一天、無時無刻、在任何時候內心裡都是充滿了各種擔憂、思慮、壓力、和焦慮的。

所以我根本沒有辦法“享受”。

我所有的享受都只是假裝,我其實根本沒辦法從任何事情上獲得快樂。

那只是我覺得大家好像都可以做這些事情很開心,那我應該也會開心吧,所以就做出一副開心的模樣。

然而其實並沒有。

從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開心,不斷地焦慮與擔憂才是生活、和維持生活的常態。

前天和我的一個諮詢師朋友聊天。我們兩個有很多相似之處,他比我年長,所以總能給我很多非常有意義的點撥。

我說我身體總是很差,心臟還不好,最近可能是低血糖吧,所以總是感覺頭暈、噁心、心慌。腸胃還不好,還脾虛便溏。

他說:有句話我不知當講不當講。我覺得你對你自己的身體一直是有情緒的。

當我聽他說這句話時我腦後一涼,一種非常恐懼的感受從整個脊柱襲了上來。

這個時候我就知道他說中了,這種恐懼是當一個人面對他潛意識最深處的東西時會產生的本能反應。

他接著說:因為小時候從來沒有被好好對待、好好照顧過,所以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愛自己,怎樣去愛自己。

如果在小時候還受到了來自他人的傷害的話,你可能也會對自己產生憤怒,從而攻擊你自己。

當他說這些的時候,我小時候的一些關鍵的經歷、感受、和情境從我的腦海中呼嘯的閃過:寄養在親戚家的孤獨,被親戚的小孩打,被同村的大孩子欺負等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我身體很難受,感覺自己要死了,央求大人帶我去醫院看看。

他們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沒事,死不了。然後就不在管我了。

那些畫面是我過去沒怎麼注意過的,我以為那些事情早就被遺忘了,但其實,並沒有。

理解了這些之後,我才發現我對於自己的身體一直是麻木的、無感的、忽視的。

多數時候我絲毫不在意自己的身體,我像童年時大人們對我身體健康的忽視一樣忽視著我自己的健康,當我的身體向我不斷地發出預警時我也從不理會,繼續過度的放縱或是忽視。

然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從沒有愛過我自己。

我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因為我其實一直這麼多年來從沒覺得自己重要過,我感覺自己的存在是不值一提的,不配被重視,無法取得在這個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的。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很多事情我都想明白了:為什麼我沒有做事情的動力,為什麼我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我基本上沒有朋友。

你都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了,哪還有什麼是有意義的呢?

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篇幅來講我自己的故事,是因為我的經歷反映出了絕大多數缺愛的人所共有的一個最致命的信念:我不重要。

這樣一個信念導致了我們在不同程度、不同層面上對我們自己的忽視。

在我身上表現的是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對你可能是多年來忽視了自己的自尊自信,對他可能是一直在忽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對隔壁老王來說可能是一直忽視了他自己真正被別人愛的需求。

也因此我們都不會愛自己。

我們在愛自己這一點上就像一張白紙的嬰兒,沒有起點,沒有經驗,(有些人還)沒有來自別人的支持。

但不管怎樣,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已經降臨到你的身上了。

我在計畫了無數次之後,終於第一次徹底的、坦然的給自己放了一個月的長假,好好休息,不工作,不逼自己寫文章,不去焦慮未來。

就專心調養自己的身體,把每個積累了很多年的病一個一個的都給治了,然後每天再抽一個小時的時候出去散散步。同時零零散散的再隨便自學點兒中醫。

這幾天我過得很放鬆,很愉悅。

同時我也想明白了的就是,小時候缺愛,成年後要怎樣解決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愛自己。

小時候怎樣缺愛,現在怎樣不幸等這些其實都並不重要。

如果一個始終認為自己不重要、始終不知道要去愛自己的人,我們給他再多的關注、再多的美好的物質、再好的人際關係,這一切也不會對他起到太大的幫助,甚至是這一切還可能會被他搞砸。

而且多數缺愛的人,現在可能還始終在為過去受的那些創傷而耿耿於懷,他們自己一直不肯從過去走出來,所以現在獲得再多,也絕對不可能彌補過去。

也正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解決自己童年缺愛的第一步,是我們自己要「想」解決這個問題。

意思是說,我們必須意識到:始終糾結於過去,不斷地哭訴自己過去受了多少的創傷,這些實際上,沒有絲毫的意義。

過去的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能也只能讓他們過去。這可能的確很不公平,但也的確沒有什麼辦法,如果要責怪,那只能怪我們自己命不好。

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怎樣令我們現在的和今後的生活能夠更好、更幸福,怎樣令我們自己能夠擺脫過去創傷的影響,然後開啟新的生活。

這些話看起來非常的雞湯,但他們非常的重要,因為只有理解了這些,我們才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

否則的話,我們可以直白的講:如果你始終不願意放下過去,那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被解決,你就直接放棄吧。

只有願意放下過去,只有我們決定為現在自己的生活負責,只有我們自己產生了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意願,這個問題才會被解決。

我們擁有了為現在的自己和今後的生活負責的意識,然後需要的完成對過去創傷的整合。

這個整合的完成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去做心理諮詢,一種是持續的自我覺察。

這個自我覺察我主要是通過不斷地內省,和寫自我分析的文章與日記來完成的。

對於多數人來說我更建議去做心理諮詢。

因為不瞭解心理學的人他們通常無法完成有意義的自我覺察,或者是常常會有偏誤;

也不建議通過“自學”精神分析來試圖分析自己,這可能只會令你跑的更偏;

當然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目前的心理諮詢一方面是收費並不平價,另一方面有水準的諮詢師太少,可能“自我覺察”這一途會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不得不去採取的一個策略。

也因此呢,我不得不謹慎的在這裡推薦一些有利於進行自我分析的書籍:

《精神分析入門》

《客體關係入門》

《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共三本書。這三本書讀起來可能會稍微有些吃力,但能夠令我們對於精神分析的概念有一個籠統性的大致瞭解,也因此進行自我覺察時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理論依據。

但是千萬要注意,不要隨意的把任何理論和概念就往自己身上套,前期先持謹慎的態度將這些書籍作為參考最好。

當我們通過心理諮詢或者自我覺察而對自己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之後,下面的改變的重點就在於——做出不同的選擇。

我理解到自己過去一直忽視自己的身體——所以我開始重視自己的健康

我意識到我總是覺得自己不重要——所以我開始有意識的將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明白了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我總是受傷——所以我不再採取有攻擊性的對別人的態度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過去的創傷並不是真的會影響到我們,而是因為我們自己選擇了被它們所影響。

無論是我們主動地、被動的,有意識的、無意識的,那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過去的記憶也許的確是會不斷地浮現,但我們可以選擇深陷進回憶中再次體會到痛苦,也可以選擇深呼吸將記憶驅散去關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深夜裡孤獨與創傷性記憶來襲,我們可以選擇被孤獨和床上吞噬讓自己像個受害者,也可以保持清醒的觀照令這些負面的感受自行消散。

一切都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區別只在於你是否意識到了你其實一直擁有著令自己開心的權利,和讓現在的自己更幸福的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